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建立责任关怀机制 实现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2006年6期 发行日期:2006-02-14
作者:张瑞和
建立责任关怀机制  实现我国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张瑞和
    2006年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年会1月24日在上海举办,应主办方邀请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张瑞和
先生在会上作了专题演讲,现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快速发展,尽管化学工业是具有活力的和不断增长的工业,但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环境污
染、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化学工
业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大力提倡和推广“责任关怀”,使企业自觉自愿地提高健康、安全和环境
意识,才能真正实现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政府也在不断地完善并制订一系列与责任关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强化健康、安全及环境质量的监督与
管理,以期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标,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以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
                                     安全生产  形势严峻
  2005年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安全生产工作,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安监总局2006
年1月4日公布了2005年全国各类安全生产伤亡事故情况。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727945起,
死亡126760人。同比分别下降9.4%和7.3%。其中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164起,死亡229人,同比减少29起、23
人,分别下降15.2%、9.1%。烟花爆竹发生110起,死亡217人,同比减少28起、105人,分别下降20.2%、32.7%。
另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516起化工安全事故。
  2005年3起重大化工安全事故与突发性化学污染事件回放:
    ●京沪高速淮安“3·29”液氯泄漏事故 2005年3月29日晚,一辆在京沪高速公路行驶的罐式半挂车在江
苏淮安段发生交通事故,引发车上罐装的液氯大量泄漏,造成29人死亡,436名村民和抢救人员中毒住院治疗,
门诊留治人员1560人,10500名村民被转移,大量家畜(家禽)、农作物死亡和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700余
万元。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约110km)关闭20小时。
  事故主要原因是,严重超载,使用报废轮胎,安全机件不符合技术标准。别说什么操作规范、应急预案了,驾
驶员连最基本的防护常识都不懂,发生事故后,肇事车驾驶员、押运员逃离现场,失去了最佳救援时机,导致事故
后果的迅速扩大。
    ●吉林石化“11·13”爆炸及水污染事故 2005年11月13日13时45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新
苯胺装置发生爆炸。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当班操作工停车时,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误操
作导致进料系统(预热器E102及附属管线)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101塔,引
起T101塔、T102塔发生爆炸,随后致使与T101、T102塔相连的两台硝基苯储罐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着爆炸
现场火势增强,引发装置区内的两台硝酸储罐爆炸,并导致与该车间相邻的55#罐区内的1台硝基苯储罐、2台苯
储罐发生燃烧。直到次日凌晨才将大火扑灭。
  此次事故,造成化工区附近5万名居民被紧急疏散,5人死亡,1人失踪,2人重伤、21人轻伤。
  化工事故与突发的化学污染事件是密不可分的,吉化“11·13”事故抢险过程中,大量苯、苯胺等含量严重超
标的有毒污水被排入松花江,形成1条80km长的污染带,造成哈尔滨市自11月23日零时起停水4天,在一定程
度上引发了社会恐慌。
  为彻底消除松花江流域水污染,让全流域6255万人民喝上干净水,2006年1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哈尔滨举
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征求意见会。我国计划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投资266亿元,全流域治理松花
江水污染。
    ●重庆垫江县化工厂“11·24”爆炸及化学品泄漏事故 就在吉化发生爆炸10天后,11月24日11时,重庆
垫江县英特化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因剧烈化学反应发生爆炸,造成1死4伤。事发后因有大量苯系化学品泄漏,
厂区周围6000人被紧急疏散,厂区附近的水域中也出现了大量的死鱼。
                                     环境污染  问题堪忧
  除突发的化学污染事件外,常态的污染已使我国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2005年3月,第13届“世界水日”
暨第18届“中国水周”期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路明表示:“中国的饮用水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
危及饮水安全的基本因素是水污染问题。”
  据水利部《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的数据,200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93亿t,其中工业污水占2/3,
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根据2004年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3万km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符合和优于
Ⅲ类水(可用作饮用水源)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59.4%。其中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
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我国城镇多处于河流的下游,城市水域受污染率高
达90%以上,不少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胁。
  目前我国化工企业多达2万多家,化工企业是用水大户,也是污染大户。据统计,我国化工废水排放量和废水
中石油类、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和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居全国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第1位,废气排放量和危
险废弃物产生量分列第5位和第1位。
                                     法制建设  进程加快
    1.法制化进程加快
  为遏制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2005年国务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法制化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
  ●2005年2月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安监管司办函[2005]12号发布《关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
设项目安全审查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
目安全审查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2005年4月1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05年第1号批准下列2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汽车加
油(气)站、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储罐技术要求》(AQ3001—2005);《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
