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农药市场竞争呈国际化趋势 企业竞争力亟待增强
2009年46期 发行日期:2009-12-01
作者:张为农
农药市场竞争呈国际化趋势  企业竞争力亟待增强
农药市场信息中心  张为农
  一、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
    1. 进口农药在我国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日渐关注,一些发达国家把药残、疫病等检测标准和环保要求
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设置了更复杂、更严格的“绿色壁垒”。近年来,“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
响日趋加剧,而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则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个主要障碍,为使出口农产品的“药残指标”
达到进口国的要求,我国农业种植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进口农药。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措施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收入,促使农民有信心提高生产投入,加之进口农药以
环保和低毒为主,在乳化、雾化效果和使用计量上均优于国产农药,对农民的劳动保护效果更好,因此进口农
药使用量逐步上升。
    随着我国对高毒农药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许多跨国公司充分利用我国对甲胺磷等5种高毒农药禁用的契机,
大力宣传其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使进口农药在我国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
    2. 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掌控逐步加强
    众所周知,我国对农药的环保要求相对较低,三废环保处理费用不高。国外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
与中国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和办事处,以销售自产和进口农药。中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农药生产基地。
    安徽华星化工与阿根廷农药公司合作,成立安徽华星·阿丹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设4万t/a双甘膦和
1万t/a 2,4-D酸原药项目,总投资3.621亿元。拜耳公司与江苏富美实公司合作,富美实公司的某些产品与
拜耳公司的某些产品在出售之前混合,以拜耳公司的名义出售。浙江新农、沙隆达、江苏长青、南通同济等企
业也成为获得拜耳公司授权生产销售的合作伙伴,生产经营理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先正达公司目前在华总投资已达1.8亿美元,设有4家独资企业、1家合资企业和多家办事处,商业网络
遍及全国25个省,成为国内领先的农化企业。
    1989年拜耳公司在中国成立了首家农业化学品合资企业和4个研究农场,在22个省设立办事处,目前在
中国引入的农化产品已多达110个。
    跨国农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这些公司主要
掌握科研开发和销售,而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
    3. 国外高端产品目标直指中国种植大户
    国际农药巨头目前多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订购原药-贴标加工其制剂产品的策略。目前国内经营状况好的
大企业多在为国际大公司打工,提供廉价原药,使国际大公司的利润大幅提高,相对优势更加明显。
    先正达、拜耳、杜邦等国外农药巨头,产品定位高端,目标直指中国各地产值较高的种植大户。有杀虫剂
“四大天王”之称的美国杜邦的“康宽”、瑞士先正达的“福戈”、德国巴斯夫的“艾法迪”和加拿大龙灯公司
经销的“垄歌”(由日本农药株式会社生产),已占据中国市场的相当份额。部分南方省级植保站称,由先正达
(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推出的水稻杀虫剂新品种“福戈”正式在浙沪两地上市,使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
稻飞虱三种主要害虫防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福戈”由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嗪两种有效成分混配而成,
该产品的上市博得植保界人士一致好评,认为这是真正的“一药三用”的新一代杀虫剂。这些进口高端品种对
国产杀虫剂形成强劲挑战,给我国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2009年10月1日起,氟虫腈退市。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福戈”和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康宽”市场
需求量将增加,但其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去年农户使用“康宽”每亩次需投入14元,2009年则需15元。由于
高端农药产品的防治效果一般好于常规农药,虽然其投入较高,但农村种粮大户使用高端农药产品的比例仍在
增加。
  二、国内企业竞争力不强
    1.产品结构以低端为主
    我国农药企业现状是数量多、规模小。这些企业大多品种老化、产品结构不合理,以中、高毒品种为主,
靠复配制剂生存,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目前中国农药产品以杀虫剂和除草剂为主,绝大多数为市场较
为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品种,创制品种市场化进程缓慢。另外,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
剩,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缺乏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中国农药产品
更新换代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
    目前,农药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据统计,目前国内有约2万个农药产品获得登记,而其中不同的有效成
分仅为600多个,许多农药企业经营的产品都是大同小异。
    2007年统计,我国农药生产企业生产农药品种有313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仅13个,占4.15%。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国际认可的GIP实验室从事环境毒理、残留以及代谢等研究。列入欧盟“黑名单”的200
多种农药还有许多在中国普遍生产。另外,农药生产工艺技术落后,如毒死蜱中间体三氯吡啶酚钠生产由三氯
乙酰氯与丙烯腈反应,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氯氟氰菊酯中破坏臭氧层的三氯三氟乙烷以及部分应全面禁止的
高毒农药缺乏替代产品,国家明令禁止的如高中温钠钛生产百草枯工艺仍在部分企业使用。
    2.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农药市场销售额为18.7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的6%,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国
