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2007中国化工透过繁荣审视未来
2008年1期 发行日期:2008-01-08
作者:宫艳玲 任芳
关键词  新能源 节能减排 出口退税 REACH法规

2007中国化工透过繁荣审视未来
□  本刊编辑部  宫艳玲  任芳
    2007年,国际油价一路高烧至“沸点”,年初还被认为是“天价”的100美元/桶大关到2008年元月2日已被
成功突破。因此,已经在景气周期高位运行多年的石油和化工行业,在经济的强劲增长、能源的高位拉动下,仍然
显示出持续的增长态势。传统行业需求保持旺盛,重大项目建设依然火热,新能源发展拉开大幕,节能减排走向纵
深,出口退税调整轰轰烈烈,“两高一资”产品备受瞩目……2007年,高油价下的产业链调整方向更加清晰,行业
面临的成本和节能减排压力明显显现,如何在一派繁荣中冷静审视未来,如何在急功近利中寻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我国石油和化工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产效益双增长  行业面临四大挑战
  经历了连续5年的国际原油价格高涨,受益于经济强势增长对石油和化工产品大量需求,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
的景气周期高峰已经持续多年。2007年,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依旧,全行业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主要经济指标继
续两位数增长,市场需求旺盛、利润继续增加。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白皮书显示,前10个月全
行业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4440.8亿元,同比增长18.8%。在生产增长
的同时,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前10个月全行业新产品产值2191.1亿元,同比增长50.7%,显示了全行业自
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预计2007全年全行业工业产值(现价)将完成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利润5300
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尽管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在面临着千载难逢的黄金机遇,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持续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能源
紧张、成本高涨、节能减排压力骤增、产业链调整等多方考验:原油价格推动了整个产业链及产品的成本提高,石
化产业链究竟化解能力几何?市场究竟能承受多高的油价?国内石化产业链结构不合理,有机原料、石化产品对外
依存度高,究竟如何对产业链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在多年迅猛发展的可喜形势下,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仍然处在
多方挑战的博弈之中。

重大项目火热开建  未来市场有喜有忧
    2007年12月18日,随着武汉80万t/a乙烯项目奠基的隆隆礼炮声,我国共计7套大型乙烯装置同时在建,
建设产能达到620万t/a。这7套装置分别是从属于中石化集团的天津100万t/a、福建80万t/a、镇海炼化100
万t/a和刚刚开工的武汉80万t/a乙烯;从属于中石油的新疆独山子100万t/a、四川彭州80万t/a和抚顺80
万t/a乙烯改造。另外,中石油还计划开工建设大庆120万t/a乙烯工程。七大乙烯项目建成后,2010年我国乙
烯产能预计达到1800万t/a。这些项目具有规模经济、技术先进和环保领先的鲜明特征,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石化
产品供应能力,并为产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0月16日,中海油建滔投资11.71亿元的60万t/a甲醇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目前单套最大的甲
醇装置顺利投入运营。2007年6月21日, 神华宁煤集团25万t/a甲醇项目建成投产。9月和11月,内蒙古博源
联合化工有限公司100万t/a天然气制甲醇项目一、二期分别为40万t/a、60万t/a的两套装置正式投产。12月
26日,重庆化医控股集团与日本三菱瓦斯、高化公司总投资为21亿元的85万t/a项目在长寿化工园区奠基,计
划于2010年建成投产。此起彼伏的甲醇大项目建设或投产,为我国甲醇产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
随着中东石化的崛起及其成本等优势即将带来的市场冲击,国内甲醇的大规模发展存在着隐忧。尤其在各地比拼“煤
化工”的热潮下,一些并未经过科学规划和市场调研的项目上马,使得轰轰烈烈的甲醇发展热潮下,埋藏着令人不
安的市场失衡、竞争惨烈、行业受损的忧患。

煤、气能源热潮涌动  政策层出影响深远
  煤化工仍然是我国能源热潮中的重头戏。虽然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下半年紧急叫停了一些煤化工项目并提高
了准入门槛,但是各地投资煤化工的热情不减。神华集团、大唐国际、中国石油、中海石油、建滔化工,各大集团
动作频出,美国国际金融公司(IFC) 、壳牌公司、东洋工程、德国南方化学等外国能源巨头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
度介入中国煤化工产业。由于对未来能源结构发展、社会经济的影响深远,2007年《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迟迟未能出台。1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消息称,中长期发展规划仍在不断地推敲和细化,并将加紧出台。煤
化工发展应考虑环境容量、水资源及市场等制约因素,必须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
  8月30日,《天然气利用政策》正式实施,明确限制发展天然气化工:禁止新建扩建天然气制甲醇项目;限制
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项目。《政策》实施以后,国内“气头”甲醇、氮肥企业数量所占比例将逐渐下降,“煤头”
企业将成为日后生产的绝对主力。同时,业界也有所担忧,天然气化工的限制有可能会从侧面助长“煤化工”的发
展热潮,因此如何在源头上进行科学地发展和规划更成为重中之重。

