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
2009年6期 发行日期:2009-02-17
作者:张抗
高油价的回顾和反思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一、21世纪初的油价走势
  20世纪末,世界石油价格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的年均价计算,曾跌到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的
最低点14.39美元/桶;几经震荡后,在2001年达到25.93美元/桶。此后,石油价格一路上升至2007年的72.20
美元/桶,为2001年的2.78倍,年均增长率达18.6%。特别是2007年1月以来油价一路狂飙,在1年半的时间
里WTI月均价由54.14美元/桶暴涨到133.93美元/桶(2008年6月),折合年增率为82.9%。2008年7月11日
甚至达到147.25美元/桶的历史最高水平。
    1. 2002~2007年中期油价持续升温
  该阶段的油价波动不是短期内的突升,而是持续6年左右的“温水煮青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与全球经
济全面而持续的增长相伴随。油价高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显著,因而不为人们重视,甚至有人认为油价上涨将
要引起消费萎缩的结论过时了。2006~2007年上半年的油价涨幅还有所减缓(图1),但是从2007年下半年起油
价开始猛升,到2008年6月,油价同比增幅达98.6%。
  2. 2007年后期以来油价的疯长和回落
  显然, 2007年以来的油价飞涨与2002年以来的相对缓和的上涨,无论在形成原因上还是在对经济的影响上
均有一定的差别,应区别对待。油价的疯涨难以仅仅用供需紧张、美元贬值、局势动荡之类的理由来进行诠释。
这种现象凸显出热钱炒作、过度投机的巨大影响。
  进入本世纪以来的经济波动,如信息技术(IT)泡沫破裂、美国次贷危机显露等,使大量流动资金转而涌入
包括石油期货在内的大宗商品交易。2004年底以石油等商品派生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约为1万亿美元,到2006
年底就扩大到6.4万亿美元,美国各种金融衍生品总规模超过GDP的20多倍。这就意味着重要大宗商品被当作
金融商品炒作的程度大大提升了。2003年前石油期货市场日交易额不过90亿美元,石油基金不超过80亿美元,
到2008年中期则分别超过14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大量对冲基金、国家主权基金以及游资的涌入,使“石
油资金”总额达1万亿美元以上。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规模竟是原油实际产量的400倍,石油期货合约
的70%被掌握在对石油实物毫无兴趣的金融资本家手中。因此,可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油价上涨固然有供需
相对紧张的基础或背景,但2007年以来的“乘风上青云”,高到离谱的程度则是金融炒作“吹”上青云的。
  这次油价的猛升带动了多种大宗商品(如粮食和金属)的全面大幅上涨,出现了全球性通胀率(CPI)大升
的局面。全球性通货膨胀不可避免地对经济产生越来越明显的负面影响,表明其没能逃脱己多次体现了的经济规
律。到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并向实体经济蔓延使全球经济形势迅速改观。消费萎缩、大宗商品价格全
面快速下跌,2008年12月上旬反映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CRB指数从7月份的最高位下跌了40%。油价也随之下
冲,以年底的40美元/桶(左右)结束了2008年上半年的疯狂行情。
  二、“高油价时代”之辩
  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油价上升源自OPEC对西方的禁运政策或因产油国动乱而造成的供应萎缩。而
本世纪初油价上升的背景是较长期的需求旺盛和相对的供应紧张。它容易使人们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储量增长
的缓慢联想到是否现在就出现了资源短缺。因而在许多人看来作为稀缺资源的石油价格高位似乎有较多的“理论
基础”。如以C.J.Campbell为代表人物组成的石油峰值研究会(SAPO)提出“新峰值论”的预测,指出除非出现
全球性的经济萧条,世界常规石油产量可能在21世纪前10年出现峰值;另外,以《沙漠黄昏》、《石油的终结》
等作者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枯竭论”,他们从“世界油库”中东的主力油田产量似乎不可避免地要下降而且勘
探前景不良的认识出发,勾绘出了中东和世界石油即将枯竭的画面。
    “峰值论”、“枯竭论”的观点暗示人们:石油时代将在最近或不久就要“终结”,下降的产量和旺盛的需求
之间将形成“时代的冲突”(a clash of ages),它将导致“文明冲突”,甚至导致争夺石油的武装冲突。在他们
眼里,近年油价的攀升宣示了“廉价石油时代”的终结、“高油价时代”已经或马上就要降临的信号。
  “峰值论”、“枯竭论”客观上成为“高油价时代”的幕后推手。但事实上,仅从油价本身的变化规律上就可
以看出,油价的上涨不应当引起“恐慌”,“高油价时代”的结论更无从谈起。
    1. 美元贬值——迫使表观油价上升
  由于目前国际石油贸易仍主要以美元结算,美元汇率的起伏必然影响到石油现货和期货的标价。2004年下半
