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解读迷思 还化学以客观
2013年49期 发行日期:2013-12-20
作者:zhoukan2012

 

解读迷思 还化学以客观
  正如英国慈善组织“科学智识”(Sense About Science)在一份题为《关于日常生活中化学误区的解读》(A briefing for the lifestyle sector on misconceptions about chemicals)的报告中所担忧的,公众对于化学品是什么及其用途的误解正对公众生活方式的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从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排毒”妙招、“天然水才是好水”等等消息中便可窥见一斑。这些没有科学或者医疗意义的措施是否真的对人体健康有益?或许,事实并非如此……
 
● 揭秘“伪科学”的生活常识
  ① “排毒”食品“真”排毒?
  说起排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有关于“排毒饮食”、“排毒方法”的信息随处可见。较之这些纷繁复杂的妙招,《关于日常生活中化学误区的解读》报告中的方法可谓是简单之极——“喝干净的水,睡个好觉”!如此简单的“排毒”方法,我们不禁嗤之以鼻。
  事实上,人体有其特有的“排毒”机制,能够进行自我排毒,如肠道可以防止细菌和多种毒素进入体内;肝脏,号称人体“化工厂”,能够将人们平日里摄入的食物转化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肾脏可以排泄水溶性物质等等。以酒精为例,病理学家Sir Colin Berry表示:“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即使喝了几乎致死剂量的酒精(当然,我并不赞成如此饮酒),他的肝脏也会在36个小时内在不需任何额外排毒药品的帮助下就可将这些酒精清除掉。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酗酒人士,我能够给出的建议便是——停止喝酒,多喝水,帮助肝脏恢复其功能。”
  目前,生活节奏飞快,大吃大喝已经成为了人们首选的过节方式,随之而来就是节后那挥之不去的健康梦魇。时下,一种甚为流行的做法是吃天然排毒食品(如凉茶),以促进身体排毒。“实际上,这绝非明智之举。”化学家John Emsley称,“当前,市面上的天然排毒食品大多没有经过相关机构的全面测试,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天然化学物质。”“迄今为止,‘排毒食品’一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正因为此,我们很难去判定这些所谓的食品是否‘真’排毒。”注册营养师Ursula Arend进一步补充道。
  ② “天然水”就“安全”?
  据联合国统计,不安全的饮用水是“世界第一杀手”——因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全球每年有2.5亿例介水疾病(water borne disease)发生,其中约有500万~1000万人会因此丧命。对此,水及废水处理科学家Kevin Prior表示,天然水虽益处颇多,但在饮用之前,所有的天然水都需要经过处理,以确保其安全。简单过滤和家用漂白剂可防止多数疾病通过饮用水传播,清洁剂和消毒剂也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对目前人们对于含矿物质瓶装水的热衷与喜爱,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其2000年10月的第256号文件中指出,截止目前,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能够证明喝含矿物质的瓶装水有益。
 
● 搜罗“情绪化”的化学用语
  究其上述无稽之谈的背后,除了受商家为营销编织的神话所迷惑,公众对于有些客观描述化学品性质的词语强加个人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Richard Gerling 2004年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所言:“化学用语被赋予感情色彩是公众之所以‘谈化色变’的一大原因。‘化学’——这一原本中性的科学词汇正慢慢转变成贬义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已然完全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
  在媒体大肆渲染、科普相对滞后的社会大环境下,“化学”似乎总是与“危险”、“有害”、“污染”等词语相伴相生,以至于人们一提及“化学”/“化学品”,就唯恐避之而不及。然而,从化学科学的视角出发,“合成”、“污染”等专业化学用语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合成 在化学领域,合成仅仅意味着制造,包括参照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仿生制造等。
  污染 通常来说,污染意味着有害影响。但是,仅仅因为在某处发现一种物质,加之这种物质通常情况下并不在这出现,那么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持久性化学品 顾名思义,持久性化学品就是不易分解的化学品,这类化学品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分解。它们不一定是人造的或是有害的,如二口恶英,其实土壤中和成堆的落叶中就有它的存在。在这些自然情况下,它们一般是无害的。
  内分泌干扰物 提及“内分泌干扰物”,想必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从2011年的台湾增塑剂风波到2012年的白酒增塑剂事件,增塑剂一直为大家所恐惧,诸如“毒性比三聚氰胺大20倍,对儿童有种种危害”,“长期食用增塑剂超标的食品,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等种种议论更是尘嚣日上。但从化学科学角度而言,内分泌干扰物可能是会影响激素活性和生殖系统的发育,但在一般环境中我们通常不会暴露在它们能够发挥作用所需的浓度中。
  生物蓄积性 说起“生物蓄积”,人们总会把它和“体内毒素积累”联系起来。实则不然,生物蓄积性其实是一个神奇的化学过程。为了生存,我们需要积极地蓄积一些化学物质,如为了熬过漫长的冬季,我们需要在夏季时在身体内部积累维生素D。如果在夏季的几个月中,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阳光,身体将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过冬。没有维生素D,我们的身体将不能有效地吸收钙。维生素D的缺乏可导致儿童患上佝偻病,成人患上骨软化症。此外,维生素A也是我们体内必须存储的另一种化学物质,以备逐步使用。
  除了上述这些为人所熟知的化学用语,还有一些颇有意思的新兴词汇也正在化学界悄然“兴起”,诸如鸡尾酒效应。说到鸡尾酒,大家都不陌生。鸡尾酒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起源于美洲的一种酒精饮料,即用几杯剩酒调和在一起产生的一种色香味俱佳的奇妙饮料。而“鸡尾酒效应”,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定义,它是指人或动物同时接触到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时,这些化学物质间产生的所谓的类似于“鸡尾酒”的混合效应。
  目前,在实验室研究中,接触化学物质的后果都是针对某一种化学物质单独进行测试的,因此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测试接触混合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毒性。从理论上而言,同时接触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会造成累加效果,甚至协同效应。如酒精和安定类镇静剂不可同时服用,有关研究指出,这两者合用时的致死血浓度较之其单独使用时的致死血浓度大幅降低。不过鉴于目前多种化学物质混合后毒理学的研究有限,因此,人们对“鸡尾酒效应”的了解仍处在初步阶段。(宋玉春 摘译)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