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盘点要事 见证风云 展望未来——2009年国内外石油石化回眸与展望
2010年4期 发行日期:2010-01-26
作者:朱和
盘点要事  见证风云  展望未来
——2009年国内外石油石化回眸与展望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朱和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面深化并殃及实体经济的一年,也是世界石油石化业积极应对危机的一年,中
国石油石化业凭借出色表现成为全球的亮点。这一年值得回味的新闻接连不断,有影响的事件接踵而至,本刊特
邀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朱和教授盘点2009年石化行业风云,前瞻2010年发展态势。
                                           国际风云录
    1.原油价格大幅波动  影响因素有别往年
  2009年是继2008年后国际油价第二个大幅波动之年。全年国际油价呈宽幅波动上升走势,上半年先跌后扬,
下半年在较高位震荡:从2月12日33.98美元/桶的年内最低点走出后强劲反弹,下半年持续徘徊在70~80美
元/桶,11月4日冲高至80.64美元/桶,全年平均62美元/桶,波幅高达近140%,仅次于2008年。
  影响2009年国际油价波动的因素与过去几年有很大区别。2003~2008年7月的国际油价上涨是在供需紧平
衡的基础上,投机资金炒作、美元贬值、突发事件、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而2009年国
际油价的上涨是在国际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相对宽松的情况下,在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预期的作用下,投机资金
炒作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与黄金价、美元汇率和国际主要股市股价走出了较为相似的
轨迹,这表明金融因素已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受金融危机冲击,需求减少和地区之间反应各异,2009年国际油价还出现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美
国WTI原油与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倒挂的情况趋于频繁,以迪拜原油为代表的重质原油和以布伦特原油为代表的
轻质原油价差再次缩小。
  2.石油需求负增长  重心继续东移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继2008年后进一步下降,出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
重的负增长。据IEA估计,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为8486万桶/日,较2008年减少了1.6%,但跌幅有逐季收窄之
势。
  从国家类别看,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石油需求的影响最为严重。IEA估计2009年经合组织石油需求为4552
万桶/日,同比下降4.3%,美、日、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速虽有所放缓,但需求总量
同比仍保持增长。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仅在一季度同比出现了下降,随后即企稳回升,估计全年需求达3934
万桶/日,同比增加近70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亚太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由于欧美需求量下降,亚太逆势增加,
使世界石油需求重心继续东移,亚太石油消费量在2007年与北美持平,2008年略为超出后,2009年坐稳了世界
最大石油消费区的地位。
  3.勘探开发投资下降  大型项目暂缓或搁置
  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报道,2009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1.35万亿桶,较2008年的1.34万亿桶有所增长。受
石油需求降低和欧佩克减产影响,2009年世界石油产量同比降低3%,仅为7050万桶/日。
  受油价走低、石油美元收入大幅减少的影响,2009年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在经历10年的连续增长后出现
了首次下降。IEA对全球前50家石油公司勘探开发预算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这50家公司此项预算总计为3880
亿美元,同比下降19%。削减的勘探开发预算主要集中在开发成本较高的北美、俄罗斯和北海等地区,以及因国
有化浪潮外资投资环境较差的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拉美采油国。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底,有20多个原计
划实施、投资总额达1700多亿美元的大型上游项目被暂停或取消。
  4.天然气消费量近十年首次下降  LNG供应由偏紧转为过剩
  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报道,2009年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6600万亿立方英尺(1立方英尺=0.0283m3),较2008
年增长5.7%;产量比2008年略降0.8%左右。消费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和暖冬使天然气主要消费地北美、欧洲和
俄罗斯的消费量有较大幅度下降,尽管亚太、中东和非洲天然气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2009年世界天然
气消费量总计为2.99万亿m3,同比下降约0.9%,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下降。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2009年世界LNG供应因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新增LNG产能较多而由偏紧转为过剩;
