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调控下的“怪胎”
□ 王俊环
近几年我国经济稳速发展,石化和化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石化和化工行业投资热度较高,部分产品相继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这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行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和政策,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使其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部分化工领域存在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依然严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能过剩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洪水猛兽。但当前的产能过剩越来越严重,其特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政策拉动“魔咒”渐现
首先,当前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行政力量推动过度发展,而非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在产能已经明显过剩的情况下,仍然有16个省(区市)将钢铁、20个省区市将汽车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发展产业。而一旦遇到产能利用率下降、竞争加剧,这些地方又囿于眼前和局部利益,通过继续扩大产能来保护无效产能。
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和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年底,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2%;水泥产能达30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2.7%;电解铝产能为2765万吨,产能利用率为72%;平板玻璃产能为10.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为68.3%。;造船产能利用率仅为70%左右。2013年二季度末所有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8.6%。相关人士认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产能利用率80%~90%较为适中,而低于80%意味着存在产能过剩,而低于70%则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剩问题。
从2012年2月份以来,我国PPI指数开始出现负值,截止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17个月。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接近爆炸的边缘。靠政策性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已经凸现内需不足难以前行的“魔咒”,必将以过剩而终结。
经济波动“矛盾”彰显
近些年经济的波动性比较大。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好日子使得投资者对前景过于乐观,但是危机造成内需和外需全部收缩,市场需求的大起大落和政策的急剧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钢铁、水泥、煤炭、基础化学品等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共识。据分析,目前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约有60%~70%的产品领域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只是程度各有不同。矛盾相对突出的产品包括甲醇、合成氨、氮肥、电石、聚氯乙烯、纯碱、烧碱、传统精细化工等,其他中下游领域也存在此类问题。各产品领域表现的过剩矛盾焦点也不同,有的产品存在产能过剩且产能技术落后的双重问题;有的产品存在产能过剩,但是技术水平并不落后,同质化重复建设的问题较突出;有的产品产能过剩程度虽不十分严重,但是结构性矛盾较突出,高端产品比重低,差异化发展水平较低。
一些新兴产业,如新材料等也出现了和钢铁水泥同样的情景。例如,到2014年,己内酰胺产能将达到190万吨以上,过剩30%;芳纶纤维产能1.5万吨以上,过剩40%;碳纤维产能1.9万吨,过剩90%。除了少数的品种,在新材料领域已经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部分产品过剩的程度甚至超过50%,越过了产品盈亏平衡点。换句话说,从2014年开始,无论经济是否回暖,部分企业都将处于亏损状态。
监管失控“错掰”手腕
传统的靠项目审批来管理经济的方式已逐渐失效。尽管投资审批制度相对严格,但没能得到有效控制。早在2004年国家就出台文件,对钢铁项目在质量、能耗和资本金构成等方面做了很多规定。如果达不到规定,国家不予核批,不予备案。但是2004年以来新建的钢铁项目,只有四成经过合法审批。这说明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地方放松了监管。说到底,还是有单纯追逐GDP的心态和行为。
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淘汰落后产能,可成果不佳,原因在于政府的手与市场的手没有牵在一起,反而经常“掰手腕”。正常情况下,市场的力量理应可以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政府之手必须与市场之手相协调,不能袒护低端落后产能,不能给低端产能搞“雪中送炭”,要让他们自然死亡。这样虽然有阵痛,但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过程。
治病“良药”市场为“引”
在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产能过剩的背后是粗糙的技术和巨大的债务黑洞,以及规模庞大的底层劳动者。即使中国由产品输出成功转型为技术输出,从哪里寻找比中国还大的工厂?从哪里找寻比欧洲和美国还大的消费市场?产能过剩、阶层分化、债务黑洞以及逐渐积累的社会矛盾,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痼疾,各种明确以及不明确来源的资本造成中国社会目前之现状。资本下的产业的蛋不但难以孵化,还是易碎品。
对于政府而言,必须改变GDP挂帅的地方官员提拔体系及政府对资源的强大控制,完善市场体制,降低国有化比例,特别是破除垄断,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严格破产退出制度,理顺市场价格体系和定价机制,从而有利于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作用。未来,应建立起矫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减少政府的投资项目审批,建立新型准入制度,用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指标来对投资项目进行约束和管理。
对于做实体产品的化工企业来说,2014年或将是最为艰难的一年,经济复苏尚未可期,需求不足却实实在在。企业应该做好两件事:一、现金为王:2014年现金流将是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将投资压缩到最小,紧紧捂住自己的口袋是企业生存的必须;二、向债市求资本:目前中国企业更多靠从银行借贷来获取资本,这种状态维持不了太久,尽快转向债市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并非仅仅是经济周期的原因所致,而是体制方面的原因,因此很难再通过逆周期的经济调控政策来消化,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当前,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夹击下的中国经济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中国经济需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像烟花一样,绚烂之后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