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农药:创造“由小到大”的发展奇迹
2019年19期 发行日期:2019-09-25
作者:■山东省蓬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韩永奇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农药工业发展的70年。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开辟了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药行业浴火重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辟农药行业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仅有几家农药厂,且大都是手工作坊,生产矿物与植物农药,如砒酸铅、信石、砒酸钙、鱼藤精、石硫合剂、王铜等,种类少,规模小,年产量仅几十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农药工业发展新纪元,防治农业病虫害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国家对于建立和发展化学农药工业十分重视,并将其列为的重大农业项目。1949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胶东行政公署以1340匹布(折合人民币3900元)购买了建益化学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山东农药制造厂,隶属于山东省人民政府实业厅,现在的山东大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山东农药制造厂就这样诞生了。
  解放后,中国农药业开始了新旅程。1950年,四川泸州化工厂开始建设有机氯滴滴涕生产车间,仅用1年时间即建成投产,当年就生产113吨滴滴涕农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上海病虫药械厂也先后研制成功另一种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并于1951年投产。虽然当时这两种农药的生产规模不大,设备简陋,技术也不够成熟,但是它们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创了自己的化学有机合成农药工业。
  化学农药一经使用,便凸显出其优越性。农民迫切要求工业部门增加农药生产,因为他们亲身体会到使用化学农药的好处。1952年,沈阳、天津、大沽等化工厂相继建设了六六六和滴滴涕生产车间,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1956年初,我国第一个有机磷农药厂(即现在的天津农药厂)开始建设,1957年底建成投产,这是我国有机磷农药生产的开端。同期,上海信诚化工厂和上海农业药械厂共同试制成功另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敌百虫,1958年正式投产。
  到了20世纪50年代,国家进行公私合营、工商业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农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生产应用的杀菌剂只有石硫合剂、硫酸铜、胶体硫、多硫化钡等无机化合物,以后又生产了拌种用的赛力散、西力生等有机汞制剂。为寻求铜汞系农药代用品,1958年开发并投产了代森铵、代森锌、福美双、福美锌等有机杀菌剂。


系列技术攻关项目启动


  1956年,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像抓化肥那样,大抓农药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工作,以满足农业增产的需要。为贯彻周总理的这一指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工业部于同年9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农药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确定了一批技术攻关项目。会后,农药战线的职工,掀起了一个发展农药生产的新高潮。之后,国家又陆续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农药厂,如山西永济、湖南资江、甘肃永清、湖北沙市等农药厂,进一步扩大了农药的生产能力。至1966年,研制的有机磷农药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等新农药,先后投入生产,有的还成为我国农药的主要品种。
  这期间,沈阳化工研究院继六六六研究成果产业化后又开展了一系列农药研究,如三氯杀螨砜(1965—1969年)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如甲基内吸磷(1964—1970年)等;除草剂,如2甲4氯钠盐(1964年)、敌稗(1963—1964年)、五氯酚钠(1950—1962年)、燕麦敌2号(1970年)、除草醚(1965—1967年)等;杀菌剂,如代森锌(1956—1965年)、代森锰等的研究,成为我国农药研究的最早、最主要的部属研究院所。随后省市化工(农药)研究单位江苏所、浙江所、四川所、湖南所、安徽所、上海所、山东所、广州所等也做了大量仿制工作。