二是随着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美国非常规气产量首次超过了常规气。
  5.世界炼油能力大增  总体出现过剩
  2009年世界炼油能力大增了8100万t/a,增量超过了前3年增量的总和;全球炼油能力增至43.61亿t/a,
比2008年增长1.9%。其中,亚太新增能力近5450万t/a,使亚太占世界炼油总能力的比重从2008年的26.3%
增至27%。同时,全球炼油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深加工能力继续增长。2009年世界最大的25家炼油公司能力
已占全球总能力的60.5%;规模在2000万t/a以上大炼厂数目增至21座,比2008年增加2座;世界加氢处理能
力占炼油总能力的比例达51.6%。
  受炼油能力大增和需求疲软影响,2009年全球炼厂装置利用率连续第4年下降,并陷入历史低谷。其中,经
合组织国家炼厂装置利用率从2005年的88.1%降至80.4%;北美地区从2008年的83.4%降至82.4%;西欧降至80%
以下;亚太平均利用率降至78.5%。
  由于主要油品与原油价差严重收窄,2009年世界主要地区炼油毛利继续下滑。其中,北美炼油毛利下降26%,
西欧下降47%,亚太下降37%。
  6.国家石油公司入主国际油气并购  中国公司与埃克森美孚表现突出
  2009年在国际并购市场总体环境较低迷的形势下,近年来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油
气收购活动非常活跃,成为主要的参与者。全年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金额达300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近1倍,
其中尤以中国公司的表现最令人瞩目,而中亚-俄罗斯地区是国家石油公司收购最活跃的地区。
  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1起上游收购,交易金额超159亿美元,是近年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购最多的一年。
其中包括中石化成功收购Addax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收购安哥拉3个区块部分股权,中石油参与收购哈萨
克斯坦曼格什套石油公司等。此外,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民营企业也首次涉足油气并购领域。
  2009年12月14日世界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宣布斥资410亿美元收购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巨头XTO能源公司,
成为2000年以来全球油气行业最大的并购案,也是金融危机以来能源行业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重组整合,其意义
深远。
  7.资源国调整对外合作模式  两伊收获颇丰
  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资源国家依然延续了高油价时期形成的对外合作政策,加强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政府收益。同时对具体的油气合作模式有了新的调整:①推出了“贷款换石油”实用性强的互
利合作方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等国先后与中国等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协议;②以
伊拉克两轮对外招标采用服务合同为标志,使对外招标可能成为今后资源富集国对外合作的主要方式。2009年伊
拉克先后进行了战后头两轮招标,共达成10个项目协议;伊朗与外国公司先后达成了8项协议。
  8.跨国公司放缓短期投资节奏  坚持长远发展目标
  金融危机对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带来了重大冲击,导致其生产运行不畅、收入和盈利下降、资金压力增大。
2009年前3季度,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康菲、道达尔六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合计营业收入与合计净利
润同比分别下降了45.6%和60.7%,合计资本支出同比下降12%左右。因巨额债务负担和产品需求骤减,聚烯烃巨
头莱昂德尔巴塞尔公司年初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面对不利的经营环境和形势,欧美跨国大石油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放缓短期投资步调,努力降本增效。
2009年前3季度,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的运营成本分别下降了14%和13%。BP公司趁机调整里海地区战略,推出
哈萨克斯坦业务,更集中于俄罗斯和阿塞拜疆的油气业务;道达尔推迟了在俄罗斯、安哥拉海上、澳大利亚等7
个大型油气项目最后投资决定的时间;壳牌逐步缩小了在欧美的下游业务,转而将重点放在正高速增长的亚太市
场(如印尼、印度、中国等)。
  同时,欧美大公司仍坚持其长期发展战略:继续看好未来油气基本面走势,保持或加大上游投资力度,向大
型增长型油气项目投资项目倾斜,大力发展LNG一体化业务;调整下游投资结构,注重炼厂升级改造,注重清洁
燃料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削减和调整低盈利性市场的油品零售业务;坚持技术领先、一体化经营和有选择、
有重点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
  9.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影响深远
  12月份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最终未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协议,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石油石化行业既是主要能源生产部门,又是排放和耗能的大户,如何搞好节能减排增效、抓
住机遇谋得新的更好的发展已成为业界的共同任务和重要目标。
                      国内新视点
  1.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t   对外依存度首破50%的“国际警戒线”
