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燃料乙醇 生物柴油 甲醇/二甲醚 煤制油
新能源成为新兴产业 投资过热需降温
□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副总工程师 张瑞和
近年来,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对石油需求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各种新型能源的推广和普及对替代
和缓解我国石油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寻找新型可替代能源,成为中国未来能源战略的关键。受国家政策支持和经济
效益的双重激励,2006年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项目成为投资热点,动辄投资数十亿、数百亿元
的近百个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油、煤制烯烃项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面对各省市各企业盲目的投资冲
动,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过热的新型能源产业降温。
生物质液体燃料
2005年11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能
源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2006年1月1日,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目前,我国的可再生能
源利用正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发展。根据国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未来15年,我国约投资1.5
万亿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以能源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液体燃料将达到年替代石油1000万t的
能力。
燃料乙醇 出现过热苗头 发改委紧急叫停
以生物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发展已历时5年,作为我国“十五”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在有关方面的共同
努力下,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2006年国家批准建设的4个生物燃料乙醇生产试点项目,已形成102
万t/a生产能力。其中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10万t/a、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30万t/a、河南天冠燃料乙醇
有限公司30万t/a和安徽丰原生化股份有限公司32万t/a。2004年燃料乙醇产量为68万t,2005年为81万t,
2006年产量预计超过100万t。
自2002年来,中央财政支持燃料乙醇的试点及推广工作,主要措施包括:投入国债资金4.8亿元,用于河南、
安徽、吉林3省燃料乙醇企业建设;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批准的4家试点单位,免征燃料乙醇5%的消费税;
试点以来,共减免两税1.9亿元;中央财政共拨付亏损补贴20亿元。
另据河南天冠集团透露,2004年和2005年,天冠集团享受的补贴分别是2070元/t和1721元/t。丰原生化
2005年和2006年所享受的补贴分别是1883元/t和1628元/t。自2006年起,财政补贴全部统一为 1373 元/ t,
执行时间则据企业达到设计产能时间而定。河南天冠集团已经开始执行新的补贴政策,安徽丰原2007年开始执行。
在国家扶植政策、市场需求旺盛、巨额财政补贴的推动下,上述4省的国家定点企业纷纷扩大产能,2006年
底总能力可达163万t/a。各地建设燃料乙醇项目的热情也空前高涨,纷纷将发展燃料乙醇列入“十一五”发展规
划,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生物燃料乙醇意向建设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万t/a,产业过热倾向和盲目发展势头明
显……。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连续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
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关于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的紧急通知,开始为急剧升温的燃
料乙醇项目降温:“立即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通知要求从战略上统一筹划并正确引导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避免盲目发展。要根据市场发育情况,扩大发
展规模;确定合理布局,严格市场准入;依托主导力量,提高发展质量;稳定政策支持,加强市场监管。
“十一五”期间,国家会继续实行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制,其建设项目必须经国家投资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
核准。凡违规审批和擅自开工建设的,不会享受燃料乙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燃料乙醇定点企业未经国家批准擅自
扩大生产规模,一律不给予财政补贴。
生物柴油 涌现投资热潮 众多瓶颈仍未突破
目前我国已有数十家生物柴油企业,年产量超过10万t,主要包括海南正和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四川古杉油
脂化学有限公司、福建卓越新能源有限公司等。今年以来,生物柴油在上海、福建、江苏、安徽、重庆、新疆、贵
州等地陡然升温,民企、国企乃至外企加速进入该行业。与前两年以1万t/a以下的小规模投入不同,如今各地开
始呈现大规模投入趋势。如安徽国风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耗资5亿元的60万t/a生物柴油(一期5万t/a生产线已
