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把脉石化产业发展 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2015年25期 发行日期:2015-07-03
作者:zhoukan2012
fiogf49gjkf0d

 

把脉石化产业发展   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 记者 王艳丽
  当前,全球炼油和石化产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全球能源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以北美页岩气为代表的原料多元化进程实现了重要突破,全球油气产品供给增幅超过需求增幅。同时,在地缘政治、油质炒作等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大幅振荡走低,带动石化行业产品价格低位徘徊,炼油和石油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气候变暖和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对炼油和石化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挑战,全球炼油和石化行业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发展水平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近日,在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欧洲石化咨询公司共同主办的“2015亚洲炼油及石化科技大会”上,来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常务副会长李寿生、中国工程院的王基铭院士、欧洲石化咨询公司副总裁安迪·吉宾斯等多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及代表,针对目前国内外石油化工格局的重大变化、行业面临的发展困境、未来石化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之路等诸多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带来了行业发展的“最强音”。
 
一、 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面临发展困境
  近几年,我国炼油和石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国。
      截至2014年底,我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占全球总产能的15.6%。其中乙烯产能达到2056万吨,占全球的13.4%,位居第二;PX产能1402万吨,占全球PX产能的30.8%,位居第一;此外,下游三大合成材料产能合计占全球总产能的35%左右。
      2014年,我国石化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2万亿,位居全球第二,极大地促进了汽车、家电、电子、电器、建筑、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国防、航空、航天信息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未来石油需求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在会上分析指出,预计在2030年以前,我国将达到石油需求的峰值。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峰值、能效提高、替代燃料多元化以及2020年后电动车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石油消费峰值即将到来。在重视替代发展的情况下,预计2027年我国国内石油需求将达到峰值,即6.8亿~7.0亿吨,2027~2040年需求将保持相对稳定,2040年之后需求下降速度加快。其中,汽油消费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1.7亿吨;柴油消费将在2017年左右达到阶段性饱和点1.75亿吨;航煤、化工轻油和液化气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
  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处于全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如下发展特点:
  产品结构加速调整,油品质量快速升级 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油品质量也快速提升。目前,国产汽油、柴油已全面执行国Ⅳ标准,部分省市已执行国Ⅴ标准。从国Ⅰ升级到国Ⅳ标准,我国仅用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30多年走过的质量升级过程。
  产业集中度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石化工业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经过改扩建炼厂的增加,截至2014年底,千万吨级炼厂总量已达24座,总炼油能力3.2亿吨,约占全国炼油能力42.7%。依托千万吨级大型炼厂建设,结合大型乙烯工程的新建或改扩建,已经形成了镇海炼化、上海石化等14个大型炼化一体化基地,已建成了茂名、赛科、镇海、独山子、抚顺等7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石化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创新,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部分自有技术已经出口到国外,并具备了依靠自有技术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芳烃以及下游延伸的生产装置的能力。
  节能环保取得显著成效 为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我国石化工业依靠自主开发的先进技术,积极对现有装置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促进装置规模大型化、集约化,同时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使能耗、物耗、节能减排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执行(MES)等信息系统已在石化工业广泛使用,部分大型炼化企业的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率和先进过程控制系统投用率达到了90%以上。通过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企业及时掌握生产经营动态、远程控制装置运行、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了协同生产水平和运营管理效率。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炼油和石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一些关键设备、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能耗与减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油品质量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布局相对分散 截至2014年底,我国炼厂数量约241家,分布在26个省市,炼油能力为7.55亿吨,炼厂平均规模约313万吨,远低于世界炼厂平均规模(747万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既难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对资源进行综合优化利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局部地区无序发展 我国局部地区炼油过度发展,生产的成品油严重过剩,存在“原油北上、成品油南下”的逆流状况。
  片面业绩观促使炼化企业无序发展 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盲目无序地建设一批炼化项目,导致石化工业的布局缺少科学引导,造成炼化产能快速增长,布局分散。
  产业监管不到位 在石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加强宏观市场调控作用,特别在环保、安全、准入条件等方面严格把关、严格执法、严格监管,努力提高行业生产效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但在具体执行方面,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例如按照2005年国家出台的《炼油产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新增炼油能力9000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而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2005~2010年,我国新增炼油能力达到2.4亿吨,远远超过了国家炼油能力增长规划。
  市政发展与石化行业发展规划缺乏统筹配合 由于环保法规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造成了石化行业的环保只管住了大企业,而一大批中小企业环保监管失控,影响了石化行业的形象和发展。
 