  随着国内经济的企稳回升,2009年我国石油需求经历了一个走出低谷、逐步回升的过程。在2月份探底达到
近年来最低水平后逐渐回升,6月份开始同比增幅由负转正,多种油品表观消费量变为正增长且增幅较大,甚至
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估计全年我国石油消费量超过4.05亿t,同比增长3.7%左右,增速比2008年回落1.6个
百分点。
  需求增长,而我国2009年原油产量估计仅在1.9亿t左右(与2008年大致持平),因此进口原油量继续增
加,全年原油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t,达2.04亿t,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原油进口量居第二位的国家,原油对外依
存度首超50%。这表明自1993年我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仅用了16个年头就突破了原油对外依存度50%
的国际警戒线,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我国原油进口来源仍集中在中东、非洲和前苏联地区,且中东的比例在继续
提高。
  2.炼油工业逆势上扬  乙烯产能产量双破千万吨大关
  2009年我国炼油工业逆势上扬,新建成广东惠州、福建、独山子、天津等多项大型炼油装置,新增原油一次
加工能力4500万t/a,使我国炼油能力进一步增至4.83亿t/a,坐稳了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炼油国的位子,
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分别成为世界第三和第八大炼油公司。全年原油加工量约3.72亿t,同比增长9.07%;成品
油产量约2.27亿t,同比增长9.1%。在年初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付诸实施的利好政策下,2009年除少数月份由于
成品油价格因各种原因未调整到位而出现政策性亏损外,炼油行业总体实现了扭亏为盈。
  2009年我国共建成福建、独山子、天津和沈阳4套乙烯装置,新增产能273万t/a,年底全国乙烯产能首次
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269.9万t/a,稳居世界第二位。乙烯产量上半年同比下降,下半年同比上升,走出了一
波“V”字型变化曲线,年底已大致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全年乙烯产量约1048万t,同比增加2.3%。2009年,
外资权益乙烯产能达到205万t/a,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16.1%。
  3.海上石油产量继续增长  油气管道建设又是一个高峰年
  2009年我国石油生产克服市场需求一度疲软带来的冲击走出了一条先降后升的轨迹。全年石油产量估计在
1.9亿t左右,与2008年大致持平。海上石油产量延续了近年来稳步增长的势头,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比重已从
2000年的6.7%升至11%。在2009年我国重大产能建设的20个以上项目中,除西部地区项目外,其余项目主要集
中在渤海和南海海域。2009年,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生产油气量首次突破3000万t,达3006万t,超
过胜利油田跃居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成为近10年来我国油气产量增长最快的油田。这标志着我国西部油气
接续取得重大突破,西部油田正在快速崛起。
  2009年国内油气管道建设迅速推进,成为又一个建设高峰年。当年,我国最长的成品油管道、中部成品油运
输的大动脉——中石油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全线贯通;中石化加工原油近半实现管输,并实现了北起河北
曹妃甸,南至浙江册子岛、大榭岛全长3000km的中石化东部原油管网的全网连通;中海油陆上成品油管道建设
取得进展,惠州-东莞-立沙成品油管道正式打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建成投产了延炼-西安成品油管道;年底,
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建成投运,并与中国·中亚输气管线成功对接连通。此外,还有一大批油气管道在建设中。
  4.成品油市场供应由偏紧转为充裕  不同油品表现各异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成品油市场由供需偏紧转为充裕。2009年前10个月成品油产量1.87亿t,而表观消
费量只有1.82亿t,产大于需,估计全年成品油产量将超过消费量500多万t。受此影响,2009年我国油品出口
有所增加,柴油由2008年的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净出口量超过200万t。
    2009年由于国内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缓,导致销售不畅,库存上升,产运销矛盾显现。这迫使国有大石油石化
公司的生产运行由原来的“保供”转为“保市”,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由资源驱动转为市场驱动,努力促销和大力
发展加油站的非油服务成为全年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的工作重心。
  2009年各主要成品油的需求情况首次出现了各异的表现。由于我国汽车产销量双破1300万辆,比2008年猛
增四成以上,使汽油需求增长较快,估计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达6700多万t,同比增长约5.6%。但由于工业和
交通运输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导致柴油需求在前8个月累计增速始终为负,估计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1.39
亿t,同比仅增长0.1%。煤油在国内外经济逐步回暖的带动下,在我国航空运输业强劲反弹利好形势的促进下,
需求有大幅增长,估计全年需求量达1500多万t,同比增长17%左右。由于柴油需求增长明显慢于汽油,2009
年消费柴汽比下降为2.07,低于近几年2.2的平均水平。
  5.三大陆上油气进口通道建设捷报频传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取得重大进展
