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能源展望2013:非常规油气正改写世界能源格局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了《201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World Energy Outlook 2013)。在报告中,IEA认为曾在能源领域被长期坚守的信条正被改写,能源进口国变为出口国,曾经的能源出口国则成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能源需求的重心正在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东地区……
此次年度展望报告中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有所变化,原来一些能源进口国正在成为出口国,如北美国家;而一些出口国如中东国家的国内消费量也非常大。另外非常规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正改变全球的能源格局和能源来源。同时,全球CO2排放总量大、全球变暖的趋势,以及全世界领导者面临的经济增长、减少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三角平衡的挑战仍然一如既往,甚至更加严峻。
全球能源消费重心东移
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全球的能源需求将增长30%。但是经合组织国家(OECD)增长不算太多,只有4%的增长是来自OECD,其他很大的部分来自一些新兴国家。未来十年,中国将变成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到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将比美国高出80%。中国的能源人均需求会增加40%,到2035年基本达到欧洲的消费水平,但是中国的能源需求到2020年之后会放缓。
东南亚也会面临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到2035年会加倍。2020年之后印度将需要更多的煤炭、石油和电力。中东也是很重要的区域。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量占比中,中东国家占到10%。中东的天然气消费到2020年也将达到欧洲的水平,到2035年中东国家每天需要1000万桶的石油,达到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
未来将拥有更多的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它们的增量会达到40%,但是化石能源到2035年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结构的75%,清洁的能源依然不会成为能源消费的主流。
全球炼油能力已经过剩
今年的报告主要关注石油。在需求方面,石油的消费有很大的改变,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正在下降。到2035年,OECD国家只占到全球石油总消费的1/3,只有目前的一半。而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费将增长迅速。中国石油消费将由目前的600万桶/天增长到2030年的1600万桶/天,继而成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2020年之后,印度将成为石油消费增长的最大贡献国。中东也是一个主要石油消费地区。
在石油供给方面,未来十年美国石油生产大国的地位将不断得到巩固。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也会不断增长,另外,巴西的深海油和加拿大的油砂都会为全球供给的增加做出贡献。预计轻质致密油将震撼未来的10年,但长期影响不大。目前轻质致密油和超深海洋石油等的开采,以及油田采收率的提高,使得剩余可采石油储量的规模在增加。报告预测,2035年石油消费增长趋势的保持有赖于交通运输和石化产业的需求,但增长趋势将放缓。
但在2020年之后,除了美国,中东又会回到全球石油供给的中心。当前中东已经有了很多新的石油投资,这些投资的效果要到10年后才能显现,而地缘政治也会对中东的石油供给产生影响。
报告称,当前全球炼厂的产能都已经过剩,出现大量没有利用的产能。目前全球的炼化能力已经可以满足人类在2035年的需求。随着全球能源消费重心的不断转移,炼厂的建立也将靠近最终用户。但很多国家由于需求的不断增长,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炼油能力,如中国。而中东国家等也希望能够生产精炼产品,来满足国内的需求或者用于出口。
OECD国家电厂面临大规模退役
在电力市场,到2035年,OECD国家主要面对的是大量电厂退役的问题。到2012年底,2/3的OECD国家发电厂的寿命已经达到30年,也就是在OECD国家,接下来还需要替换的产能将达到60%。这对于传统的燃煤电厂而言,将面临被挤出发电领域的威胁。而在中国等新兴国家,大概3/4的电厂寿命还不到20年,他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找到能够长久有效的方法来满足新的需求。
可再生能源持续崛起
在全球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到全球发电量增长的一半。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的总增量将超过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增量总和。
对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可再生能源消费的重点是风能和太阳能,水能占比较小。然而风能和太阳能存在电力不稳定的问题。而欧洲可再生能源40%的增长,主要是来自于水能,风能约26%。
未来,可再生能源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取决于各个国家的补贴政策和支持机制。可以预见的是,总的补贴的金额将有着大幅提高,如生物燃料的补贴水平将从现在的1000亿美元提高到2035年的超过22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告还认为,巴西正处在深海油田开发和低碳发展的前沿,它将成为一个石油出口大国和全球领先的能源生产国。其国内多样化的丰富能源资源支持着该国80%的能源消费增长,对其电力普及有着很大贡献。2035年,巴西的可再生能源将翻番,在其国内能源结构中占43%,届时,其生物燃料净出口会占到世界生物燃料贸易总量的40%。
天然气价格差异显著 全球天然气市场亟待建立
通过比较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的天然气市场,过去十年间的区域性价格差异变得越来越显著,尤其是美国页岩气的蓬勃发展压低了北美的天然气价格。尽管2012年中期以来,天然气价格的差距已经在缩小,但目前美国天然气的交易价格仍只是欧洲的1/3,日本的1/5。这就意味着,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与美国的竞争对手相比,购买天然气和电力要付出的成本更高。而随着煤炭价格的上涨,中国的电价也在上升,中国企业目前所支付的电力价格要比美国贵一倍。预计到2035年,电价方面的差异仍会一直持续下去。
天然气价格的差异,会对不同区域国家的工业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能源密集型的行业,如化工、钢铁以及造纸等行业。虽然各国可以通过推进更高效、更具竞争力和联动的能源市场来降低能源价格的冲击,重点在于能源效率,其能带来的效益远超能源竞争力的提高。但能源竞争力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可以减少。
IEA指出,希望能够推动一个全球统一的天然气市场,减少各个地区在天然气和电价之间的差异,这就意味着天然气的价格应该由市场需求决定,而不是使用关系决定,针对亚太地区尤其如此。而北美的天然气出口应该能促进这方面的变化。(芳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