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行业“强身健体”快速发展
□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油和化工处 副处长/教授级高工 白雪松
2013年 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1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不断扩张
截至2013年底,我国炼油能力约 6.9亿吨,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全国现有炼油厂180家,平均规模约380万吨,较我国2000年的平均规模提高了一倍多,但仅相当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的50%。我国炼油能力由2000年的2.76亿吨提高到目前的6.9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
我国炼油企业集团公司的发展体现了较强的规模实力,其中中国石化已成为仅次于埃克森美孚的世界第二大炼油公司,中国石油也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目前,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公司的炼厂平均规模已分别达到760万吨和650万吨,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同时,中国海洋、中国化工、延长集团、中国中化、中国兵器等国有企业集团纷纷进入炼油行业,其主要炼油企业规模也均达到了800万吨以上,而新建及规划项目均是千万吨级规模。近年我国地方炼油企业快速扩能发展,部分地炼的装置规模也达到了千万吨级的水平,其中东明石化为1225万吨。此外,还有数家地方炼油企业装置总能力达到了500万吨以上,十余家地方炼油企业总能力达到300万~500万吨,且部分企业单套常减压装置规模达到了300万~500万吨。总体来讲,我国炼油行业已经具备较强的规模实力。
2013年我国炼油行业新建及改造产能投产较为集中,新增加炼油装置能力为4180万吨,且仍有较大规模的炼油能力在建设过程中,2014年新年规划投产项目还有近4000万吨。详见表1。
2装置继续向大型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21座千万吨级炼厂,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产业集群,及靠近东北、西北油田的炼化产业带合并形成了“三圈两带”的格局。已建成的1000万吨以上的炼油能力共计2787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40%,同时还有10家炼油能力为800~1000万吨,大于800万吨炼厂能力共计3.6亿吨,超过全国能力的50%。详见表2。
3原油消费稳步增长,对外依存度略有上升
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开始企稳回升,原油消费方面也呈现弧形走势,第一季度波动较大,第二、三季度企稳回升,第四季度稳中向上。1~11月国内原油加工量为43645万吨,同比约增3.6%,预计2013年全年原油消费增长率将达到3.5%左右,与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保持0.5的弹性系数。1~10月份,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4.03亿吨,同比增长2.92%。其中原油产量为1.73亿吨,同比小幅攀升1.7%;净进口量同比增长3.9%,至2.3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较去年同期提升0.52个百分点,为57.11%。
4成品油供需稳步增长,消费柴汽比进一步下降
近十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支撑汽油表观消费量稳步增长。2013年1~10月我国汽油表观消费量7718.5万吨,同比增幅8.8%。同期汽油出口量405.9万吨,同比大幅增加73.2%。2013年1~10月我国柴油表观消费量累计为14126.6万吨,同比减少0.31%。其中,进口量同比减少66.02%,出口量同比增加88.98%。
据民航总局数据显示,2013年1~10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59.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4%。同期我国煤油表观消费量为1831.1万吨,同比上升10.8%。2013以来航煤产量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增速高于需求增速,令航煤出口大增,出口量同比增幅达27.7%。
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成品油产量增长较快,增幅略高于国内需求,保障了市场充足,但也形成了一定出口压力。受家用轿车保有量迅速增长的拉动,汽油消费量保持了刚性增长趋势,航空业发展进一步带动煤油消费快速增长,而工业经济增速趋缓抑制了柴油消费的增长,保税油出口下降使得燃料油消费呈现回升。汽油、柴油消费比由去年同期的1.98进一步下降为1.83,预计今后十年仍将进一步下降,会对我国炼油行业装置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5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国Ⅴ标准出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车用汽油、柴油清洁环保标准不断提升,我国成品油标准及质量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用近十多年内完成了欧美地区30年的提升幅度。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第四阶段品质标准,预计2018年1月1日将全面实行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与国Ⅲ相比,国Ⅳ汽油中硫含量由150ppm降到50ppm以下,烯烃含量指标也更为苛刻,同时对蒸汽压提出下限要求,上限也在下调。国Ⅴ 汽油中硫含量进一步下降到10 ppm以下。
2013年2月7日,国家发布了GB19147 -2013《车用柴油(Ⅳ)》国家标准。从2015年1月1日,我国柴油生产、储运及使用等各环节,都要满足50ppm的硫含量指标要求。2013年月8日又批准发布了《车用柴油(Ⅴ)》国家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第五阶段车用柴油的硫含量不大于10ppm,这一指标达到了目前欧盟标准的水平。
6实施成品油价格新机制,呈现良好效果
2013年3月27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4%的调价幅度限制,同时调整了挂靠油种,极大地增强了国内成品油和国际原油价格的联动性,国内成品油市场出现了“小幅快调”的局面。2013年国内汽柴油价格共调整14次,其中6次上调,8次下调,6次因调幅不足50元/吨而纳入下一周期的累计。成品油价格调整基本实现了“短平快”。
2013年10月份,国家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油品升级的加价标准,确定车用汽油(标准品)质量标准升级至第四阶段的加价标准为每吨290元,这意味着汽油的零售价将同步、同幅上调。
7消费税政策补充新规定,税务执法更明确
国家税务总局于2012年11月6日发布的《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的公告》存在一定的执法模糊空间。为此,2013年9月9日又发布了《关于消费税有关政策问题补充规定的公告》。根据公告,MTBE、异辛烷、醋酸仲丁酯、甲乙酮、丙烯、丁二烯等部分有明确分子式的产品基本能确定免征消费税,利好地方炼油企业发展碳四加工下游产业。
2013年12月31日,海关总署公告2013年第74号《关于明确部分成品油进口环节消费税征收问题的公告》,明确提出对进口的灯用煤油、其他煤油征收消费税,税额为0.8元/升。对进口的含有生物柴油的成品油以及归入税则号列38260000项下不符合国家《柴油机燃料调和用生物柴油(BD100)》标准的生物柴油及其混合物征收消费税,税额为0.8元/升。该文件也进一步明确了需在进口环节征收消费税的品种和税额。
2013年以来实施的消费税有关政策、补充规定及公告明确了应税产品及其税额,有利于国内成品油生产企业的依法纳税,也压缩了中间调油商的市场操作空间。
表1 2013年我国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统计 万吨
企业名称 新增能力
华北石化 500
四川石化 1000
乌鲁木齐石化 600