  2009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中东、中亚、非洲、南美等资源国,共签署能源领域合作协议11项,比2008
年增长1倍。在政府主导下,签署“贷款换石油”等重大合作项目多项,每年可获得7500万t原油保障,相当
于2008年石油进口总量的42%。同时,中俄原油管道、中缅油气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三大陆上油气战略通道正
式开建或顺利投产,使我国海上加三大陆上通道的多元化油气供应渠道露出端倪。
  与此同时,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进展顺利。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2009年已以每桶58美元的成本
完成储油,其储量按2008年国内石油消费水平计,相当于全国13~14天的石油用量。同时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第
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总库容2680万m3,2009年部分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企业商业石油储备建设也取得
明显进展,已建立了约3亿桶的商业原油储备能力,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占50%和40%。
  6.海外油气作业产量首超1.1亿t   海外收购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
  2009年是我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以几大石油石化公司为主的中国企业在全球一些油气
资源富集区合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出“项目大,领域宽,方式多”的新特点。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油
气作业产量在2008年首次超过1亿t、权益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t的基础进一步稳步增长,全年海外油气作业
产量突破1.1亿t,权益产量达约5500万t。同时,中国企业在全球油气并购市场频频出手,成为最大买家之一。
据统计,2009年中国公司共宣布13起收购,成功11起,交易金额近160亿美元,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并
购最多的一年。其中包括中石化收购Addax石油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收购安哥拉3个区块的部分股权,中石油
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和日本大阪炼厂股权等。除三大公司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购买了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
公司约11%的全球存托凭证和俄罗斯石油公司诺贝鲁45%的股权,民营企业新疆广汇集团收购了哈萨克斯坦TBM
公司49%的股权并与后者共同开发哈东部斋桑地区的油气区块。
  2009年也是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自主投标和大笔LNG购销活动与“请进来”合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的一年。这
一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在伊拉克和伊朗的招标项目中中标伊拉克鲁迈拉大油田作业权等几个重大项目;中石
油、中石化等与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签署了多项大笔LNG长期购销协议;中石油与雪佛龙公司签署了我国最大的
陆上上游合作项目川东罗家寨气田开发协议,并已开工。
  7.天然气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供应来源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消费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预计全年天然气消
费量可达890亿m3,同比增长11%,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4%增加至4.2%。2009年中
国天然气消费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合理化方向转变,城市天然气和发电用气所占比重继续增加,工业部门和化
工用气则继续下降。
  随着2009年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建成通气、福建莆田和上海洋山LNG接收站建成投产,使全国LNG接收能力
达到930万t(估计2009年LNG进口量将超过500万t),加上国内几大公司供气能力与供气管网的形成,天然
气国内、国外多气源供应格局已初步形成。
  2009年11月以来,我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天然气需求大幅攀升,使南方部分地区出现了天然气供
应紧张的现象。“气荒”的出现,有城市燃气居民用户发展过快与天然气生产商供应能力不匹配的原因,有储气
调峰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也有天然气价格偏低造成用气项目盲目上马等原因。它反映出我国天然气处于快速发
展的初期阶段,相关的管理体制、价格机制、供应侧与需求侧的管理、应付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准备等均尚未完
善。
  8.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  部分问题有待改进
  2009年元旦起,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实施的一年中,国内成品油价格根据新办法和国际原
油价格变化情况进行了8次调整,五升三降。新的定价机制及其管理办法使国内炼油行业扭转了多年连续亏损的
局面,对国内炼油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能源合理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新机制和办法在实行中也暴露出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一是价格调整仍有很大不确定性,出现了调整
