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业 需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李海军 方巍
一、国内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业主要是指化工新材料领域从事科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等业
务,并为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行业。
国外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生产集中在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当中,即研发服务业与产业化生产紧密结合。
这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累了多年的化工生产经验,在生产工艺向工程转化、生产设备的设计、设备的选型以
及安装调试、整个流程关键环节的生产参数、性能参数等方面拥有极强的优势,可将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形成完
整的工艺包提供给工程总包部门,并可迅速形成产业化。
我国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单位集中在原化工部和中科院的研究院所和一些大专院校。这些单位将其部分技
术对外进行转让,自主设计或与工程服务公司合作,为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我国化工和石化设计公
司在设计体制、设计程序、设计方法、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工程承包方面已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接轨。在化工
新材料产业,一些工程服务公司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研发服务业是以自有技术或引进技术加工程服
务的形态存在的,为化工新材料的生产商提供服务,与化工新材料产业是分割开的。
我国化工和石化设计队伍的技术水平已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接轨,在炼油、裂解、乙烯、芳烃、PTA、EO/EG、
PE/PP等大型石油化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多种产品上,已经有了自己的
技术专利或专有技术,不仅在国内建设同类项目不需要购买国外设计和全部设备,而且还已经向世界各地输出技
术和供应设备及机电仪器产品。据估算,2008年我国石油和石化领域工程服务业的总产值已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
我国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业与国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各研发单位研发成果有重复和冲突的地
方,技术参差不齐,投资分散;②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③研发单位多设有研究成果及产业化转化平台,但成
果转化率低;④研发单位内部各自为政,研发成果管理混乱,无法统一协调进行工程转化;⑤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低水平模仿现象严重;⑥科研与工程脱节,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节点较多;⑦化工新材料专业方面的工程服务单位
较少;⑧工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⑨工程服务业在一些地区的市场竞争力不强;⑩工程服务企业
的竞争力较低;{11}工程服务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不尽合理;{12}工程服务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
二、技术研发优势
在研究开发资源上,北京地区大学和研究院所密集,智力资源丰富,知识创造能力强。北京的高等院校、科
研机构有50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50个,占全国的32%;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占全国的46%。在
科学技术5个门类、77个学科中北京拥有71个。北京的科研水平、成果数量全国领先,获国家奖项占全国的30
%,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国10%以上,均名列全国首位。
在信息资源方面,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研发资源、信息资源丰富,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北京是全
国的信息中心,拥有独立的科技信息机构50多个,占全国的10.7%,国家计划建设的12个数据库资源中心和情
报服务中心有11个在北京。
1.工程服务业优势
在工程服务行业中,北京的工程服务能力在国内排名首位,并且一些单位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以及诸多的自
主知识产权和专利。2008年中国设计院综合实力500强排名中,北京涉及到石油化工领域的设计单位有11家,
总产值达350亿元左右,占全国石油化工领域工程服务总产值的44%以上。海外营业额近百亿元人民币,占总营
业额的近25%。北京地区主要石化工程服务单位总承包的金额占其总营业额的比例高达50%以上,高于国内其他
地区的比例。
2.其他优势
政策优势 按照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北京市推出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
能源产业、都市工业等六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完善产业链条,带动产业整合,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引导相关企业加快集群化发展。
人才优势 北京是全国的教育中心,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成绩与优势是显而易
见的。北京培养博士生规模占全国培养总量的1/3、培养硕土生规模占全国培养总量的1/5。
区位优势 北京市位于环渤海经济产业带。该地区已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我国第三个大规
模区域制造中心。以京津冀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广阔合作潜力。北京研发服务业的发展必然
会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资金优势 北京市支持各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并加大利用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工具力度,支