安庆石化 500
山东汇丰石化 200
山东省莘县华祥 180
四川盛马化工 200
山东玉皇盛世化工 200
东方石化 200
其他 600
合计 4180
表2 我国已建成千万吨级炼油项目 万吨
项目名称 炼油能力
镇海炼化 2300
大连石化 2050
茂名石化 1800
独山子炼化分公司 1000
天津石化 1550
高桥石化 1400
上海石化 1400
齐鲁石化 1400
金陵石化 1350
燕山石化 1350
广州石化 1300
福建联合石化 1200
中海油惠州炼油 1200
抚顺石化 1170
长岭石化 1150
兰州石化 1050
青岛炼化 1000
大连西太 1000
广西石化 1000
四川石化 1000
东明石化 1200
>1000万吨能力合计 27870
>800万吨能力合计 36200
2014年 承前启后任务艰巨
2014年将是炼油行业发展承前启后的一年。一方面近年来炼油行业快速发展中积累了一些问题,如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发展要求与企业数目多、布局分散的矛盾;成品油质量标准提高与劣质原料增加、节能降耗的矛盾;产能快速提升与开工率下降、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的矛盾等。另一方面,2014 也是成品油国Ⅳ元年,年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Ⅳ汽油,年底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Ⅳ柴油,而质量、环保、安全、能耗要求提高将是行业监管的重点,部分低效落后产能势必被淘汰出局。十三五期间,我国炼油行业将向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高端化、清洁化方向发展,2014年将为十三五健康发展打基础,在产业结构及布局方面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1成品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
预期2013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区间为6.4%~7.9%。2014年仍然是一个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控风险的调整年,经济要从高速增长阶段平稳转向高效增长,预计2014年经济增长将保持在7.4%的水平。
据我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2013年,国产汽车产销首次突破两千万辆大关,汽车产销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76%和13.87%。由于刚性需求的存在,预测我国汽车产销将以8%~10%的速度继续增长, 2014年国内新车市场销量将冲击2350万辆。
多年以来,我国原油加工及成品油需求与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弹性,预计与GDP的弹性系数不低于0.5,且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尤其是私家车对成品油需求有很强的刚性,预计2014年原油加工量及成品油需求量增长幅度将分别达到3.7%、4.3%左右。
2炼油行业将进一步规模化发展
随着我国炼油行业成品油质量标准快速提升,新建项目及改造项目均进一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开始建设的项目有中国石油云南1000万吨炼油项目和揭阳2000万吨炼油项目,中国石化扬子石化、九江石化、海南炼化等企业正在进行千万吨级改造,中科炼化、河北曹妃甸等新建千万吨级炼化项目也开始启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中国海油惠州、中国化工山东等企业也有大型扩建计划。与此同时,还有中俄东方、大连长兴岛等多个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推进中,陕西延长集团及部分地炼企业等也将通过提高原料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发展终端销售业务和特色业务等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这些大型炼厂和改扩建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建成投产,我国炼油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有新的提高。
3将有条件地放开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
2013年10月份,网传国家能源局下发征求《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对于申请使用新增进口原油的炼油企业,提出了相应的资质条件要求。
该信息显示,我国将有条件的放开进口原油使用资质。该政策一方面支持地炼企业享有更大的原料保障,有利于竞争优势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原油及成品油基本与国际接轨,但多数地炼企业装置规模小,管理水平、操作水平的较低,加工进口原油是否有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地炼布局分散、缺乏有效监管,将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但总体来看,该政策的重要性在于扶优扶强,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地方优势企业发展,促进国内炼油行业的竞争。
4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将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转型
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北方兵器等企业进入炼油行业,首先通过收购形成了区域性布局,同时凭借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国炼油行业呈现主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尽管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公司仍是我国炼油行业的主要力量,但众多国有企业集团的崛起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对于地方炼油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部分民营企业走向规模化。比如,近年山东地炼产能快速增长,但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一类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企业,主要是被央企控股或合作,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加工水平,这类地炼装置配套较全,除了有催化、焦化之外,还有汽柴油加氢、MTBE、气分、重整、聚丙烯、硫磺回收等装置,成品油质量基本可达国家标准。同时,通过与央企的合作,提高了资源保障程度。此外,一些不具备优势的企业,处境更为困难,规模在100万吨以下的地炼一般只有减压、减粘,连催化和焦化装置都非常少见,主要产品一般只有非标柴油和高硫渣油。随着我国车用汽柴油国Ⅳ标准的推进,一些规模小、配套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的燃料型炼厂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下降,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
随着国内炼油行业主体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产能的快速增长,行业竞争更加充分、更为激烈。与此同时,成品油质量标准快速提升,作为市场主体的炼油企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家产业政策环境。2013年12月23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为了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要求,低水平炼厂终将淘汰或关闭,有条件的炼厂应尽快实施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