禁用有机汞促杀菌剂发展


  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先生等人合成并筛选出多菌灵,1971年完成中试,1973年投产,比BASF公司至少早两年。多菌灵是内吸性杀菌剂,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几种内吸性杀菌剂之一。多菌灵在防治小麦赤霉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长江中下游小麦赤霉病极其严重,感病麦粒食用或作为饲料会引起人畜中毒,在无药可用的情况下,多菌灵的问世一举解决了这一防治难题。后来,多菌灵的使用范围扩至其他粮食作物、果树、蔬菜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病害防治。
  这期间,仿制农药稻瘟净、异稻瘟净、克瘟散等也相继问世、投产,稻瘟病的防治也做到有药可用。再加上代森锌、代森锰等复配剂的生产,以及在小麦锈病地区的使用等,为有机汞的禁止生产、禁止使用创造了条件。1972年我国宣布停止赛力散、西力生等产品的生产,1973年禁止使用。
  禁用有机汞以后,根据农业病害发展的情况,我国又不断研究出其他高效杀菌剂,例如硫菌灵等高效内吸性杀菌剂。禁产禁用有机汞,促进了我国杀菌剂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也使农药工作者对蓄积性慢性毒性的认识有了飞跃。这是我国杀菌剂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之一,也在我国农药工业发展历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1973年,燃料化学工业部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农药生产经验交流会,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农药专业会议。会上强调了支援农业的重要性,明确了农药生产和科研的主要任务,交流了搞好生产管理的经验。这次会议对稳定当时的农药生产起到了很大作用。针对农药工业的状况和农业的需要,有关工厂着重进行了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乐果等主要老产品的生产技术改造,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同时积极发展杀螟硫磷、杀虫脒、甲萘威、多菌灵等新品种的生产,使我国农药工业又大步向前发展。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农药工业重新焕发生机,我国陆续研制出一批有机合成农药,陆续投产了甲胺磷、倍硫磷、辛硫磷、甲萘威、害扑威等有代表性的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生产推广。
  天津农药厂、杭州农药厂、上海农药厂、南通农药厂、青岛农药厂、张店农药厂、重庆农药厂等十几个厂逐步发展成了我国农药工业的骨干企业。江苏、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由于地少人多,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加之工业基础较好,技术力量较强,原料配套条件较好,因此新建农药厂也较多。
  20世纪70年代,六六六最高年产量曾达到35万吨,加上滴滴涕年产量达2.5万吨左右,以及艾氏剂、狄氏剂、异艾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氯丹、毒杀芬等多种有机氯农药,年产能力和产量共达40万吨左右。这个时期,是我国有机氯农药发展的昌盛时期,也有人称为“有机氯时代”。  


