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日常生活中的六大化学误区
面对当前公众的“谈化色变”,科学家们忧心忡忡。他们担忧的不仅是公众对于化学品是什么及其用途的误解,更为担忧的是这种误解对公众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时下,有些“生活宝典”称,化学品危害健康,破坏环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特殊材质的衣物、生活用品或饮食可以避免或消除其不良影响。而从化学科学的视角出发,真可谓是“世间万物皆化学”,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往往比所谓的“天然物质”更安全。但是,在对化学品毫无根据的焦虑驱使下,公众认同化学品有害的观念,并为此采取一些没有科学或者医疗意义的措施。
化学品到底为何物,它们有何用途?本文特摘取了英国慈善组织“科学智识”(Sense About Science)的一份题为《关于日常生活中化学误区的解读》(A briefing for the lifestyle sector on misconceptions about chemicals)报告的精华部分,以飨读者。
误区一 我们可以过无化学品的生活
正如2011年国际化学年的主题“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所言,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化学品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能,可通过适当的反应转化为其它物质。日常生活中,那些声称产品中“不含化学成分”是不科学的。化学品的存在无可替代,我们能够选择的只是使用何种化学品以及如何使用这些化学品进行生产。
正如化学家约翰·埃姆斯利(John Emsley)曾经开过的一个“玩笑”——平均每个人的体内有超过一万亿个铀原子存在,而这些原子中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原子在发生放射性裂解!这听起来很吓人,但事实上,它微不足道。这些铀原子其实都来自我们摄入的食物,而食物中的铀又是源于土壤中自然存在的。
误区二 人造化学品是危险的
一种化学品,无论是人造的、仿生的,还是从天然物中直接提取的,都不是其性质的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造化学品并非意味着危险,而天然物质也绝非百分百安全,如指甲花纹身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腐烂水果中含有的毒素会使人致病,土豆(不仅仅是变绿的土豆)含有龙葵素,在人体中可生物蓄积。除了对某些天然物质不适应,人体自身产生的物质也可能是有害的,如组胺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事实上,一种化学物质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危险品”或“安全品”,这是因为化学品的危害性与其剂量密不可分。正如医学史上化学治疗的先驱帕拉切尔苏斯(Paracelsus)的那句名言——“万物皆有毒,没有什么东西无毒,只是剂量使某些东西无毒”。提及此处,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肉毒杆菌。肉毒杆菌,人们目前所知的厉害的毒药之一,但是如果处理得当,也可安全地用于美容或化妆品中,帮助人减少皱纹。
误区三 合成的化学物质导致癌症等疾病发生
目前,有关于“化学品与疾病高发有关”的议论甚嚣尘上。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某种症状或疾病出现时可以检测到某种化学品的存在,但这并不能等同于“该化学品导致该症状/疾病的发生”。总而言之,人们应对以下三种化学品与负面效应之间的关联进行认真分析,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① 负面效应出现时,可检测到某种化学品的存在。此种关联效应的事例很多。但是,通常来说,由于病理学家在尸检过程中一般会记录下死者生前所服用的处方药,所以此种关联效应意义不大。
② 化学品与负面效应间似乎有关联。化学品的剂量和负面效应的大小间存在相关性。这通常可以通过在不同人群中进行测试,或通过增加/减少化学品的剂量比较所表现出的负面效应,从而确定两者间的关系。但是,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如酗酒的人可能得肺癌,但这也可能是因为酗酒的人同时烟瘾也很大,而不是因为酒精会致癌。此外,对于研究的“明显相关性”需要注意。“明显相关性”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天然属性,在进一步测试时很多就不会再表现出来,又或者这种相关性可用别的理论进行解释。
③ 化学品引发负面效应。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合理的机制来解释这一现象,并可得到验证性实验的支持、证明。
误区四 我们接触的化学品是一颗定时炸弹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毫不夸张地说,大自然就是一杯“化学鸡尾酒”。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检测到人体内剂量微不足道的化学品,但在这种剂量条件下,这些化学品的存在不会对我们乃至我们的后代产生任何明显的影响。
目前,有关于“人体内检测出某某化学物质”的新闻时有报道,这使得化学品常因“有害健康”而备受人诟病。这些报道听起来似乎很吓人,但是从科学角度而言,它们通常缺少,或者说忽略了三个重要的信息:化学物质的浓度;人体自身具有处理或排泄有害物质的能力;人体中存在化学物质并不等于这些物质就一定对人体有害。
误区五 尽量避免使用合成的化学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寿命的增加,卫生设备、药物、材料和食品技术日渐清晰地交织在一起。不可否认,合成化学品对于上述产品的生产必不可少。此外,那些看似与化学品关系不是很紧密的产品,例如计算机,离开了合成化学品也不可能生产出来。因此,在评价合成化学品时必须考虑其用途。只有综合评估,才能全面反映化学品。
误区六 我们被不受管制地用于“化学试验”中
“谈化色变”缘何发生?究其背后,不难发现,人们对于化学品的了解知之甚少是一个原因,而现实生活中关于化学品的使用监管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个广泛的管理系统在严格控制、管理着化学品,诸如“什么化学品可以使用?”,“可以做什么实验?”,“如何运输,使用和处置化学品?”等等。但是,较之仍待补充、完善的化学品管理系统,如何坚定地执行化学品管理,提高化学品监管或许更为关键。
(宋玉春 摘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