年以来,美国由于连续调高贷款利率而引发的次贷危机加快了美元贬值的步伐;与此同时,由于发动伊拉克战争,
推行鹰派新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导致财政赤字逐年加大,于是大量发行美元以转嫁危机。2007年末的美元相对
于1985年实际价贬值51.9%,比1973年美元实际价贬值28.9%。排除其他因素,仅美元贬值这一项因素就会造
成油价上升。由于美元贬值,油价上升的幅度可达到表观价的30%~40%(见图2)。美元贬值的速度加快,也使2007~
2008年上半年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涨势高于以日元、特别是欧元、加拿大元计价的国际油价的涨势(见图3)。
  按即期布伦特原油年平均价计,图4展现了以2007年不变美元价格(经过汇率变化而折算成概念美元值的
可统一对比价格)和表观油价(石油即期价格)计的1900年以来的价格变化曲线。从布伦特原油当年美元值的
现货价看,2004年(38.27美元/桶)已超过第二次石油危机时1986年的价格(36.83美元/桶)。但若以2007
年的不变美元值看,2004年布伦特原油72.39美元/桶的平均价却远低于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约92美元/桶的不变
美元价。即使以2008年中期的美元值计,大于100美元/桶的现货价才略超过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时以不变美元计
的最高价。
  表观油价与不变美元值油价曲线间的差别表明近年的油价不是一个简单“高”字可以说得清楚的。表观油价
因美元贬值而大幅度上涨的背后隐伏着的却是以不变美元计的实际价格上升不大、甚至有时可能有所下降的走
势。
  2. 通货膨胀——油价上涨理所当然
  通货膨胀对油价上涨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居民实际收入的提高,适度的CPI增长不但是
允许的,而且是合理的。不同国家、地区、部门、产品以不同比例调价恰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使之更加合理的手
段之一。这意味在复杂原因导致CPI上升时,作为稀缺资源的石油,其价格有平缓上升也是合理的。2007~2008
年上半年油价大涨时期,以欧元计的CRB指数(反映大宗资源价格走势的指数)在2007年8月15日为296,一
年后达到389,涨幅为31.4%。在基础能源中并不“稀缺”的煤炭涨价幅度更大,2008年初,澳大利亚动力煤价
格在一个月内上涨44%。在全球CPI高升的背景下,一些石油输出国的CPI上涨幅度甚至达到两位数。从它们所
进口的制成品己大幅涨价的角度来考虑,其出口石油的价格也应有相应的上调。
    3. 经济发展——油价升高的必然性
  油价的高低还表现在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关系上。在全球,特别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拉动国”(如美国和
中国)GDP和PPP及其人均值持续上升时,油价的适度上升往往并不会使石油支出占其全部收入比例的增大,有时
可能会有所缩小。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平均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时油价升高也带有一定程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种高油价及其影响与经济发展低迷,人均收入水平降低时的油价高涨也应区别对待。
  三、油价的周期性变化——长期过高必将导致反向运动
    1. 油价走势的周期性分析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油价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1900~1973年大致平稳的低油价、1974~1998年一个完整
的起伏大旋回、1999年至现今的又一 个涨落大旋回3个阶段。
  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油价变化呈现出高度非线性,甚至具有混沌的性质。一般说来,影响因素的级别越高,
影响时间就越长,变化幅度也就越大。为了突出主要因素,往往采用滤波方法除去低级别因素的影响。对复杂的
非线性变化可采用多级小波分析的数学方法,对油价变化曲线一般分到3~4次级波(旋回)就可能与真实曲线达
到近似拟合。从这个角度看,油价变化是由若干因素所造成的“起伏波”组合所致。这些带有一定独立性的“波”,
在空间上,可以不同程度地叠加;在时间上,可以交错或相接替。每种因素所造成的影响都要经历初现—最强—
减弱(甚至消亡)的过程。从物理学角度描述这些影响因素所造成的油价起伏的波皆具有特定初始相位(出现时
间)、振幅(升降幅度)和频率(周期的长短)。不同级别的“波”上述三要素不同。在油价曲线长周期起伏上又叠
加着多级短周期起伏,使油价变化复杂化。
      对于几个“权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说,当几个“波”的上升期有相当程度的叠合时,油价就出现较
长期较大幅度的油价上升;反之则出现较长期、较大幅度低油价。从商品生产的规律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作
为一个有明显社会属性的大宗商品,它还受供需关系、社会状况(特别是影响经济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影
响。油价变化史表明,除了西方公司依托强权单方面控制油价时期之外,在多因素互相作用和制约的现代社会,
