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中国石化行业面临的形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9年11期 发行日期:2019-06-11
作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 王红秋

中国石化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石化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横向来看,我国石化行业在技术、装备、装置运行水平以及高端产品开发上均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有差距。但纵向来看,我国石化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产业链齐全,并且在不断完善成熟。
    1.中国是世界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石化大国行列,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乙烯产能从2000年的445.2万吨增至2018年的2532.5万吨,从世界第六升至第二位。丙烯产能从2002年的502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3486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树脂产能从2000年的1015万吨增至2018年的8400万吨;合成橡胶产能从2000年的83.6万吨增至2018年的600万吨;合成纤维产能从2000年的773万吨增至2018年的6350万吨,三大合成材料均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石化行业已初步形成了大型化、基地化布局。现有32套蒸汽裂解装置(2套处于关停状态),其中单套规模达到80万吨以上的装置共13套;运行装置平均规模达到了64.7万吨(不含已永久性关闭装置),与2008年(45.3万吨)相比,提高了40%,且高于世界平均规模。产能主要分布在“两洲一湾”地区(长三角洲、珠三角洲、环渤海湾),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55%。国家层面也进行了总体部署,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要求新建乙烯项目优先布局在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2.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产品市场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我国的化工产品消费量占到全球化工产品总消费量的1/3,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2018年聚乙烯消费量达到2983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29.5%左右;聚丙烯消费量2571万吨,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32.6%;乙二醇消费量1552万吨,占到世界总消费量的54.9%。
    中国是世界化工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未来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其中2/3来自亚太地区,中国占到了全球增量的50%以上,是世界化工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未来这一趋势仍将保持不变。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产品进口国。以乙烯产业链为例,2018年,我国乙烯产量为1845万吨,当量消费量约为4450万吨,进口聚乙烯1403万吨,进口乙二醇979万吨,进口苯乙烯291万吨。当量乙烯进口量占全球当量乙烯贸易量的80%左右。
    3.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
    尽管我国石化工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乙烯、芳烃等成套技术和装备基本实现自主,煤化工等技术也取得突破。但在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领域自主技术依然匮乏,且技术拥有者不对外转让。因此,我国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高性能橡胶等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特别是高端聚烯烃产品,自给率不足40%。茂金属聚丙烯完全依赖进口,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进口量近600万吨,占聚乙烯总进口量的42.8%。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品种和功能要求的提高,产品高端化将成为趋势。


中国石化行业面临的形势
   
    1.近期中低油价利好石化工业
    2014年下半年以来,原油价格始终在中低位运行,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在80美元/桶以下,这为石化企业带来了成本优势,石脑油裂解装置利润率和开工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8年全球石脑油裂解装置开工率在93%左右,我国石脑油裂解装置开工率在95%左右,均远高于2014年之前油价高企时期的开工率。2018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化工业务经营利润分别为85亿元和270.07亿元,与2014年相比,均有显著提升。其中,中国石油的化工业务不仅扭亏为盈,并且成为原油业务链上增值创效的重要环节;中国石化的化工业务也增长了11.48倍。根据OPEC、IEA及EIA等多家机构的最新预测数据,2019年布伦特原油平均价格将在60美元/桶左右,并且未来几年油价还将处在中低位运行。这对石化企业来说是利好,预计未来两年石化企业还将保持比较健康的盈利水平。
    2.本土竞争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显著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不仅吸引了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国企纷纷布局建设石化项目,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民营企业也在大举进军石化产业,他们借助炼化一体化项目打造原油-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涤纶长丝-化纤制造全产业链,影响力不断攀升。这些项目不仅起点高,具有合理的布局、规模效益、先进的技术、优化的产品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而且机制体制灵活、动作快,项目建设周期短、市场反应敏捷。还有一些民企宣布采用进口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已报道的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数已15个,产能合计近2000万吨。与石脑油制乙烯相比,乙烷裂解制乙烯具有流程短、投资少、乙烯收率高等相对优势。但进口乙烷涉及乙烷采购、美国出口终端建设、远洋运输、中国进口终端建设等多个环节,目前来看在原料稳定获取和经济性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外资本也在不断进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北欧化工等企业宣布在华独资设厂。他们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以低成本和高品质抢夺中国的市场份额。煤化工在油价中低位的背景下进入了调整期,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进在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丙烷脱氢(PDH)路线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进口丙烷价格,而进口丙烷价格与国际油价密切关联。因此,在油价中低位运行下,PDH成本降低,利润可观。总体来看,我国的化工市场呈现为多主体参与、竞争激烈的格局。
    3.进口产品对化工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
    中东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东是全球乙烯下游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地区。我国每年都从中东进口大量的乙烯下游产品,2017年进口乙二醇483.9万吨,占我国乙二醇总进口量的55.2%;进口聚乙烯623.4万吨,占我国聚乙烯总进口量的53.7%,未来中东对我国乙烯下游产品市场的冲击仍将继续。中东不仅具有资源优势,近年来还在推进全球化布局和产品多样化。卡塔尔、阿曼、阿布扎比、科威特和伊拉克将建设多个液体原料裂解装置,此外,海湾地区的一些国家石油公司还在贴近市场的海外推动下游项目投资。这其中最具野心的企业就是沙特阿美。该公司计划到2030年在全球的化学品产能将从1200万吨增至3400万吨,并成为领先的上下游一体化综合生产商。
    美国页岩气革命助力美国化工业复苏崛起,成为全球低成本化工产品生产基地,大大提升了美国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预计到2022年美国将有770万吨的乙烯产能投产,乙烯产能的大量释放也就意味着下游衍生物产能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23年美国将新增聚乙烯产能近650万吨,约占全球新增产能的1/3。而美国的化工市场已经饱和,生产商必须靠出口解决本土供应过剩的局面。而中国就是最大的出口目标市场。
    4.投资和研发重点发生转变
    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石化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安全、节能减排标准提高,水处理和空气净化要求提高。在2016年出台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绿色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工行业一方面要推广节能技术、二氧化碳减排和捕集利用技术以及节能和中水回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预计可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8%、单位GDP水耗减少23%的目标,节能降耗幅度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管控制更加严苛,要求到2020年VOCs排放总量较2015年下降10%,VOCs将被纳入环保税征收范围。
    同时,随着消费升级,对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和功能也将有更高、更新和更细化的要求。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鼓励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装备、产品、行业。其中石化化工行业鼓励类有20大类,包括乙烯-乙烯醇树脂(EVOH)、聚偏氯乙烯等高性能阻隔树脂,聚异丁烯(PI)、聚乙烯辛烯(POE)、茂金属聚乙烯等特种聚烯烃,高碳   烯烃等关键原料的开发与生产;5万吨及以上溴化丁基橡胶、溶聚丁苯橡胶、稀土顺丁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固含量大于 60%的丁苯胶乳、异戊二烯胶乳开发与生产,合成橡胶化学改性技术开发与应用;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PTPE)、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热塑性弹性体(SEPS)、动态全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有机硅改性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等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开发与生产等。行业投资和研发重点转向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现代煤化工和安全、节能环保等领域。
    5.炼化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
    2018年我国炼油能力约8.31亿吨,实际加工量6.04亿吨,开工率72.7%。面对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的局势,炼油向化工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但缺少具体的方向,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一体化企业,一方面,炼油从大量生产柴油、汽油转向生产更多的高标号汽油、航空煤油和清洁柴油;并向低成本化工原料转变,更多的低成本优质原料进入乙烯裂解装置。另一方面,需要新技术利用好蒸汽裂解产物多样化的优势,最大价值地做好碳二、碳三、碳四、碳五和芳烃的综合利用,使下游配套产品充分体现差异化、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对于炼油企业,一方面利用炼厂丙烯、液化气、石脑油资源等,通过丙烷脱氢、深度催化裂化、烯烃裂化等路线延伸丙烯产业链。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我国丙烯产业链自给率已超过80%、丙烯下游竞争激烈的现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一方面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使我国石化行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可能会出现低端产能重复建设、通用产品严重过剩、监管不到位、竞争混乱无序等问题。