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二是定价机制由模糊到清晰,市场预期和投机行为也随之放大,给投机留下较大空间;
三是对今后油价攀升至80美元/桶以上乃至高于130美元/桶时如何定价不太明确,也给未来高油价下炼油企业
的经营运作带来较大风险。
  9.应对金融危机  国有大石油石化公司国际竞争力提升
  2009年是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积极应对危机的一年。通过优化生产经营、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国际化步伐、强
化技术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在2009年8月公布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中,中石
化首次升至第9位,中石油跃居第13位,中海油由2008年的第409位升至第318位。在2009年11月公布的美
国《石油情报周刊》世界50大石油公司最新排名中,我国三大石油公司榜上有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分
列第5、第25和第48位。
                      展望2010
    1.世界石油需求将恢复正增长  年均油价将升至75~85美元/桶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暖,预计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转为正增长,增量在100万桶/日左右,达到8600万
桶/日,比2009年增长1.1%。由于2010年以巴西、中亚为主的非欧佩克石油供应量可望增加,而欧佩克可能会
维持或适当提高现有产量水平,因此全球石油供需将较为宽松,供会略大于求,全球石油库存水平和欧佩克原油
剩余产能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
  美元币值的波动和投机资金炒作将对2010年国际油价的波动带来较大的影响。而对经济复苏和通胀的预期
等将成为投机资金炒高油价的主要题材。从2010年世界经济的走势、石油供需基本面和其他非基本面的分析看,
预计2010年国际油价运行区间大致在65~100美元/桶,均价估计在75~85美元/桶,下半年国际油价总体将高
于上半年。
  2.国内石油需求继续回暖  原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2010年国内石油需求增速将明显提高。预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将达4.27
亿t,增速在5%左右,明显高于2009年。预计2010年全国原油产量略高于2009年,将在1.93亿t左右,低于
需求的增长,因此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将增至2.1亿t以上,对外依存度将较2009年有一定的提高。
  由于2010年国内汽车市场将继续产销两旺,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600万辆,因此汽油需求量将继续较快
增长,预计全年汽油表观消费量将达7200多万t,同比增长7.5%左右。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继续企稳向好,
柴油需求将于2009年的疲软转为旺盛,预计全年柴油表观消费量将达1.5亿t,同比增长7.7%左右,消费柴汽
比同比有小幅上升。
  3.全球炼油能力继续增长  新兴经济体领先
  2010年世界炼油能力在前几年建设“惯性”的作用下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油品需求
将回暖,全球炼厂原油加工量将缓慢回升,发达国家原油加工量增速将大大落后于新兴经济体国家。亚太、中东
等地区炼厂建设项目将继续推进并陆续投产。由此全球能力过剩、开工率较低的状况难以根本改变。预计,2010
年全球主要地区炼油毛利仍将较低,但中间馏分油尤其柴油的生产利润将会逐步回升。
  2010年将是中国炼油产能继续较快增长的一年,预计全年将新增炼油能力3100多万t/a,总产能将首次突
破5亿t/a大关,达到5.1亿t/a左右。由于国内经济好转,2010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将增至约4亿t,同比增长
5%以上。同时,自2010年初起我国车用汽柴油质量将全面升级,全部实施相当于欧III的国III质量标准,部
分产品要达到欧IV标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国内石油石化公司将在2010年进一
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节能减排增效,进一步推进炼化一体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2010年也将是我国乙烯工业继续加快发展之年,按目前项目计划进度计算,全年将新增产能250多万
t/a,乙烯总产能将首次突破1500万t/a大关。这将进一步带动乙烯下游衍生物和三大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降
低进口依存度。
  4.国内天然气将供需两旺  天然气价格改革将推出
  随着国内天然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我国天然气产量将继续增长,2010年产量可望达到1000亿m3左右。同
时天然气进口也将增加,其中管输天然气进口量约为60亿m3,LNG进口接卸量将超600万t。全年国内天然气需
求量将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大关。同时,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也将在年内推出。国内天然气产业将进一步健康发
展,资源将进一步开拓,天然气利用也将向高效、合理、多元化方向发展。
  总体来看,2010年将是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克服金融危机困难,继续发展、变革、调整之年,也将是我国石油
石化工业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迎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由大走强继续发展的一年!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