二、 把握新机遇 应对新挑战
  随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进入“新常态”,炼油和石化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及市场格局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内市场需求将进入增长平缓期,石化生产进入过剩产能消化期,产品质量进入档次提升期,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发生变化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变化,未来5年,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韧性将有所增强,全球GDP增速较前几年将有所提高。美国是世界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领头羊”,欧元区经济将缓慢复苏,新兴经济体将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尤其是中国、印度、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未来5年,世界石油天然气供应总体将保持宽松。美国的致密油、加拿大的油砂以及巴西的深海石油资源将会贡献大部分的增量,但其增幅较过去两年有所放缓。随着环保压力增加和技术进步,全球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趋势日益明显,天然气将成为全球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重要抓手,其产能和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2.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市场空间
  在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和城镇化建设思路为石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为石化工业“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机遇。
  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城镇化建设将大大地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力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土地价值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受此影响,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印尼等国家转移;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的规格档次也将不断升级,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将有所削弱,石化产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
  4.自贸区成为石化行业发展双刃剑
  目前,在国际化竞争和自贸区的背景下,全球石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中东、北美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原料低成本优势,在乙烯及其下游产品竞争中优势明显,处于强势地位,而西欧、日本则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积极打造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世界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市场将形成“区域主义+WTO多边框架”的双重格局。一方面,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助于降低石化产品贸易成本、扩展石化产品贸易方式,为航运模式创新提供机会。另一方面,我国石化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如近年来,东盟石化产品大规模进口,中日韩自贸区签约都将为日韩PX和其他石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创造便利条件。
  5. 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行业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未来一定时期内世界油气资源仍可满足需求,但我国获取海外原油资源的难度和风险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国内石油开采难度不断加大,生产成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预计未来10年,国内原油产量将维持在2亿吨左右。随着国内需求的继续增长,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2015年国内石油需求为5.3亿吨,2020年为6.1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2%和68%。
  石化工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耗大户,面临着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为应对气候变化,美欧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出台相关法规以引导石化企业生产经营以及发展方式转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减少40%~45%等一系列约束性指标。
  6. 低油价和原料多元化带来新的挑战
  低油价给全球石油和石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石化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大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价格低廉,成本高,处于亏损状态边缘。部分产品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此外,现代煤化工的迅速发展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了轻烃原料低价格,对我国石化产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乙烯产能1020万吨,其中一半左右(520万吨)来自煤(甲醇)基烯烃。预计2020年,乙烯总产能将达3235万吨,23%为煤基烯烃产能。当前油价60美元/桶左右,煤化工项目竞争力略优于石油基项目,若油价回升至70~80美元/桶,煤化工项目将对石油化工项目带来较大的冲击。
  7. 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来临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将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出信息化战略,将“两化融合”作为破解发展瓶颈、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我国石化工业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集约式、内涵式发展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为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石化市场形势,着力摆脱自身发展困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在会上特别指出,我国炼油和石化行业必须加快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结构升级为重点的集约式、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十三五”时期,我国炼油和石化行业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努力开创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力开展加氢裂化,催化重整等协同技术公关,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工艺装置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劣质原油加工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加快结构调整,向高端产业链延伸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优化区域炼化能力布局,积极推进差异化发展,大力发展专业化的工程建设、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化建设,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化大型石化基地,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实施国五标准的要求,加快技术升级和装置改造,确保按时完成油品质量升级,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行业为目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研发并大力推广脱硫、脱硝、渣油转化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普及节能、降耗、减排工艺装备,促进水、热、电等的综合循环利用,减少三废排放。进一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推进责任关怀,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 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炼油和石化行业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十三五”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开门编制规划,问需于民、文计于民,多方征求吸收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建议和意见,提高“十三五”规划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