加油(气)装置技术要求》(AQ3002—2005),实施日期2005年10月1日。
  ●2005年7月8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施
行。
  ●2005年8月26日国务院第445号令公布《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根据2005年12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专业中心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发
改投资〔2005〕2647号)精神,2006年1月10日国家安监局规划科技司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
专业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座谈会。正式起动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2005年12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试行)和《危
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2.监管力度加大
    2005年,从国家安监总局到各地安全监管机构,狠抓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工作,危险化学品企业
安全生产许可证取证率接近90%。国家安监总局根据不同时期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时开展了全国性道路
运输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危险化学品气瓶安全专项检查整治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督导、安全大检查等活动。
    3.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
    2005年,国家安监总局重点推广了两项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一是在成品油储罐和运输槽罐等容器中推广应
用HAN阻隔防爆技术,进一步提高成品油储罐和运输槽罐等容器的阻燃、防爆能力,提高成品油储罐和运输槽罐等
容器本质安全度;二是在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推广应用GPS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加强危险化学品车
辆运输途中的全程监控。
    4.强化安全管理监管机构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总局的成立,标志着安
全监管在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方面的进一步加强,对提高政府的安全监管权威、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实现安全生产形
势的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立法  提上日程
  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持久性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近岸海域污染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
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
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2005年国务院、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
位置:
  ●2005年5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5号发布《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程序办法》自2005年6月1日起施
行。
  ●2005年8月30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7号发布《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自2005年10月1
日起施行。
  ●2005年9月19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发布《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
行。  
  ●2005年11月2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发〔2005〕131号发布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
设规划》的通知。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发〔2005〕39号文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决定提出:
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有效
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全国地表水水质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有所好转。
  ●2005年12月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发〔2005〕151号发布《关于印发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
的通知》。
  ●我国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污染重大事故较多,针对水环境的严峻形势,2006年1月12日全国人大环资委主
任委员毛如柏透露,全国人大将尽快审议已实施22年的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稿。国务院已经制定需要经全国人大
环资委审议的法律文件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法。
                                   “责任关怀”理念 逐渐渗透
  仅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和加大执法处罚力度来达到安全生产、改善环境的目标
是不够的,实施“责任关怀”守则是同时达到上述两项目标的最佳途径。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责任关怀”
理念后,已被愈来愈多的企业家所接受。责任关怀是一种超越法律要求的自发性的行动。企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
的同时,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推动企业、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健康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其要点是企业应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生产过程中不浪费能源和自然资源、保障生产安全和
职工健康、减少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所生产的产品对使用者是健康的和安全的。
近年来,一些企业因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了其应负的社会责任,出现了不少严重损害员工权益和公众利益的事
件,诸如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频频发生,使人们对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责
任关怀”理念正在被我国的企业所接受。
  2005年12月17~18日,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企业社
会责任联盟成立大会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京举行。会议讨论和制定了国内第一部综合性的《中国企业社会
责任标准》(草案),通过并发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
    我国的化工企业应全面推行“责任关怀”制度,建立一系列评定标准、评价指标以及有效的监查、评估和约束
机制,企业的高层领导在思想观念上也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明确区分“经济效益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把
发展生产和实现化学品安全生产、维护职工健康、保护环境、节省资源和能源协调起来,主动加大在改进健康、安
全和环境保持等方面的投入,明确承诺在发展生产中实行安全生产和污染预防的责任和义务。
  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是“责任关怀”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我国化工界希望在推行这一先进理念的过程中
加强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全球“责任关怀”的实践经验,实现我国化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