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中国欧盟商会发布《商业信息调查2014》
◆ 欧洲在华公司业绩全线下滑
本刊讯(记者 吴军)5月29日,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发布《商业信心调查2014》。该调查报告由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完成,有超过550家在华运营的欧洲企业参与了本次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在更艰难的商业环境挑战下,欧洲公司在华的营业收入、盈利能力和利润率继续全线下滑。展望未来,对企业而言此类经营压力仍未有减轻的迹象。劳动力成本预计将继续上升,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被广泛视为短期内的首要挑战。
尽管中国市场的庞大规模意味着它将继续提供大量的机会,并保持其在欧洲企业眼中的战略性地位,但这一新的严峻发展现实正导致欧洲企业缩减其在中国的投资计划。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2013财年只有约21%的企业表示选择中国为首选投资目的地,而两年前这一比例为33%;同时有57%的公司计划扩张中国现有业务,这一数据与一年前的86%相比,下跌幅度很大。
◆ 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成在华投资拦路虎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觟rg Wuttke)先生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更严竣的经营状况已开始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财务表现愈发欠佳。考虑到中国本土的跨国公司正在崛起和不断改善,在不公平的市场中与本土企业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中国正在逐渐失去成本优势,同时没有确切的迹象表明‘内需’将成为带动欧洲在华企业发展的引擎,以及中国已不像几年前那样需要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受访的欧洲企业中有一半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将改变游戏规则,从根本上促使企业经营策略的转变。随着成本的上升和监管问题的持续,欧洲企业已开始搁置其扩张计划。尽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所规划的改革日程和过去一年中的政策进展已释放出积极信号,欧洲企业仍对未来一至两年内是否会有切实改善持谨慎态度。相反,市场开放方面的改革则能够带来更加立竿见影的效果。放宽市场准入的限制将鼓励超过一半的欧洲公司重新加大其在中国的投资计划。”
据统计,2013年,欧盟商会会员企业由于市场准入和监管障碍错失了价值约213亿欧元的营业额。目前,中国各行业因产能过剩正在进行整合、并购,中国的国企会存在一些优势,如政府关系比较好,会享受到更优惠的待遇,因此,今年的报告也显示出更多的欧盟在华企业感受到来自于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压力重新显现。相较于中国本土企业所获得的良好待遇,大多数欧洲公司由此感受到了不平等。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难以预测的立法环境和执法时的自由裁量权——被认为是当前最显著的监管挑战。因此不难想象,欧洲企业最期待看到的是行政领域的改革,以及法治的增强继续被视作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落实有意义的改革将促使欧洲公司扩大其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但在此基础上增加市场准入则是重新激发大规模投资的关键因素。
◆ 中国仍将是重要的战略市场
调查报告指出,落实有意义的改革、特别是改善市场准入 ,可能会给欧洲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带来新的曙光。调查显示,不同行业对增长的预期也不尽相同。其中,医疗保健行业对增长的预期最高,88%的受访企业预期增长;其次为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而石油和化工行业受访企业中预期增长的仅为58%。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亚洲区总裁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先生表示:“中国对欧洲企业来说,无疑仍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市场,并将持续提供重要机遇。未来如果能有更积极的政策发展,尤其是市场准入的进一步开放和监管性壁垒的减少,更多的投资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