持企业借助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可交换公司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提高融资能力,
加大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基金力度。
三、核心竞争力有待突破
1.成果转化率低
北京地区由于受能源、环保、成本等因素制约,不适宜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现有的新材料产业在全国
所占份额较低。
成功的产业转化仍然不多,转化率较低。在国内化工新材料领域需求缺口和产值较大的品种以及国家战略需
要或社会效益较大的品种上取得突破的例子过少。
2.研发成果多集中在前沿化工新材料领域
北京地区新材料研发部门的研究方向多定位于尖端和前沿化工新材料领域,如生物、医用、纳米、智能材料
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对一些材料聚合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多。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科研开发、自主创
新、提高在国际上的科技研究和学术地位是非常关键的。但是这些成果属于前沿科学领域,离市场以及真正的产
业化要求还较远。
3.研发成果较多,需筛选适合工程转化的项目
北京地区新材料的研发部门主要集中在大专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由于成果分散,无法形成统一协调的工程转
化。
4.成果转化过程中节点较多
研发单位的工程化经验不足,研发成果要经过试验室实验、小试阶段、中试阶段等步骤才能形成一些工程化
的数据和参数,并形成最终的工艺包,每个步骤所花的时间较长。
5.工程服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北京地区一些工程服务单位的研发力量不足,研发成果仅是对一套生产工艺中的某个流程进行技术改进,重
大的、成套的技术装备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差,许多单项的化工技术水平较高,但由于未能形成成套技术,无完整
的自主生产工艺包,难以在工业上得到推广应用。
6.工程服务单位的竞争力仍然不强
与国内企业相比,北京地区的工程服务企业的竞争力较高,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服务企业相比仍然存
在不少差距。国外大型的石化工程服务企业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技术、设备、机械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
企业的竞争力要远高于北京地区的企业。国外很多石化工程服务商往往从事项目的全业务链服务,北京地区的企
业实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技术、融资、管理、设备等方面与国外承包商存在不少的差距。
6.科研院所和工程服务单位交流与沟通渠道不顺畅
由于原有和现有的条块分割,科研院所和工程服务单位分属不同的渠道,因此缺乏交流与沟通,无统一的协
调或联动机制,或在市场需求与科研开放方向上难以形成一致。
四、重点开发有市场前景的化工新材料
1.重点发展产品
(1)高性能通用塑料以及工程塑料 目前北京在某些品种上的科技研发以及工程服务有一定的优势。如中国
寰球工程公司在一些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工程
中心在工程塑料的生产以及改性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化工大学在上述两项
均有诸多的研究成果等。
(2)膜材料 膜材料的应用领域主要是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生物医药等,其下游产业均符合北京市的经济
发展需求,年消费量几万吨,国内销售额约50亿元,如果算上与膜材料相配套的膜组件及其设备,以及污水处
理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等业务,该领域的产值已达到200亿左右。
北京在膜材料领域的科技研发以及工程服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国家环境保护膜工程技术中心既具有
技术优势又具有工程服务和生产优势,可以该中心为主体提供一条龙服务以及全套解决方案。此外,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均有膜材料研究开发成果。
2.重点发展技术
从化学工程学发展趋势和提高科研转化率的角度出发,北京新材料研发服务业可重点发展以下新型技术:①
绿色化学反应技术;②新的分离技术研究;③传热理论、过程学以及设备的研究等;④塑料改性新技术。
五、发展建议
1.建立研发、成果推广以及工程服务的联动机制
为科研、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构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将科研单位、工程服务企业、生产企业和投资机构等
组织起来,打破以往的条块分割,以市场为导向统一协调研发服务方向,并与工程服务单位合作进行产业化试验,
资源共享,以研发促设计,以设计引导研发,形成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服务品牌。
2.完善工程服务企业的组织结构
项目规模的扩大,需要承包商具有较强的实力。建立新的项目承发包模式如D+D+B(策划+设计+建设)、
F+P+D+B+PM(融资+采购+设计+建设+营运管理),需要承包商可从事项目的多种服务。
3.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化工新材料研发服务业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研开发
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1%,远远低于国外大公司3%~5%的水平。
我国承包商项目融资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承包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管理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工程服务业的技术创新、电子化管理、技术质量规范、环保以及安全标准都在走向规
范化,并且成为进入市场的条件。
5.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专业人才素质
为提高我国研发服务业人才的素质,应该经常开展研发服务各学科的国内外交流和研讨,加强学会工作,规
范研发服务业的人才培训和资质认定工作。
6.完善研发服务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法律、法规的手段,培养和发展我国的研发服务市场体系,确保研发服务项目从
科研开发、前期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承发包、施工到竣工等全部活动都纳入法制轨道。
研发服务业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全面与国际惯例接轨。研发服务单位主要应
从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报价管理等方面向国际惯例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