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前路漫漫
2020年23期 发行日期:2020-12-01
作者:■ 中国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张轩 杨立东

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以来,随着各国限制人们出行的政策出台,燃油需求断崖式下跌,传统能源行业陷入困境。埃克森美孚公司股票于今年8月被剔除出道琼斯指数,沙特阿美预计今年收入将减少49%,BP也于今年6月宣布将石化业务出售给英力士,逐步退出传统能源行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

    随之而来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的讨论。各国政府也在近期设定了各种减排目标,如欧洲各国纷纷颁布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将在2025—2040年期间逐步淘汰燃油车,确立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主导地位。新能源企业也水涨船高,如电动车龙头Tesla的市值在今年超过美国传统石油公司,太阳能和风能企业Nextera Energy市值超过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成为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

    目前,许多市场咨询机构和投资人都认为,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已经日薄西山,新能源行业将是未来的“风口”,化石正逐步被新能源取代。虽然这将是长期趋势,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可再生能源的全生命周期消耗及污染

    

    在人们概念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往往与绿色、清洁、环保联系在一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如果不是从能源获取的单一角度来看,而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考虑,这一观点未必成立。世界银行曾在2017年做过评估,认为如果到2050年,世界一半的电力(约7万亿瓦)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则能源行业对多种金属原料的需求会暴增。例如,作为太阳能面板(solar panel)重要原料的银,需求将会增加1倍,需要开发130个与世界最大银矿——墨西哥佩纳斯基托同等规模的矿藏;另一种原料铟的需求将增加9倍。

    另外,作为实现能源替代不可或缺的锂电池,其核心原料锂、钴等,其需求在2050年将会增加500%。而以目前的技术,提炼1吨锂需要1800吨的水(在拉丁美洲的“锂三角”盐湖周围,开采锂要大量的水,这加速了当地的沙漠化)。由此可见,如果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背后可能面临的是全球重大生态灾难。

    同样,在可再生能源的废弃资源回收上也存在问题。以风能为例,虽然风电的透平可以回收,但风力发电风车的扇叶目前还没有办法回收;在太阳能方面,目前全球仍然没有太阳能面板回收项目,因太阳能面板含有的有害物质可能污染土壤,所以不能做简单填埋处理,预计未来30年将会有600万吨的太阳能面板被废弃;另外,锂电池的回收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电动汽车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预计在2023年将报废116万吨锂电池,但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锂电池回收体系,同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不足,导致回收加工成本高企,同样对规模化回收锂电池构成挑战。

    资源的回收再利用需要复杂的社会分工协作,有回收、分级、加工、梯次利用等不同层面,需要高度复杂的系统才能运转起来。以塑料为例,作为回收难度和回收利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一种产品,世界各国从几十年前就开始大力推广回收,但目前真正回收的塑料只占到全球消费的9%。可以想见,未来由新能源所衍生出来的设备产品的回收仍面临很大问题。因此,如果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对于可再生能源是否真的“绿色环保”仍待商榷。


贸易产业链的挑战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贸易影响深远,很多研究认为疫情将重构未来全球贸易产业链。为了规避风险,全球贸易将向着分散化、本土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仍然离不开全球贸易,因其赖以依存的原料分布不均,如当前世界上80%的锂矿在澳大利亚和智利,90%的钴矿由刚果出口,80%的稀土产量来自中国,以上都是制造电动车电池、风车透平和太阳能面板的重要原料。相对于资源分布,它们的加工中心则更加集中。我国集中了51%锂、62%钴和100%球形石墨的生产加工能力,也就是说,全球的锂电池生产离不开中国。而在当下中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西方国家能否将自己的能源安全交予中国仍是一个疑问。

    作为全球科技和能源的头号国家,美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能源独立的口号。在新世纪初的压裂革命带动下,美国成功摆脱了第一大能源进口国的地位,实现了能源独立。而当前,如果美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意味着放弃得之不易的能源独立地位,摒弃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重新开始在能源上依赖别国。对美国来讲,这在中美政治、经济、科技关系目前都比较紧张甚至冲突的情况下并非首选。因此,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当下的全球贸易发展趋势不能很好吻合。


政策的不确定性

   

    虽然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清洁能源计划,但实际上推动起来并不是很积极。各国需在避免极端天气、应对气候挑战与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之间找到平衡点,政策摇摆的背后实际上是利益权衡。

    无论是传统化石能源行业(如传统石油企业乃至传统车企),还是可再生能源行业(如电动车和电池制造企业),背后都有着庞大的产业链和就业人口。双方都试图控制未来能源领域的主导权,试图通过各自的影响力影响政策走向。从政治角度出发,为了规避风险,政府不会贸然做出重大的政策转向,这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前景增加了新的不确定性。


总结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能源需求断崖式下降,全球能源行业面临寒冬,传统能源企业已经开始了破产潮。对比明显的是,可再生能源企业由于打上了“新能源”标签,成为了市场新宠。但在新能源替代的喧嚣下,我们仍要保持冷静思考。

    高盛于今年做出预测,认为全球疫情结束后,至少在2030年前世界对原油的需求仍会增长,世界银行也认为石油需求的峰值会在2040年才会到来。美国能源署也指出,即使可再生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美国化石能源所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仍会占到35%,仅比2019年下降2个百分点。

    被媒体广泛炒作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将面临各种障碍,传统能源行业当下面临的问题可能仍然是周期性,而非长期趋势性的。虽然在各国政策的加持下,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市场占有率会有一定程度提高,化石能源占比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要说“取代”仍为之尚早。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