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分析
2005年26期 发行日期:2005-09-01
作者:胡少维
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分析
□  胡少维
油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
消费急剧增加,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石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
依存度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高达1.227亿t,增长34.8%,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40%。由于我国粗放
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因而资源浪费大、环境破
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
应滞后。因此,高油价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
  1. 高油价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势头,增加经济走向的变数
  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
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原油年均价上涨10美元/桶,涨幅约
34%,导致我国GDP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影响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国际油
价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异常大幅波动必然增加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 高油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加大调控政策操作的难度
   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
价因素。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在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虽然2004年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价
格在今年涨幅有所放缓,但是水、电、气、旅游门票等公共产品以及服务价格的上涨不容小视,铁矿石等资源产品
价格大幅飙升。在这种背景下,高油价将形成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并产生一定的潜在通胀压力,明显加大了政策
调控的难度。
   3. 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
   据统计,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276.3美元/t,同比增长27.1%,上涨了58.9美元/t;成品油进口
平均价格为244.1美元/t,同比增长17.6%,上涨了52美元/t。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272万t,成品油
3788万t。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2.8亿美元。而且,2004年我国仅
石油的进口就造成超过378.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4. 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桶,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已
将今年欧盟地区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1.6%。目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出现了减速的迹象,这将会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
  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的高油价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
趋势。首先,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形成这种增长的基本元素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其次,一系列宏观经
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
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第四,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不具有长期性特征,将会回落到适宜的价位;第五,中国能源消
费结构中,原煤消费量最大,石油不具主导力量。

对当前油价水平的认识
  今年以来,大涨2年的国际油价依然在50美元/桶的高位徘徊,在此压力下,国内成品油自2004年以来已连
续6次上调。正确理解当前的油价水平,对评判油价给我国宏观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1. 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小于国际油价,对石油定价机制非议较多
  考虑到油价可能对经济运行、下游相关行业以及消费者的压力,我国成品油价格上调往往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变
动,且幅度较小。
   这一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油价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不能反映生产商的成本,不能反映国内真实供需关系,定价
离市场化太远。同时,机械、滞后的油价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
  2. 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油价的承受力小于主要发达国家
   仅就中国成品油价格同国外直接比较的意义不大。这不只是因为油价中是否含税或是养路费等价格构成问题,
更主要是油价在各国之间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考虑到居民收入水平、购买力平价、汇率等因素,油价的高低就变
得非常复杂了。简单的说,同样是4元/L钱的汽油,高收入的人并不会觉得贵,可低收入者就会感觉吃不消。再
从国际间来看,美国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日本也有3.3万美元,而我们仅有12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居
民的收入油价比是非常低的,因而我们对于高油价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此外,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
长,重化工业全面发展以及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一方面是石油消费量在大幅增长,2003年我国成为超过日本仅次
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另一方面是价格在持续攀升,国际油价已经连续2年多持续快速攀升。因此在我
国直接感受到的油价压力要比国外大得多。
   3. 油价名义看较高,实际看不算过高
  从现价来看,每桶接近60美元的国际油价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油价远未达到
历史最高价位。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油价只有达到90美元每桶以上,才可能达到20世纪80
年代的水平。再考虑到近2年美元大幅贬值的因素,目前的油价水平将会更低。以现在美元和欧元1.3∶1的比价
计算,60美元/桶的石油价格相当于约46欧元/桶。考虑到2002年美元和欧元的比价为1∶1左右,石油实际价格
的涨幅并没有那么惊人。
   但是,对我国而言不论名义还是实际上,油价上涨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原油价格同国
际接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原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国内价格并未能有效反映国内石油供求状况,因而国际
油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到国内。其次,人民币同美元挂钩,2002年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幅
缩水,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压力。再次,我国原油消费和进口的增速非常快、增量非常大。目前我国原油消费增长在
10%以上,消费增量占到世界原油消费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进口增长约为30%。
   4. 宏观看不高,微观看较高
  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仅就外汇支出来看,2004年因为涨价因素我
国进口原油多支出外汇高达82.8亿美元。但是,高油价并未造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逆转,并未带来恶性通货膨
胀,经济继续保持了9.5%的较快增长速度,而通货膨胀为3.9%,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经
济对高油价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承受力,油价不算高过了头。但从微观来看,以石油为原料或能源的相关行业、运
输、出租以及有车族而言,这两年只升不降的油价明显加大了他们的开支,油价显得有些偏高。

油价上涨对相关行业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扩张期,近两年石油消费增长速度超过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上升,我国石油对外依
存度已达到40%,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当然,各行业苦乐不均,像石油天然
气开采业自然会随油价飙升而盈利丰厚;石油加工业成本压力较大;化工等行业成本虽然大幅上升,但行业景气使