高效、低残留农药走上舞台


  1978年11月10日—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央关于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设想,以及农业、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务院务虚会的总结等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也就是在这一年,农药行业开始了新的探索。1978年化工部取代六六六、滴滴涕座谈会在张家口召开。会议分析了这类农药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会上多数同志认为应加强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研发和扩大生产,以尽早停用六六六、滴滴涕等。
  据知情专家撰文回忆,这个取代过程引发了两次化工部组团出国考察学习和两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1978年7月底至10月初,为寻找替代六六六、滴滴涕的有机磷类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工部组团考察法、美、德、瑞士、瑞典等国的“五硫化二磷(有机磷农药中间体)、甲基异氰酸酯及甲萘酚(甲萘威的中间体)及甲萘威、间甲酚(杀螟硫磷的中间体)、苯酚、顺酐(马拉硫磷的中间体)、邻仲丁基酚(巴沙的中间体)、氢氰酸及三聚氯氰(均三氮苯类除草剂的中间体)、二氯苯及氯甲苯等农药中间体生产技术”,并为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向阳化工厂引进1.2万吨的间甲酚生产技术和一套装置,在取代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上进行了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探索。  
  由于国际上的压力和我国农药工业准备充分,以及具备一定的农药品种生产基础,1983年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万里同志在主持国务院会议时,听取有关部门汇报后,果断作出决定,于1983年4月1日起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仅保留天津化工厂和扬州农药厂,天津化工厂产品用于出口非洲等地防治虐蚊的滴滴涕(世界卫生组织允许使用)和沈阳化工厂、天津大沽化工厂林丹(六六六中高纯度有效成分γ-体)的生产(法国等国家订货),相应保留其提纯γ-体后的无效体六六六用于六氯苯(杀菌剂)、三氯苯(溶剂及中间体)、五氯酚钠(杀灭血吸虫寄主钉螺用药)、五氯酚(铁路枕木防腐)的生产。”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药消费,而这种承包责任制也开始进入工业,进入农药领域,极大促进了农药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我国有机磷农药开发和生产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一阶段开发投产的农药品种有:杀虫剂甲基异柳磷、二嗪磷、蚜灭多、涕灭威、灭多威、残杀威、双硫灭多威、杀灭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三唑锡等;杀鼠剂敌鼠钠盐;杀菌剂三唑酮、甲基立枯磷、代森环、菌毒清等;除草剂草枯醚工艺改进、氯磺隆、胺草磷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哌鎓、三十烷醇等。1983年,井冈霉素产量达300吨(有效成分),可供1.6亿亩稻田施用,是我国农用抗菌素杀菌剂产量最大的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发展,使我国杀菌剂又向高效品种跨进了一步。
  在这一时期中,化学农药剂型和复配制剂开发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农药的剂型有乳油、粒剂、悬浮剂、粉剂及可湿性粉剂、水剂、微囊水悬剂、烟剂等,农药的制剂加工和复配农药的开发受到企业,尤其是小型农药企业的重视。到1983年底,我国原药品种与加工制剂品种的比例率为1∶3,较3年前提高了1倍,化学农药已具备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粮食熏蒸剂等八大类品种。1984—1986年,我国杀虫剂年产量达13万~15.7万吨,主要是马拉硫磷、辛硫磷、敌百虫、敌敌畏、乐果、氧乐果等,较快地解决了六六六、滴滴涕的取代问题。
  2008年2月26日,国家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批双高(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目录中,农药类涉及24种,包括毒蝇磷、甲拌磷、氧乐果、异柳磷、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克百威、涕灭威、灭多威、杀螨醇、三氯杀螨醇、杀鼠灵、乙酰甲胺磷等。21世纪以来,杂环类农药和生物农药大放异彩,主要品种有:杀虫剂Bt系列产品;杀螨剂浏阳霉素;植物增效杀虫剂复方川楝素乳油苦参碱、黎芦碱醇液等;杀虫剂阿维菌素克木霉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等。使中国农药业迈上一个新台阶,高效、安全、绿色、经济型农药引领我国农药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70年沧桑巨变,行业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药业的沧桑巨变折射出我国体制的变迁。从建国之初仿照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0年来,我国完成了这两个伟大的转轨。
  1978年我国农药产量53.5万吨,由于六六六和滴滴涕的停产,农药产量下降;1983年农药产量超过30万吨;1997年达到41万吨;1999年达到68.8万吨。
  进入21世纪,农药快速发展。我国从2006年起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农药生产国。从2001年到2013年,我国农药产量由69.6万吨增长至319.0万吨,增长了3.58倍;2014年达到374.4万吨,2015年达到374.1万吨,2016年达到377.8万吨。伴随农药、化肥减量使用的趋势,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的推广应用,2017年,我国化学农药原药产量出现负增长,降至294.1万吨;2018年农药继续负增长,产量为208.3万吨。农药成为农化行业成长最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农药行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市场化生产、供应体制基本确立,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自主化参与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在保持民族工业主体地位的同时,还保持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地位。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农药生产大国,目前我国已有农药生产企业2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00多家。据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达79家,10亿元以上的农药企业有50家,3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
  同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我国农药出口国家和地区已经稳定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量已占我国农药生产总量的35%~40%。我国农药的主要出口国有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其中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农药市场。同时,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巴西、阿根廷,以及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都大量进口我国农药产品。
  70年来,我国农药同仁凭借胆识和智慧,用一个又一个新纪录不断带给人们惊喜与振奋,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行业壮大成为今日庞大的中国农药阵容,创造出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奇迹。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药企业走过的变迁路,犹如揭开中国农药业这70年的每一页,历史发展的厚重让我们无法完整地勾勒出产业清晰的脉络,但我们愿意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去探寻、铭记、思考农药业发展中的每一个光影,为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国农药业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