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精彩2006 7大看点“扫描”世界化学工业
2007年1期 发行日期:2007-01-04
关键词:能源  中东  规划  并购  法规  可持续发展  中国

精彩2006  7大看点“扫描”世界化学工业
    2006将是世界石油化工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热潮大大推进了世界能源多元化的进
程;中东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世界化学工业的传统布局;面对新的形势,各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本国化工行
业的未来发展,长远规划相继出台;国际上对化学工业安全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法规日趋严格;“可持续
发展”成为行业共识,真正从口头走向行动……作为对2006世界化学工业的大盘点,我们力争重现过去一年内
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评点众多事件的风云变化,剖析纷繁芜杂的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然而因篇幅有限,
这篇文章只能选取其中最令人关注、意义最为深远的7大看点进行回顾与总结,希望能以有限的笔墨描绘出2006
全球化学工业发展的一个概况。
                                                                               ——本刊编辑部     
  看点1   “新能源”之争
  2006年聚焦全球视线的首推“能源问题”。主要产油区局势动荡、产能不足、投机活动猖獗,国际油价居高
不下并连创历史新高,由此引发各类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扬,众多经济领域运行成本增加,这一系列令人措手不
及的连锁效应昭示着“后石油时代”的来临。“后石油时代”世界需要更为多样化的能源,要求能源安全更有保
障,这为以生物燃料为龙头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尽管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份额只有2%,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撼动化石资源的主导地位,但是据
预测,2040年可再生能源产量就有望赶上传统油气能源的产量,可以说谁能把握多元化先机,谁就能在未来全球
能源市场中把握主动,全球能源格局重新洗牌的帷幕就在2006年可再生资源的一片开发热潮中慢慢拉开帷幕。
  巴西,当年针对70年代石油危机实施了燃料乙醇(从甘蔗中生产乙醇)的国家计划,几十年的光阴及百亿
美元的投资如今为巴西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国家能源的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的缓解。
  欧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比较快的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乙醇、醚类、生物柴油等替代能源的产业化。
欧洲绝大多数的乙醇增长可望来自乙基叔丁基醚(ETBE)形式,2010年欧盟ETBE用量可达到215万~257万t。
  美国,20世纪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以来,开始鼓励以玉米生产乙醇作为交通燃料,并对这类乙醇给予0.45
美元/加仑的补贴。在2006能源法案中,布什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淘汰甲基叔丁基醚(MTBE),以乙
醇代替MTBE作为汽油添加剂。
  世界各大石油化工公司开始以务实的态度对待全球能源市场的未来,并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自身可持
续发展的战略之一。法国道达尔公司正在开发乙醇、ETBE等产品;而美国雪佛龙则走得更远——计划在未来5
年中投入1200万美元开发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纤维素生物燃料和/或氢的技术。以废弃物而不是甘蔗、
玉米及大豆等经济作物为原料,将是生物燃料发展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未来20年作为新旧能源时代的关键过渡期,最主要的2项任务在于提高石油利用率,将化石能源与非化石
能源有效结合;以及开发替代能源为即将来临的多元化能源时代未雨绸缪,这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在
新的能源时代的主动或被动,成功或失败。
  看点2   影响世界的中东
  充足而低廉的石化原料、邻近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迅速膨胀的炼油能力,使中东当之无
愧成为2006世界石油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地区。据估计,未来4~5年,中东将新建乙烯能力2180万t;到
2010年,世界已投产的乙烯能力中,约1/2在中东,1/3在亚洲。
  中东地区倍受关注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一个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石化基地正逐渐崛起,更主要是因为在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东地区的崛起引发了全球石油化学工业产业布局的“大变革”。
  面对中东企业的来势汹汹,是咬紧牙关与其正面交锋,还是顺势而下避其锋芒,这几乎成为所有西方大型石
化公司面临的抉择。一些企业选择了“壮士断腕”——剥离其在发达国家的基础化工业务。这种方式虽然有些无
奈和悲壮,却也干净利落,况且这些公司的基础化工资产对于新兴市场的领军企业,如印度的信赖公司、沙特的
萨比克以及中石化来说还是颇具魅力,如果能够卖上一个好的价钱,也为发展其他业务提供资本。前不久刚刚完
成的萨比克收购亨斯迈欧洲的基础化工和聚合体业务就属于这种类型。这项交易可谓双赢,萨比克借亨斯迈在英
国的业务拓展其全球化战略,而亨斯迈则以满意的价格顺利剥离基础化工业务。
  另外一些石油化工公司则不想放弃石化业务,转而选择与中东当地企业合作,在中东和亚洲投资建立新的装
置,例如住友化学和沙特阿美联手,计划在沙特阿拉伯的拉比格兴建一套世界规模的炼油和石化大型装置;萨比
克和壳牌成立合资公司,计划建设第三座世界级的苯乙烯生产厂等等。
  随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剥离或向亚洲和中东转移基础化学品业务,一个新问题随之出现——这些
企业如何整合和发展自身业务?发达国家如何继续保持其化学工业的领先竞争力?请关注下一看点——规划“未
来”。
  看点3   规划 “未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东地区和亚洲地区的原料优势、成本优势日益彰显,世界化学品生产随应用市
场而逐渐东移的趋势愈加明显,这迫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本国化工行业的发展前景。劳动力成
