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首例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研发成功
2023年8期 发行日期:2023-04-17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设计研发策略,通过机械化学方法,在稀土氢化物——氢化镧晶格中故意制造大量的缺陷和纳米微晶,研发出首个温和条件下超快氢负离子导体。相关研究成果4月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氢负离子具有强还原性及高氧化还原电势等特点,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氢载体和能量载体。氢负离子导体在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转化池、膜反应器、氢传感器等能源储存与转化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该项研究仅有极少的国外团队专注,面临着材料体系少、操作温度高、温和条件下离子电导率低等问题,是洁净能源领域的前沿课题。

  早在20世纪的变色玻璃研究中,研究者就发现氢化镧具有快速的氢迁移能力,但其电子电导也很高。近几年,科研人员往氢化镧晶格中引入氧大幅抑制了其电子传导,但氧的引入也同时显著阻碍了氢负离子的传导。

  研究团队创新地采用机械化学球磨法,通过碰撞和剪切力,造成氢化镧晶格的畸变,破坏了晶格的周期性,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微晶和晶格缺陷。这些缺陷可以显著抑制电子传导,其电子电导率相比结晶良好的氢化镧下降5个数量级以上。尤为重要的是,晶格畸变对氢负离子传导的干扰并不显著,可在“震”住电子转移的同时,仍旧“维持”氢负离子通过协同迁移机制快速传输,最终获得了优异的氢负离子传导特性。

  此前报道的氢负离子导体只能在300℃左右实现超快传导,而这项研究实现了在温和条件下(-40~80℃温度范围内)的超快离子传导。此外,团队还首次实现了室温全固态氢负离子电池的放电,证实了这种全新的二次电池的可行性。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