得大部分成本可转移出去而减轻油价冲击;农业、交通运输以及生活消费等方面则深受高油价之苦。
   1. 对农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据统计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林、牧、渔、水利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总消费量的比重在6.7%~9.0%,
而且,1998~2002年该行业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9%,仅次于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增速。农、林、牧、渔业主要以消
费柴油为主,其柴油消费占柴油消费总量的1/5左右。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到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
的涨价以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尽管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农资的涨价,延缓或小幅调高柴油价格,
但化肥、农药等农资存在变相涨价的情况。特别是近2年来,由于粮食价格的普遍回升以及减免农业税、种粮直补
等支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播种面积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大幅增加的局面,因此对化肥、农药等农
资以及农机具的需求大幅增加。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给农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加重了农民生产和生活负担。
   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与原油的关联最为密切,因而从油价的上涨中受益最为直接。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
石油需求非常旺盛,国际油价持续高位徘徊,而国内原油价格基本同国际接轨,因而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来说,
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能力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油价上涨将使石油开采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较
为主动的地位,行业盈利能力及资金收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高达1777.2亿
元,高居各行业之首,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9%,高出全部工业企业5.8个百分点。该行业资金收益率空前上升,
2004年资金利润率高达37.1%,成本费用利润率更是高达79.8%,产值利税率也达到了52.3%。
  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
  原油成本通常占炼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的80%以上,该行业消耗了原油消费总量的72%左右,原油价格上涨,
将直接增加炼油企业的成本;而且根据目前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成品油价格涨幅滞后并小于原油价格涨幅,因此石
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空间应该明显缩小。该行业资金回报率均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资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
润率、产值利税率分别仅为6.6%、3.3%和9.4%。
   但是,2004年毕竟成品油出厂价格经历了4次上调,而且我国石油行业主要由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企业
内部上下游之间结算价格低于市场原油价格。因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利润总额保持了快速增长,2004年该行业
利润总额高达267.4亿元。当然,对于那些单纯经营炼油业务并非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而言,形势没那么乐观,在
当前的国内市场上所面临的不只是原油高成本压力,而且还存在没油可炼的风险。
  4. 化工行业具有较强转移成本能力
   考察数据发现,高油价并未给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带来多大的冲击,这是因为化工行业的景气度同油价具有
高度正相关性,近年来化工行业处于景气周期,由于化工产品需求旺盛,甚至化工产品的价格涨幅远高于原油价格
的涨幅,化工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利润总额856.3亿元,同比增长86.4%,其中,
基础化学原料、合成材料、肥料以及农药制造业的利润增幅均在100%以上。当然,相当部分化工产品仍是中间产
品,这就意味着以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下游行业面临着高成本压力。
  此外,化学纤维制造业消耗原油占原油总消费量的2.8%左右, 1996~2002年该行业原油消费年均增长4.4%,
增速略低于同期整个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比较接近产业链末端,受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原油价格的
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该行业的利润空间。2004年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总额63亿元,同比仅增长16.1%,远低
于全部工业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
  5. 交通运输业受到的冲击最大
   交通运输业是耗油大户,其石油消费量仅次于工业,而且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在稳步上
升,这一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至1990年的14.7%、2000年的24.6%,近年来保持在25%左右。其中,交通
运输业汽油、柴油消费占汽、柴油总消费量的40%和38%左右。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明显快于其他行
业,1991~2002年石油消费年均增长10.5%,大大超出整个石油消费总量年均4.7%的增速。石油是交通运输业最
主要的原料,油价的大幅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面对高油价,
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比较难过。
   此外,高油价必定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给国民生活消费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启  示
  毫无疑问,高油价已给我国宏观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面对能源供给安全的挑战,
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拉动油价的指责,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能源发展战略。粗放式增长方式不仅大量消耗资源,而且
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为此,我国必须加快能源行业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抓紧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要的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是高
速增长的经济对资源的“渴求”,另一方面是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状,使得宏观经济运行中
资源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运行中的这些信号显示,必须尽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
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的“煤荒、电荒、油荒”是推行节能的最好时期,政府应通过立法、制定节能战略、加
大政策调控力度、扶持节能技术研发等手段,多管齐下,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约资源。
  2. 突破体制障碍,加快能源行业改革
   中国能源产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体制性障碍仍然明显,影响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和长远发
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明显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为实现中国
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证。
   3. 尽快实行燃油税政策,调整石油消费水平
  欧洲是通过提高燃油税来调节汽车消费,这种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石油消费的剧增。而美国则是通过采用车用耗
油标准来调节石油消费,效果相对不如欧洲。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将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
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方面对原油的需求增长很快,为了限制燃
油消耗,必须尽快推出燃油税政策。
  4.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
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
得尤为迫切。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
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
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