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十三五”化工教育主抓四项工作
2016年21期 发行日期:2016-10-31
作者:zhoukan2012

  进入“十三五”,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行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进一步凸显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突破目前化工教育行业的五重障碍,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优化规模结构、集约教育资源,初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十三五”时期,企业、院校和协会三方要携起手来推动化工教育的协调发展。

化工教育问题凸显
    五重障碍有待突破
   
    一是职业院校招生数量和规模下降,企业技能劳动者数量不足。
    近几年,随着全国教育适龄人口持续减少,各地开设石油化工类专业的中职、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减势头,专业办学点、在校生数、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均有所下降。行业调查显示,当前石化企业生产人员中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为21.2%,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提到的28%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工程教育质量对现代工程发展需求适应性不足,与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工科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逻辑思维、工具使用、研究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得到企业充分肯定,但在前沿知识、创新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行业法律法规意识等方面表现的评价相对较低,这同样适用于化工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认知,反映了我国工程教育的传统优势,也折射出工程教育对行业发展的现代需求适应性存在不足。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工程科技飞速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达到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要求,不足和差距依然明显,集中反映在校企深度融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等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亟待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三是倒三角式刚性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从石油和化工类专业在校生规模分布来看,2011年到现在,中职和高职高专平均占比48%,本科平均占比52%。本科院校总体上,专业办学点逐年增加,各专业在校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整体处于增加或与往年持平状态。这种本科占主体、高职高专和中职不到一半的在校生刚性结构,短期内难以打破,高职高专和中职院校想扩大招生规模,短期内也难以实现。
    四是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并存。
    行业调查显示,石化企业人员学历分布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3%,职业院校毕业生占77%(高职高专占39%,中职占38%),职业院校毕业生构成了企业人员的绝对主力。但从教育的供给来看,本科以上毕业生占52%,职业院校毕业生仅占48%。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严重倒挂。
    五是高技能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培养数量的缺口较大。
    2015~2020年,全行业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108万人,高技能劳动者需求增长38万人,平均每年需求21.6万人和7.6万人。从院校当前规模存量所决定的毕业生供给趋势来看,今后几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类职校毕业生每年只有约10万人,即便全部加入技能劳动者队伍,技能劳动者每年仍有近12万人缺口,高技能劳动者每年有近5万人缺口。

聚焦融合、协同、集约
 初步形成终身教育体系
 
   “十三五”化工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石油和化工产业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行业教育服务体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教育资源更加集约,规模和不合理结构进一步改善,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服务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产教融合更加深入。实现教育类型及层次与石油和化工产业人才需求相匹配,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层级标准与企业职工培训考核晋级标准相统一,开放型院校构建与学习型企业形成相促进。高校主动“走出去”,携手企业共谋质量提升,共同参与工科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企业积极“走进来”,更加广泛、深入、稳定地参与校企合作育人,实现共赢。
    ——教育资源更加集约。石油和化工行业教育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重点培育10个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20个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批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采用国家规划教材、行业优秀教材的比例达到90%以上。用“互联网+”改造变革工程教育,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
    ——规模结构更加合理。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合理的刚性规模结构得到一定优化,大力发展行业职业教育,强化行业职业培训。到2020年,职业院校石油和化工类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60万人,毕业生占行业企业当年新增员工的比例提高到80%,技术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到38%,行业每年培训职工800万人次以上。
    ——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院校办学优势凸显,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显著改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到2020年,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建成40个骨干高职专业,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教育型石油和化工企业”。
    ——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努力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分银行)等载体,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研究开发行业标准(基准),建设学习成果认证中心,拟定以工业分析检验技术领域为先期试点,后续将扩展到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积累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通道,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努力构建开放的、多样化的石化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石化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协会企业院校三方携手
  四项工作助推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加大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力度。
    一是提高教育服务现代石化产业发展的能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建立院校和企业间深层合作、协同发展的机制。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负责与院校的合作业务,定期提供人力资源需求信息,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强化实习管理,落实实习责任保险,确保实习教学安全。院校要设立校企合作部门,负责与企业的合作业务,定期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信息。促进企业与院校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到2020年,建成现代学徒制试点15个。
    ——院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深化具有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行教师团队化教学、学生合作式学习、师生互动式交流、校企一体化育人。
    ——院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共建共享。鼓励行业院校、企业、园区和所在区域共建、共享、共管实习实训基地和培训基地。到2020年,校企共建20个生产性实训基地。适应产业发展布局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重点支持一批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认定一批“教育型石油和化工企业”。
    ——行业企业文化与职业院校文化互通互融。探索校企文化互通互融的有效形式,积极推进行业企业优秀文化融入职业院校教育全过程、院校文化引入企业生产和职工培训,增强石油和化工产业链、产品链、消费链的安全、环保和健康问题意识,将全员自律和共同意识的“责任关怀”理念转变为职业行动。
    ——鼓励行业企业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大型企业举办、中小型企业参与举办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到2020年,建成12个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强化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支持大型化工园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密切合作,拓展教师和学生参与园区企业产品研发、专利申请、生产运行、技术改造、质量检验、装备安装与维护、标准宣贯、规程制订等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的渠道。院校要建立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加速成果孵化,促进成果转化,引领学生走创新创业成才之路。到2020年,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14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二是人力资源体系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对应构建。
    ——扩大行业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优化培养层次结构。选择本科院校与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在石油和化工类主干专业联合试办4年制高职本科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推进继续教育与职工培训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石油和化工行业组织作用,遴选一批石化类专业优势明显的院校建设企业职工培训基地,面向企业、社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院校服务能力和水平。
    ——引导支持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倾斜。
    三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突出技术技能培养,强化教学、实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教育,将职业精神的内涵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
    ——实训生产装置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利用。发挥院校的教育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宽校企合作发展空间。加强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与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整体提升。完善并落实石化类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定期选送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将职业资质纳入教师晋职晋级的考核条件。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制度,将兼职任教情况纳入职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型骨干企业要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及教师工作站,争取到2020年,建成25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推进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建设,促进本科院校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继续加强对本科高等院校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认证工作,促进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不断推进卓越工程师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和教材建设,逐步实现教材资源向数字化、富媒体化和在线服务转型发展。对纸质教材普遍进行综合性数字化资源配套建设,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在线题库建设,探索建设和运营数字化互联网教育平台,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制服务。主动运用“互联网+”改造变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通晓信息技术知识、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各自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石化行指委职能。加强行业职业教育专家队伍建设。研究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及技术进步对职业岗位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