油价总要表现出带有某种周期性起伏的特点。
    2. 泡沫的破灭带来拐点
  21世纪以来的油价上涨,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疯涨所形成的超高油价不是经济的正常发展所引起的,油价
的走势已明显偏离了基本面的影响,显示出经济泡沫的特征。泡沫的破灭往往成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事件,甚
至是拐点。本世纪的IT泡沫,特别是次贷泡沫的破裂所引发的金融危机都引起较大的震荡。大量投机资金既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迅猛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也可以在条件改变时同样快速的转移。类似的事件上已在世界经济中多
次出现。长期持续高油价的负面的作用的积累导致石油需求(或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它与石油价格泡沫大致
同时出现时,将在某一时期导致石油价格的快速回落。
  其强烈的冲击和连锁反应将顺带扫荡由石油峰值论和枯竭论的误导和炒作所形成对“稀缺的必需物”看涨的
心理。一旦油价持续走低,它的惯性会使人们心理预期产生反向变化,再加上经济形势的某些变化(如GDP增幅
回落、美元增值等),可能会使油价出现一个或长或短的低油价时期,甚至可能出现类似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
年代末期那样“过度”低价。它与本世纪初的油价上升期连接而共同构成一个油价起伏的完整周期。
  四、冷静面对油价起伏
    1. 油价起伏中有“危”也有“机”
  油价的持续高涨,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飞涨”对世界石油工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带来重大的影
响。我国作为约一半石油需要进口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也受到相当大的冲击。高油价成为影响石油工业整体利润
降低、油品供应紧张、甚至使全国CPI攀升的因素之一。但从正面来说,对高油价影响的“全民共识”却又可以
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构成、积极节能节油的强大动力。为了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油品
供应,首先应在服从全国宏观调控的大局下,加快油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国内外油品的价差。总
之,从战略上看,对油价的起伏(甚至一个时期的大起、大伏)应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要积极应
对油价起伏的影响,认识到油价变化中蕴藏着“危”、也蕴藏着“机”,要善于利用机遇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我国
石油工业的水平和石油公司的活力。
  2. 保持足够投入并以平均价作为经济评估中的“影子油价”
  对石油资源潜力、石油期货贸易成为金融衍生品等一系列问题的正确认识将使我们重新审视石油、乃至整个
能源的发展战略。在对待油价起伏上要有长期的眼光,既要有适应低油价的对策,也要有应对高油价的能力。为
了保障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以相当大的投入去进行上游的开拓新区、新领域,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
油田采收率,坚持进行炼厂(特别是适合炼高硫油的大炼厂)的改造和新建。对待基础建设投资要以油价起伏周期
的均值为“影子油价”,并作为经济评估的依据之一。这是防止重大失误的一条重要措施。
    3. 不应以“高油价时代”作为制定新能源发展战略的依据
  在能源发展上,一方面应看到大力发展非常规油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积极支持与其有关的科
技创新,降低新兴能源的生产成本,以经济的竞争力去逐渐补充、替代(常规)油气;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无论
从资源供应能力还是从其价格的竞争能力看,到本世纪中、后期传统能源(煤、油、气和核电、水电等)仍是能
源的主力。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主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油价时代”的说法至少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即使出现一段油价偏高的时期,考虑到油价大幅上涨时伴生的通胀,指望高油价使
新兴能源具有“自然”替代常规石油能力是不切实际的。
  西加拿大沥青砂岩油项目几度追加投资尚不能达到预定目标,美国最大的乙醇燃料企业VeraSun因油价下跌
生产难以为继而申请破产保护……,这些事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动
力是提高科技水平,使新能源价格具有竞争力。我国能源和石油发展战略的基点仍然是大力开源节流、增储上产,
壮大实力、全面进入国际石油市场,拥有与世界一流消费和生产大国相应的运作能力和话语权。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