本高昂、市场消费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发达国家如何找到化学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继续保持本国化学工业的竞
争力成为全球化工行业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梳理本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思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化学工业未来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从环
境形势分析入手,以全球战略观点找出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关键
在科学技术创新,并先后制定出10~20 年的化工科技发展设想。因为这股力量代表着世界化学工业最先进的生
产力,他们的未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未来世界化学工业的走向,对其他各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
导与借鉴作用。
  尽管欧盟、美国和日本化学工业的规划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但却显现出令人惊奇的共同点。首
先,大家公认未来对化学工业发展影响很大的市场有信息和电子业、保健品和医药治疗业、汽车业、建筑业、环
境保护产业、能源业和食品行业。
  其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升。尽管各国发展规划各有偏重,如欧盟以成为全球高性能材料
的主要供应地为目标,而日本确定专用化学品为优先发展方向,但无一例外,都确定了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的路线。因此科学技术将成为全球竞争的根基,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争生存求发展,就要把提高科技水平放在
首位。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成为研发的重点。
  另外,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化学工业发展设想中,都对化学工业产品发展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化学企业
的产品除了传统的化学产品外,还可以扩展到技术服务,用化学技术和产品为客户解决生产中的问题,而且还可
与最终用户密切结合,用化学材料制成部件和元件、集成系统,达到提高附加产值的作用,以此扩大化学工业市
场。
  看点4   并购硝烟
  2006跨国兼并与收购成为一大主流。据统计,80%以上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是以并购方式进行的。在经济全
球化的今天,并购热潮的到来有着客观必然性——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经济的崛起,都需要吸纳整合不同的资源。
  全球化工企业仍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整合,以实现地理战略转移以及业务持续增长,业务收购正被越来越多的
化工企业当作进一步促进发展的有力手段,用来降低生产成本和增加业务收入。仅2006年上半年,全球化学工
业已经完成了40宗价值超过2500万美元的业务收购,涉及交易额300亿美元,第3季度全球化工业并购交易继
续增加,每宗价格超过2500万美元的交易共完成57宗,交易总价值达到340亿美元。
  2006年化工领域的并购呈现新的趋势——由于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对上游化学品业务施加的压力逐
渐增大,化学工业领域的并购正在由上游石化业务向下游专用化学品和塑料产品等高收益业务转移。2006年上半
年,基础化学工业的业务并购占全球化学工业业务并购总数的份额已经下降至40%,而特种化学工业所占的份额
却悄然上升至60%。
  GDP的增长速度与并购的活跃程度有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国的GDP一直高速增长,可以预测中国的并购活
动正在面临一个迅速增长的活跃期。与其他产业相比,中国的化工业格局尤其分散,因此具有较大的整合空间。
  看点5   法规的力量
  随着化学工业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上对化学工业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对化
学物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法规相继出台。尽管随之而来的成本增加给工业界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同时也缔造了
一个更为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从这种意义上来看,逐渐完善的法律环境为社会、民众、环境所带来的潜在的
价值提升不可估量。
  在2006年出台的众多法规中,意义最深远、影响最广泛的要数欧盟REACH的尘埃落定——立法历时3年多,
将代替约40个现行法规的化学品管理法规REACH将于2007年6月1日生效。REACH制度将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
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涉及大约3万种物质,要求当生产或进口的
化学品每年超过1t时,生产者必须予以注册。其涉及产品之多、范围之广,史无前例,影响巨大。
  另外,加拿大环境部和卫生部组织的专家小组经过长达7年的研究筛选,于2006年9月14日向加拿大政府
提交了4000多种需要进行更深入安全评估的日用化学制品名单。根据最终评估结果,决定需要对哪些化学制品
制定相应法规,以对其使用范围进行限制。如果这一名单被通过,那么将有众多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自2006年7月1日起,欧盟市场上的电子、电气产品将被禁止包含对人身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4种重金
属和2种溴系阻燃剂在禁用之列,该禁令于2003年颁布,并允许欧洲生产商在3年内准备履行这个禁令。这是
2003年欧盟理事会和议会一起为补充电子、电气设备废料指令(WEEE)制定的电子、电气设备有害物质限制指令
(RoHS)的中心条款。
  看点6   “可持续发展”的硬着陆
  2006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平头百姓“上口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以环境污染、资源浪
费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遭到了一致的否定,而以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为内涵的“可