目前可生产300多种原药,常年生产的有250多种,可生产农药剂型1000多种,平均每种原药只能加工5~6
种剂型,而美国高达1:76,日本达1:30。我国农药对外贸易连续12年保持增长,但主要是依靠出口科技含量
不高的仿制产品和附加值低的原药产品,以及贴牌生产来支撑现有的贸易规模。显然这种依靠低成本和数量扩
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贸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当前农药生产技术正朝着高科技、精细化、自动化及生物技术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
术和设备还较落后,造成生产成本高、物耗大、生产效率低、污染严重。目前GIP已成为农药安全评价试验的
基本准则,也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农药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尚未得到
国际认可,试验数据得不到国际承认,国内产品很难取得国外登记许可。
    我国农药企业大多数规模小,市场竞争又很激烈,企业生存尚存在困难,大多根本谈不上投资科研项目。
红太阳集团每年科研投入在几千万元,在中国算得上是领先者。江山农化、扬农集团、浙江新安、钱江生化、
沙隆达集团的研发投入也在千万以上,算得上是科研投入相对多一些的企业。
  三、加快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核心竞争力
  1.提高创新意识和核心竞争力
    农药企业在创制新农药、开发新技术时,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利用专利过期农药品种,加大剂型(混剂)
和应用研发投资力度,力争拥有剂型(混剂)和应用专利。②仿创结合,在仿造的过程中,引入创新,得到新
的化合物或新工艺,拥有符合绿色环保的化合物或工艺专利。企业竞争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从某种意义
上讲,核心技术就是专利和创新。③创新新品种。创新虽难,但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后劲,才能更好地、持续地
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势必要努力拓宽产品领域,进行结构调整,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农
药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农药制剂的质量和品牌上,提高制剂的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有20000多家农药企业,其中前20位企业占据了41%的出口市场,其余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未
来将有相当部分企业不适应经营成本的上升和行业监管加强的压力,在行业竞争等多重压力下逐步退出市场。
而重视开发、具有规模原药生产能力、市场运作方式先进、资金链条和融资渠道良好的品牌大企业将迎来在市
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仿制农药产业是我国农药工业优势产业,据2005年相关文献统计,全球100家主要仿制农药企业中有31
家在中国,而2001年只有19家。随着拜耳、巴斯夫、杜邦、先正达和道农科等大公司的一批占有相当市场份
额的农药化合物专利过期,非专利农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近期内,我国农药行业以仿制为主
的格局不会改变。仿制不是简单的模仿,需要技术创新,摸索合适的工艺路线,优化工艺、提高质量、降低成
本。仿制农药企业可以致力于改善生产工艺技术,通过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展壮大,而工艺路线方面
的技术创新可以也申请专利,用于阻碍对手,增强市场竞争力。
    2.进行企业兼并重组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拜耳、先正达、巴斯夫、杜邦、陶氏益农、孟山都等六大公司的销售额占世界农药销
售总额的70%,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小而散乱,且创新能力低。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兼并重组是一条
出路。
    目前我国农药上市企业资产及销售收入总和仅与世界排名第七的住友、马克西姆相当。因此当前农药行业
发展的一个重点应是减少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我国农药行业亟待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通过兼并与重
组形成销售收入上百亿元的大型农药企业。这些企业需有如下特点:产品结构良好、具备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
能力、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开拓能力、每年都有更高效的品种替代老品种。
  在我国,中外农药企业合作双赢已有先例。如浙江新安化工集团与美国陶氏益农在毒死蜱生产工艺应用方
面的合作;浙江新农化工与德国拜耳公司在氟虫腈原药和剂型开发方面的合作;江苏龙灯与德国巴斯夫、以色
列马克西姆、日本曹达、西班牙艾克威、法国通达尔等国外企业之间开展的“一站式”服务(即提供从市场分
析、产品登记、进口代理、加工分装、技术推广、渠道分销、技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太湖化学公司与康
普顿公司强强联合更名为美国科聚亚公司,生产卫福(种衣剂)、克螨特(杀虫剂)、哈威达(植物生长调节剂)。
  沙隆达集团公司的迅速发展之路对于中小农药企业进行重组、结构调整应该是很好的借鉴。沙隆达由1992
年前的“湖北省沙市农药厂”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总资产40个亿、农药年产量3.5万t的大型农药化工集团,
是由于沙隆达几年来,先后采取股权换资产、国有股配股、兼并、划拨等方式,联合省内一批农药企业,对吸
收进来的企业,实施债务、资产、人员的三个剥离和资本、债务、结构的三个重组。1998年又成功跨省兼并了
郑州农药厂,为实现规模经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确定品牌战略,改善外贸出口环境
    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在农药国际贸易当中,中国的农药大多“贴牌”销售。如同样1t
草甘膦除草剂,国内企业以原药形式出口仅能获得2万元左右的销售收入和1千元左右的毛利,而国际上,一
些公司则通过销售各种浓度的制剂、稀释助剂和施药器材可获得几倍甚至十倍以上的销售收入和毛利。
    我国农药对外贸易连续12年保持增长,但大量是依靠出口科技含量不高的仿制产品和附加值低的原药产
品,以及贴牌生产来支撑现有的贸易规模。显然这种依靠低成本和数量扩张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贸全球
化发展的需要。农药业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尽快制订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转变农药产业在
对外贸易中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的“三缺乏”现状,政府、行业、企业需多
方联动,合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强对农药生产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增加农药产品的附加值,转
变目前大量出口原药、在农药国际制造链中处于低端环节的现状,促进产品质量与效益的同步增长。通过“树
品牌、创名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市场认知度,打造国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
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