各大巨头争相介入 生物燃料未来可期
  可再生能源经过2005、2006两年的预热,正在接受人们更为客观地审视,也逐步步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2007
年8月31日,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表明我国将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
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燃料。“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有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2010年,我国将增加非粮原料
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t,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t;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t,
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t,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t成品油。
  尽管与庞大的石油需求比较,生物液体燃料短期内还无法根本性解决能源紧缺的桎梏,然而因其独特的可再生
性而有着光明的前景和未来,因此也成为产业界争相占领的高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粮集团等几大巨头
已摩拳擦掌,争相布局。2007年中石油与国家林业局、四川、云南广西、山东、江苏盐城等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中粮集团不甘落后,在与政府相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之
外,审时度势,及时转变思路向“非粮”燃料乙醇发起进攻。与此同时,中石化凭借在成品油市场销售的领军地位,
将触角伸向生物质燃料,4月13日中石化与中粮集团强强联手,签订合作协议书;5月2日,中石化与安徽省签署
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合作发展协议……各大巨头在抢占国内外油气资源的同时,从战略上逐步深入生物质能源这一
极富前景的领域。
  国家政策也紧随形势,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出台对日趋火热的新产业给予指导和规划。近一年来,国家发改委等
部门接连下发了《加强玉米加工项目建设管理》、《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清理玉米深加工在建、拟建
项目》、《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遵循燃料乙醇“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
地”的战略,原料多元化发展开始凸显,木薯、甘薯、甘蔗、甜菜、纤维素逐步进入产业发展的视线。2007年12
月下旬,国内第一个非粮燃料乙醇生产项目——由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市投资建设的以木薯为原料的20万t/a燃
料乙醇项目投产,标志着我国燃料乙醇生产正式向非粮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南堡油田惊喜发现  难掩油气紧缺之痛
  2007年,国际原油价格犹如脱缰野马,一路从50美元/桶飙升到11月21日的99.23美元/桶,距离突破100
美元仅仅一步之遥。与此同时,我国原油进口再创历史新高,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8%,而原油出口则同
比下降42.8%。原油进口依存度再创历史纪录,逼近50%的红线。
  在能源紧缺引发的连锁反应之外,2007年南堡大油田的发现给我国重压下的能源供应带来了一丝福音。5月3
日,中石油对外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冀东南堡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t的大油田。数据显示,南堡油田油
气地质储量(当量)10.2亿t,其中探明储量4.05亿t,天然气地质储量折算油当量1.12亿t——南堡油田成为
继大庆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二个10亿吨级的油田。但是,南堡油田“储量”并不能代表“产量”,而且以长远发展考
虑,新油田地开发更应该科学而慎重。因此,我国油气短缺之痛并不能就此缓解。2007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
式建立,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在艰难中酝酿和细化,《能源法》草案开始出台,节能减排刮起风暴——这种种动作
也显示了中国决心改变油价“挟持”经济被动局面的决心……

“铁腕”措施纵深发力  节能减排终现拐点
  在2006年未实现当年节能减排指标的情况下,完成“十一五”规划总体战略目标的难度陡然增大,2007年别
无选择地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2007年,节能减排被政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政策法
规相应出台。4月25日,国务院成立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5月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
八部门在全国展开了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专项大检查;6月3日,我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正式出
台,提出40多条重大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指南,为节能减排的实施提供了详尽的“指南针”和“路线图”;8月29
日,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被确定下来;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政策;财税部门调低甚至取消有关“两
高”行业的出口退税,提高部分产品的资源税,并全年对700个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进行奖励;12月政府开始加
强对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的管理力度……
  这一系列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组合”调控经济政策的出台,终于换来了积极成效:2007年前三季度单
位GDP能耗同比下降幅度超过2006年,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首次出现“双下降”。其中,石油和
化工行业实现的减排量在全国减排量中占有主要份额,其6个重点耗能行业中,烧碱行业单位综合能耗指标同比下
降3.56%;乙烯同比下降2.94%;纯碱、原油加工及合成氨行业的能耗也均呈全面下降态势,由此吹响了节能减排
攻坚战的冲锋号。

进出口调整大刀阔斧 “两高一资”遭受冲击
  自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取消、降低了共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次大范围、高力度的调整给化工行
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约有380余种化工产品完全取消了出口退税,占此次取消出口退税全部商品数的55%以上;
170余种化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且绝大部分降低到了5%。无机、有机、染/颜料、橡胶、农药、化肥等行业在
此次调整中均将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
  出口退税调整余波未平,7月23日又一项针对出口贸易的重大政策出炉。国家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
产品目录,约150种塑料原料及制品的加工贸易受限,堵住了意欲转向加工贸易的企业出口转型之路。此外,从
2008年1月1日起,我国还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继续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并对生产能耗高、对
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
  虽然冲击巨大,但是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开始显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白皮书
显示,10月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专用化学品出口大幅增长168.1%;无机化学品出口量同比下降1.7%,出
口额反而增大25.8%;有机化学品出口量同比小幅增长4.4%,出口额却同比增长了22.7%。同时,企业压缩了高能
耗产品的出口,液体烧碱下降26.2%……
  此番进出口政策的大调整,是近年来我国前所未有的。一方面,由于“两高一资”产品的大量生产与出口,已
经严重损害到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另一方面,国家也同时释放了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从
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绿色法规考验出口 企业应对未雨绸缪
  继RoHS和WEEE指令之后,欧盟REACH法规、EUP环保指令在2007年接连生效,我国的化工企业正面临一波
影响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绿色考验”。REACH法规的实施给全球的化工行业带来巨大震动,对我国过去疏于化
学品安全信息管理的影响不言而喻。法规将影响我国3万多家企业,使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成本提高约5%,出口
阻力显著增加,同时也迫使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提供相关化学品用途的信息,保证了这些安全信息能在上下游产业
链条上流动传播。2007年我国的化工企业已经历从事不关己到迷茫再到正视困难的转变,开始摒弃“船到桥头自
然直”的消极态度,准备积极应对。这些环保法规、法令的纷纷出台,使企业更加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
让2007年看似一则“坏消息”成为2008年的一件好事。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