持续发展”模式受到了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众多石油化工企业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相当重视,一方面由于化学工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其可持续发展
面临更大挑战,另外,当前社会上对化学工业存在的很多负面看法也迫使行业内的企业达成共识,共同推进“可
持续发展”进程。2006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可持续性发展工商理事会会议专门为化学行业设立了一个特定的
项目,其重要目标就是要打造和提升公众对化学行业的信任,改善公众形象。
  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需要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涉及从企业理念、决策到生产、经营、
内外关系的各个方面。各大公司几乎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位执行这项任务,而且大多由公司高层来亲自担纲。一些
公司还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立了具体计划和目标,如杜邦公司面向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清晰地描述了这一阶
段公司的重点是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全面整合到经营模式中去。类似的计划还有帝斯曼的“愿景2010
——扬长出击”等等。
  令人关注的是,“可持续发展”不仅具有出色的社会效益,还能带来卓越的经济效益。陶氏化学公司可持续
发展全球总监施诺信(Scott D. Noesen)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谈到,陶氏化学在1996~2005年投入10亿美
元进行环境健康与安全(EH&S)工作,通过减少工作方面造成的工伤和疾病,提升效率,改善产品,最终为企业
节省了50亿美元。另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是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一种灵活履
约机制,允许缔约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在非缔约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利用由此
产生的经认证的减少排放来部分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所承诺的限制和减少的排放量。这是一种“多赢”的模
式,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履行义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
助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对世界而言,可以使全球在实
现相同减排目标的前提下,减少总的减排成本。
  看点7   中国的重新定位
  作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权威媒体,我们将2006年全球化学工业大盘点的最后笔墨留给中国,以客观的目
光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化学工业中的角色。
  不可否认,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强劲发展,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化学工业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尤为
重要的是,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未减弱,未来仍将是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但是,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有必要认真冷静地分析中国化学工业的真实现状:迅速增长的GDP到底有多少
“含金量”?是什么支撑了中国化学工业如此迅猛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化学工业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中国巨大的市场是吸引全球目光的最大亮点,也是支撑中国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化工行
业亚太区交易总数首次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中国占据了近一半份额。同时随着化学品潜在消费人数的显著增加,
化学品的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由此激发的化学品消费需求增长将成为中国化学工业乃至世界化学工业发展
的主要动力。
  “中国成本”依然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最有力的“杀手锏”,凭借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发展中的中国正在
成为“世界工厂”。化学工业的客户行业地域正在从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转移到中国,化学工业的长期发展前
景看好。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化学品制造国,仅次于美国。
  然而, “世界工厂”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以廉价劳动力为最大特征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只是中国发展
的一个过渡阶段,最终我们要实现的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可喜的是,2006年中国在这方面
已经取得重要进展,自主创新成为本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词,加大研发投入,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成为最
重要的举措。据悉,中国的年研发投资将从30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450亿美元和2020年1130亿美元;研发
投资占GDP比例将从1.3%增大到2010年2%和2020年2.5%。另外,目前中国使用的技术现约60%为国外技术,
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使之减少到35%。在“世界工厂”红红火火的制造加工热潮中,一场面向未来的中国化学
工业“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开始。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