饕餮盛宴之后
——当下轮胎行业繁荣中的反思
□ 童 言
今年以来,随着胶价的一跌再跌,我国轮胎业在产量略增、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利润实现了强劲增长,行业上下一片繁荣。这一现象,对“调结构、转方式”的行业共识提出了质疑,而一度有所缓解的投资热又重新聚积。然而通过对如下数据的解读,人们不难发现此轮效益的大幅攀升,胶价深度下跌是决定性因素,行业产能过剩的忧患依然存在。
中橡协轮胎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轮胎产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6.28%、6.83%、5.06%、6.21%和5.19%,销售收入分别增长20.2%、-4.87%、-2.49%、-1.2%和2.18%,利润则增长200.8%、40.53%、35.25%、23.04%和30.89%。反观胶价,从年初的25000元/吨一路下探至当前的17000元/吨,降幅达47.05 %,胶价和利润间的因果关系一目了然。因此,对于当下市场的“虚热”要有理性的认识,它并非完全客观反映了轮胎业的真实现状,对已经出现的产能从结构性、暂时性过剩走向全面过剩的隐忧,企业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应对之策。
隐忧——
当前,业内普遍关心饕餮盛宴之后,在外资基本完成在中国市场布局并不断对民族轮胎企业进行挤压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轮胎工业将如何发展。其实,影响我国轮胎业发展的市场因素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首先,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发展速度下降,市场需求不旺,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政策措施很难再现,特别是同轮胎工业强相关的汽车工业受到环保、交通拥堵、能源消费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增长乏力,这些都给国内轮胎消费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出口市场难有突破。虽然美国市场出现转机,但一度跃居我国轮胎出口市场第一的欧盟经济始终不振,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国际大公司纷纷调整其全球产能分布,给占我国轮胎产量近40%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困难,单一的产品出口模式遭遇挑战。
表面上看,胶价降、行业兴,家家赚钱,尽管国内轮胎业技术、市场趋同,企业间又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行业的整体实力普遍增强,规模效益尽显。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应该说中国轮胎业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但行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不容回避。大家也意识到下一步随着市场增长空间有限,面对近6亿条/年的巨额产能,为保住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利润会回归常态,不排除大幅下降的可能。所以一味追求“规模出效益”的原始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和今后的发展要求,调结构、转方式、产业升级仍然是现阶段轮胎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出路——
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既要有必要的引导,也要有适宜的市场条件和环境。
1. 产能过剩已经非常现实的摆在行业面前
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资源,优胜劣汰,实现有进有出的良性机制,是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出路: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关停并转淘汰一批落后产能,通过加快走出去转移一批产能。此前发布过的《轮胎产业政策》对此有所涉及,由于可操作性不强,作用发挥不好。酝酿中的主要针对产能过剩问题而制定的《轮胎行业准入条件》被寄予期许,但政策要接地气,要尊重市场规律,尤其对民族轮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有所考虑。
2. 市场发生转向,竞争从原配胎市场(OEM)转向替换胎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消费者在更换轮胎时60%会选择原配胎品牌,因此车市降温传导出的信号就是替换胎市场将成为轮胎企业的主战场,而谁掌握OEM,谁就具有主动权。OEM市场既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外资以资本、技术、品牌、服务在此领域占了上风,对于有作为的民族轮胎企业应以此作为努力方向,加快自我提升。
3. 营销方式变化
从简单销售、渠道布局向更注重服务转变,靠服务、品牌,培育、提升、引导市场。从产品到商品不仅加入了服务内容,实现了产品的增值,还融入了企业文化的元素和内涵,在这一点上民族轮胎工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走出去战略有望提速
杭州中策、山东玲珑、赛轮股份、三角轮胎在这方面都有所动作。不应简单的把它理解为化解国内产能的措施,它还是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的有效途径,规避贸易摩擦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民族轮胎工业国际化发展之路。当然,到国外投资不一定非投资建厂不可,还可采用收购、控股等其他资本运作形式,利用原有渠道服务当地经济,克服国内企业对外贸易“单打一”的短板,近期印度阿波罗公司收购美国库珀的经典案例给了我们启示。
我国轮胎业从改革开放至今靠差异化竞争成功实现崛起,已经做到产量世界最大、出口世界最多。当前,面对新的环境和已积累的基础、掌握的技术、培养的人才、闯出的市场,在今后若干年仍然要靠差异化经营努力实现国际轮胎业的多极化发展,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应用领域、各种档次的轮胎中都有叫得响的中国品牌,在世界轮胎格局里有中国一翼,进而实现中国轮胎业的全面超越,笔者认为这应成为中国轮胎业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