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亚洲各国化工业命运各不相同
毕马威会计事务所日前表示,2015年亚洲各国化工业的前景各不相同。毕马威化工和性能技术业务首席运营官保罗·哈尼克表示:“对于亚洲地区化工行业整体前景而言,目前还较为健康,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变数。中国化工业增长速度虽然将放缓,但态势仍然强劲;印度和东盟国家的化工业仍将快速增长;日本化工业将继续面临挑战,不过增速将在低位小幅反弹。”美国化学委员会(ACC)预测,2015年亚太地区的化学品产量将增长5.2%,比2014年5.3%的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
中国化工业增速将放缓
据IHS预测,2015年和2016年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6.5%和6.8%,与2013年7.7%的增速以及预估的2014年7.3%的增速相比将明显放缓。IHS经济资深研究主管莎拉·约翰逊表示:“由于缺乏有效的增长因素,中国经济继续增长乏力。受政府刺激措施的影响,近几个月来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回升,但由于担忧过多的债务、工业产能和住宅存量,中国政府在实施经济刺激措施时保持谨慎态度。一旦刺激措施的影响消退,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回落。”
而分析师们则表示,中国将继续努力达到其经济增长目标。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中国和亚太地区化工业务负责人诺伯特·梅尔林说道:“2014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些针对性的刺激措施,主要刺激房地产、中小型企业和服务领域。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小规模的定向刺激措施以维持经济增长保持在当前的水平,同时促进经济改革。”毕马威表示,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2015年中国化工业产值预计将增长8%,比2014年9%的增速回落一个百分点。
美国化学委员会(ACC)认为,中国化学品产量将呈现下降趋势,增长速度将从2014年的9.5%逐步下降至2015年的8.2%以及2016年的7.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合(CPCIF)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化工业的总产值同比增加9.9%达到6.37万亿元人民币(逾1万亿美元)。
梅尔林表示:“中国化工业的产量和消费均在稳步增长,尤其是专用化学品和涂料产业的增速最快。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化工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9%达到1.13万亿元人民币,这预示着业内对于中国化工业市场的前景仍然充满信心。不过受高成本和高库存的影响,自2014年一季度开始,中国化工业的赢利能力逐步减弱。中国化工业整体实现稳步增长,但是各个子行业的表现不一,甲醇、烧碱、聚氯乙烯、纯碱、电石、氯碱和氮肥行业正遭受产能过剩的困境,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行业仍提供了充分的增长机会,润滑油、合成橡胶和工程塑料行业将继续受益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增长。”
梅尔林同时指出,中国煤化工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是挑战依然严峻,主要的挑战是与其它原料的竞争力,尤其是当前国际油价已经跌至60美元/桶以下。此外环保和水资源紧缺也将继续影响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将对中国化工业造成挑战。新的环保法已于2015年1月1日开始生效,化工企业正面临不同的挑战,一些企业或许需要搬迁至指定的工业区,一些需要改造生产设施以满足新的排放标准,另外一些则被迫关停装置以缓解严重的空气污染。
印度和东盟国家化工业提速
IHS预测,2015年和2016年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6.6%和6.8%,与2014年估计5.8%的增长速度将明显提速。印度化学委员会(ICC)表示,当前印度的化学品需求正在健康增长。ICC总干事HS Karangle表示:“2015年印度化工业将实现两位数的增长,销售收入估计达到1500亿美元。”
然而,ACC对印度化学品产量的增长速度预测较为保守。其预测,2015年印度化学品产量的增速为3.9%,2016年为5.8%。不过与2014年2.5%的增速相比显著增长。
哈尼克表示,东盟国家化工业或将再次处于亚洲地区增长的前列,不过多数东盟国家的化工产业基数很小。东盟国家的经济和化工业正在持续强劲增长,同时由于全球化工巨头们正在寻求在亚洲的多样化增长战略,他们将继续扩大在东盟国家的业务。此外,东盟国家的政府也正在努力削减企业在税收和管理方面的负担,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受经济快速增长、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产成本具有竞争力以及临近于其它新兴市场如中国等因素的刺激,东南亚地区石化领域投资机会凸显,跨国化工巨头和当地化工公司竞相涌入加大投资力度。
日本化工业仍面临挑战
IHS预测,未来两年日本的经济将逐步复苏,经济增速将从2014年的0.5%增加至2015年的1%和2016年的1.4%。低油价将帮助刺激消费,而日元对美元汇率的疲软将刺激日本的出口。ACC预测,2015年日本化学品产量将增长1.5%,2016年将增长2.2%,比2014年1.4%的增速有所加快。
在过去的几年中,受需求下降以及产能过剩的双重影响,日本化工企业一直在重组和整合国内的石化业务。哈尼克表示:“日本化学工业的重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业内巨头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是仍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以消除过剩的产能。此外对于日本化工企业来说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继续投资海外以实现业务增长。”(庞晓华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