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聚碳酸酯本身具有的透明度和不易破碎的特性,许多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多采用聚碳酸酯制成。近几年,随着科学界、媒体以及公众对双酚A(BPA)的关注,不少替代品涌现出来,有的产品甚至贴出“不含BPA”的标签,但是,这些看似“理想”的替代品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和具有几十年安全使用记录的聚碳酸酯相比,“不含BPA”的产品并不意味着更安全!
“含”与“不含”没有实际意义
众所周知,双酚A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产生的双酚A暴露来自产品表面浓度约5 ppb(1ppm=1000ppb)的双酚A的迁移,其暴露量远远低于政府机构设定的安全限值。所以,从科学角度而言,仅从“含”与“不含”双酚A进行评判没有实际意义而是应该关注有多少量的双酚A迁移出来,其是否会对人体构成健康风险。
“不含”不代表更安全
双酚A和聚碳酸酯已有几十年的安全使用记录,全球的科学家也做了几千个相关的研究来探索双酚A的安全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与国家毒理学项目正在联合开展的关于双酚A的慢性毒理学研究,该研究结果可有力地回答针对双酚A的质疑是否正确,以及解释目前有关的不确定性。目前,已完成的部分研究结果强烈支持双酚A的安全性。
而对于看似理想的替代品,由于缺乏长期的安全使用记录,支持安全性评估的数据有限,双酚A替代品是否真的更加安全可靠呢?!此外,“食品接触类应用”属于食品安全法规要求非常严格的行业,许多“看似理想的替代品”虽然制备了奶瓶等产品,但现有国家标准中已列出的允许替代品使用的添加剂较少,也就是说,具体的最终成型产品(如奶瓶等)很可能存在明显的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强制标准(如GB9685-2016)的风险。
“不含BPA”的标签会误导大众认为“不含”代表着“更安全”,其实大错特错!这种标签其实无助于消费者进行安全和健康的科学选择,甚至极有可能将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置于更大的不确定性甚至风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