于11月投产)、南京清江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75万t/a生物柴油项目等。仅江苏省,就有南京、张家港、无
锡3个以民企投入为主的20万t/a的生物柴油项目。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生物柴油项目已近百个,
在建、拟建项目总能力超过300万t/a,大型生物柴油项目的生产原料多以菜籽油、进口棕榈油为主。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生产还在起步阶段,从产业政策、技术标准、技术选型、销售模式、环境评估等各方面还不
配套、不健全,也没有规范的销售渠道。对于新兴的生物柴油产业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规
范,但即将发布的《柴油机燃料调合用生物柴油(BD100)国家标准》对产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生物柴油标准是参照美国和欧盟标准制订的。美国和欧盟生物柴油原料品种单一,生产工艺规范。而我国
多以废餐饮油和植物油下脚料等劣质油为原料,生产工艺多种多样,生产设备繁简不一,生产出的生物柴油很难达
到严格的国家标准。在建、拟建的以优质植物油为原料的大型生物柴油生产装置,可以生产出达到国家标准的生物
柴油,但将面临原料不足和价格过高的瓶颈。我国食用油短缺,每年需进口约1000万t的植物油才能满足国内需
要。目前菜籽油的市场价格是7000元/t,生物柴油的生产成本在8000元/t左右,生物柴油的销售价格在5000元
/t左右,如果没有财政补贴企业每生产1t生物柴油要亏损3000元。
虽然我国的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种植麻疯树和黄连木等油料植物,有可能为生物柴油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料,但
油料植物的种植规模、产量和价格等都尚不清楚。且从种植到收获需很长的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原料资源
不落实是制约生物柴油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废餐饮油是我国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因原料价格低廉,即使没有财政补贴企业也可获利。以废餐饮油
生产的生物柴油虽然达不到国家标准,但作为燃料油和农机用油还是可以利用的。我国每年有3000万t柴油用作
燃料油,这些达不到国家标准的低档生物柴油用作燃料油也可以减少对柴油的消耗。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环境保护、
食品卫生安全、废弃资源再利用等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配套制订生物燃料油国家标准,为废餐饮油找一个好
的归宿,避免废餐饮油污染环境,流回餐桌。
煤基液体燃料
2006年3月15日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发展煤化工
做出了明确规划。《规划》确定:发展煤化工,开发煤基液体燃料,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深
加工转化。
甲醇/二甲醚 规划产能巨大 投资需谨慎
目前我国有近200家甲醇生产企业,总产能为867万t/a。2006年以来不断有新装置建成投产,预计到2006
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将达到1097万t/a。我国兴起的煤化工热已有2~3年了,各产煤大省纷纷抛出庞大的煤化工发
展规划,到目前为止,我国规划中的甲醇项目有88个,总能力已高达4850万t/a。如果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项目
均能按计划实施,到2010年全国甲醇产能将达到6000万t/a。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除700万t/a甲醇制烯烃外,
目标市场主要定位在燃料应用方面。
煤制油 存在三大风险 亟需科学发展
2004年8月25日开工建设的神华集团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预计2007年底建成投产,一期工程为3条生产
线,产能为300万t/a。2004年2月28日在山西省潞安煤业集团建设了1个16万t/a间接液化成品油项目。山东
兖矿集团也在2005年开始运行1万t/a间接液化装置,但规划中的项目高达3000万t/a。
煤化工产业具有规模化、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的特征;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对项目业主实力和社会
依托条件要求较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依托条件相对较差。一些
地方不顾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承载能力,出现了盲目规划、竞相建设煤化工项目的苗头,对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稳步发展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在发展醇醚燃料缺乏政策依据,煤制油存在投资、成本、技术三大风险的情况下,各地上马煤制甲醇、煤制油
项目已显示出一种无序的状态,愈演愈烈的煤化工热已引起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006年6月
温家宝总理视察正在建设的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施工现场时表示,神华集团煤制油项目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一次重大的科技探索,要尊重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先行试点,不可一哄而起。7月7日国家发改
委在《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明示各级主管部门:一般不应批准规模在300万
t/a以下的煤制油项目,100万t/a以下的甲醇和二甲醚项目,60万t/a以下的煤制烯烃项目。一哄而上的煤化工
热潮,受到政府的强力遏制。2006年底,我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初稿)》征求意见基本结束,将于2007
年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