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煤“在囧途”?煤制油气发展到底问题何在?
2021年24期 发行日期:2021-12-17
作者:■ 陈丹江

  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产业化示范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煤制油气产业目前陷入了技术领先,但效益不佳、发展缓慢的囧境。从示范角度看,煤制油气现有产能规模过大,但从产业发展角度,则又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十四五”甚至更长时期,煤制油气还是应该以示范为主,在技术性过关的情况下,重点示范项目的经济性、差异化和低碳化发展的可能。

提升煤制油气示范项目经济性

  提升煤制油气示范项目的经济性,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2020年,我国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分别达到823万吨/年、51.05亿立方米/年,分别占当年我国油、气市场表观消费量的1.17%、1.6%。占比均不大,处于市场上的绝对弱势地位。

  据行业媒体披露,我国最大的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项目总投资550亿元,设计年产柴油273万吨、石脑油98万吨、液化气34万吨。由于投资成本大、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加之柴油每吨高达2200元的消费税,投产以来一直亏损,仅2017年一年就亏损56亿元。此后几年,也未见该项目盈利报道。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神华煤化工板块出现9.07亿元利润,而这个利润中煤制油占多大比例,是正向贡献还是反向贡献不得而知。即使这些利润全部由煤制油贡献,如此之大的投资也着实差强人意。

  据企业早些时候介绍,项目挑战过多项国际顶尖技术,即投产后该抱得‘金娃娃’了吧?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带来的巨大技术风险需要在不断运行中克服,尽管煤制油试车成功,但效益并不突出。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作为规模、技术及煤炭资源丰富的翘楚,现状尚且如此,其他煤制油项目也好不到哪儿去。

  煤制油如此,煤制气的经济性的示范效果也不尽人意。据了解,国内首个煤制气项目大唐克旗煤制气自2013年投产以来持续亏损至今,且扭亏无望;其他几个投产的煤制气项目也是亏多盈少。煤制气项目由于投资巨大,一般都是一次设计,分期建设。由于经济性差,企业并不愿上马后面的二、三期项目,形成了时下的“大马拉上车”现象。项目没有规模,经济性更无从谈起,形成恶性循环和骑虎难下局面。

  现代煤化工示范,不仅要示范技术的可行性,而且需要示范项目的经济性。如果没有经济性,再好的项目也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这是国家“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突破亟待解决

  实现煤制油气向产业链高端延伸,需要技术取得新突破。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产品占比过高,同质化现象严重,是包括煤制油气在内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如煤制油品产品类型基本一致,同质化产品供应激增,加剧了煤制油项目的生存压力;而煤制气和天然气产品基本没有差异,竞争力差。如果煤制油气项目不从高端化、差异化上解决同质化问题,煤制油气将很难与传统炼化企业竞争。

  今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时深刻指出: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从而为煤化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煤制油气问题何在?

  就煤化工发展方向而言,从经济性和能效转换角度来看,煤制燃料路线在业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一般来说,煤制油气项目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在发展特种燃料领域具有优势。煤制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天然气短缺的现状,但受经济性影响都没有取得更好发展。如果煤制油气继续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就失去了作为煤制燃料路径示范的初衷,和石油化工相比,经济性会更差。比如,用煤制油气产品向各下游延伸做醇、烃、芳类下游产品,远不如石油路径和常规天然气来的直接,弄得不好就是“豆腐盘成肉价”。煤制油气产业链过短、高端产品比率较低、向下游延伸缺乏竞争性是当前的一个突出矛盾。虽然目前煤化工新技术研发活跃,但是大多处于实验室或中试阶段,仍需进行工业化示范验证。

  煤制油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过程中碳排放较大,被许多地方视为“两高”产业。解决办法无非是在“碳捕”的基础上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再利用。但当下国内外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过高,会使经济性差的煤制油气项目雪上加霜。因此,强化煤化工科技创新,突破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能,推进产品的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是“十四五”时期煤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煤制油气发展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这一带有方向性的产业发展意见,正是基于我国煤制油气的发展现状,为煤制油气产业发展“量身定制”的政策框架。

  令人鼓舞的是,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双控”“双碳”给予了权威定调,将煤化工的燃料和原料区分开来,对煤电和煤化工在用煤上采取差异化产业定位和政策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同产业区别处理,是对煤化工产业的支持,这将有利于地方对煤化工给予更为友好的政策环境。当然,这一政策的效力还需进一步观察,煤制油气能否从一些地方的“两高”名录中摘除,还要再看一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煤制油气“十四五”期间仍需要以示范为主,不宜审批上马新项目,应当在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在经济性和低碳绿色发展两个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再寻找实现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