应对策略
   
    石油化工产业链包括资源(原料)获取、工业生产(原料--基础化学品——中间体—产品),以及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未来多种因素决定石化工业的发展。不仅要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挖潜增效,还要强化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1.全球化思维积极面对
    对于新建项目,在选择路线时,必须考虑本土资源情况和获取海外相对优势资源的能力,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同时以石脑油裂解路线作为基准,进行成本比较。这是因为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影响,而目前石脑油裂解路线仍是全球石化产品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中国化工市场的主要供应力量,因此化工产品的价格是与石脑油、进一步说与原油价格关联。另外,还要考虑技术门槛和技术成熟度情况以及企业资本能力。布局时首先要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尽量做到一体化、基地化。通过物料互供和公用工程共享,使资源得到充分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集约化经营。其次,不仅要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优势,更要注重物流条件对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因为随着石化工业的发展,各区域市场趋向饱和,产品更多地要销往区外甚至海外。另外,还可考虑向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海外转移。在中东或北美布局天然气制甲醇项目或丙烷脱氢项目作为国内装置的原料,或者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中亚布局天然气制甲醇到烯烃项目,降低原料成本。在技术的选择上,尽量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控制技术,必须重视环保、节能、减排、节水等环节,要突破一些制约行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以适应未来更为苛刻的环保要求。在下游产品方案设计上,要力求差异化、高端化。
    对于现役装置,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以石脑油裂解为龙头的企业还要进行挖潜增效,原料要吃干榨净、副产品要最大价值利用,提高装置运行周期和平稳运行水平。煤(甲醇)化工、丙烷脱氢为龙头的企业还需不断完善技术和提升装置运行水平,细化原料加工路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
    同时,企业必须在环保工作上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确保“三废”排放和产品清洁化标准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另外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改革进程。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借助能源互联网和供给侧改革,精准对接全球消费市场需求,以全球市场为导向灵活调整下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益。
    2.打开边界广泛合作
    加强与下游企业合作。主动掌握市场前沿信息,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拉动需求、创新需求。针对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制品等传统市场,要挖掘需求潜力。同时,要把握需求变化,与下游企业合作加强对汽车、轮胎、家电、医药、包装、纺织、建筑等市场应用终端的有效供给,努力扩大市场。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吸引和调动社会科技资源,加强石油化工领域的重大科学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做好共性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技术储备,为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工业化应用奠定基础。通过自主创新,占领下一轮市场竞争的技术制高点,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外石化企业合作。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引入新的投资运营模式、产品标准和先进的技术、产品开发和智能制造理念,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扩展业务组合、开拓海外市场。
    加强跨行业合作。随着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石化企业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而跨行业合作可以帮助石化企业获取新行业、新市场所必须的资源,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和产品推广,同时也促进了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颠覆了石化行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石化企业跨行业合作创造了便利条件;石化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知识与技术融合将为创新打下基础;我国产业门类齐全,这为石化企业跨行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