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禁用波澜再起 双酚A走向何方
2010年12期 发行日期:2010-03-30
作者:周宇艳 吴晓红 马明
禁用波澜再起  双酚A走向何方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  周宇艳  吴晓红  马明
    双酚A(英文名Biphenol A,简称BPA)从19世纪50年代以来就广泛用于商业用途,在日常用品中应用十
分普遍,主要用于包括婴儿奶瓶和水瓶在内的各类可重复使用的硬塑料容器,几乎所有食品和饮料罐的内壁表层
均使用到含有双酚A的环氧树脂。对于双酚A是否危害健康的争论在业界由来已久,最近随着北美地区限制双酚
A法规的纷纷出台,双酚A的使用再次引起了广泛争议。2009年6月17日通过的《2009年美国食品安全加强法
案》中要求对含有双酚A的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材质的食品和饮料容器进行风险评估,这一事件再次在全球
范围内掀起了双酚A毒性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热潮。
  一、各国限制双酚A的法规及提案
  有研究表明,双酚A在体内可能会发挥类似雌激素的物质,扰乱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此前动物实验也曾发现,
双酚A可能与乳腺、前列腺以及生殖系统疾病有关,还可能诱发某些癌症。耶鲁大学医学院近期研究了以猴子为
对象的实验发现,双酚A与猴子大脑功能失常和情绪紊乱有关。双酚A对环境可能的暴露途径主要有3种:①作
为阻燃剂四溴双酚A降解生成双酚A进入土壤环境;②用作聚氯乙烯稳定剂的双酚A将缓慢从聚氯乙烯中析出;
③用于热敏纸的双酚A将随着热敏纸的循环使用而进入环境。双酚A对人体健康的暴露途径主要为,含双酚A的
食品接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通过加热使用时,其中残留的双酚A可能析出到盛装的食物中。
  基于上述可能存在的危害及暴露途径,全球很多国家纷纷出台限制双酚A使用的法令。
  挪威
  挪威RoHS指令最早将双酚A纳入受限物  质,该指令原定于2008年1月1日生效,后因许多议题尚未达成
共识而可能延期至2010年后半年实施,其对消费品中禁止使用的10种物质中就包括双酚A。
  加拿大
  2008年10月18日,加拿大宣布双酚A为有毒化学物质,并禁止在婴儿奶瓶的制作过程中使用双酚A,由此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双酚A列为有毒化学物质的国家。
  美国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法规(FDA 21CFR 177.1580 Polycarbonate Resins)接受双酚A 作为食品接触
材料的原料使用。2009年6月通过的《美国食品安全加强法案》规定,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应在2009年12
月31日之前告知美国国会,现有的科学数据能否确定,含有双酚A的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树脂材质的食品和饮
料容器,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目前法规所规定的使用条件下,是否确定不会对婴儿、儿童、孕妇
和成人产生危害。如果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无法做出食品和饮料容器中的双酚A对人体无害的结论,美国卫生
及公共服务部应告知美国国会,计划采取哪些措施来管理食品添加剂以保护公众健康。
  日本
  日本食品卫生法(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Notice No.370, December 28, 1959)中规定:食品
包装中双酚A、对叔丁基酚、苯酚的总溶出量应≤2.5?滋g/mL;食品包装中双酚A、对叔丁基酚、苯酚的总量应
≤500?滋g/g。
  欧盟
  欧盟在2002/72/EC指令(委员会关于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制品的指令)中规定双酚A特定迁移量(SML)
应≤0.6 mg/L。
  中国
  中国国家标准GB 13116-1994(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树脂卫生标准)、 GB 14942-1994(食品容器、
包装材料用聚碳酸酯成型品卫生标准)中规定游离酚溶出量不得超过10mg/L。在2008年修订更新的GB 9685-2008
标准(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规定,双酚A用于食品接触塑料、涂料、粘合剂时,其特
定迁移量应≤0.6mg/L。
  二、各国对双酚A进行持续风险评估
  自2003年起,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开始关注双酚A,并纷纷对这一化学物质进行风险评估。
  欧盟
  2003年就根据EEC793/93指令对双酚A做出风险评估,评估结论为缺乏双酚A对鱼及水生生物毒性影响的进
一步数据。2007年,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再次公布对双酚A的风险评估结果,此次评估主要针对双酚A对生
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暂定的NOAEL 5mg/kg体重/日是合适的,并正式确定每日可耐受
摄入量(TDI)为0.01mg/kg体重/日(此摄入量对于婴儿和儿童都是安全的)。2008年7月23日,欧盟食品安全
局AFC小组继2007年之后发布对双酚 A的进一步风险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人类可能从一些食品容器材料如婴
儿奶瓶或罐头中接触到双酚A,双酚A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于啮齿类动物,能被迅速代谢并清除掉,胎儿与
新生儿体内双酚A剂量在1mg/kg 体重/日 以下时也能被迅速代谢并清除掉。2010年2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定于
2010年4月初举行会议,召集各成员国的专家来共同商讨现阶段关于双酚A的科学工作进展。
  美国
  FDA早在20世纪60年代接受双酚A 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原料使用。2008年8月,FDA发布草案声称双酚A
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仍然安全。2008年10月,FDA的某个科学委员会质疑其是否充分考虑到了有关双酚A的最新
科学数据。2010年1月,FDA发布了双酚A的临时更新,决定采取多项合理措施,减少人体于食物供应中接触双
酚A的机会,直至现正进行的多项双酚A安全性深入研究完成为止。FDA将采取的措施包括:①支持业界停止生
产供应美国市场的含双酚A婴儿奶瓶及幼儿喂食杯;②促进开发另一种可取代双酚A制造幼儿食品罐内衬的材料;
③支持取代或降低其他幼儿食品罐内衬的双酚A含量。
  日本
  国家高级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学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于2006年3月对双酚A进行了风险评估,认为其对人
体健康和环境是无害的。在这项评估中,研究中心对人体进行了暴露评估实验,并对大量的暴露评估数据进行了
分析。评估结论为“当前的BPA暴露量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大的影响”。日本厚生劳动省2008年7月8日召开食品
安全委员会会议,虽然会议讨论结果还无法断定“双酚A”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何种影响,但还是呼吁民众:尽量
不要使用含双酚A的塑料奶瓶喂婴幼儿,孕妇也尽量少吃罐头食品。
    法国
  法国食品安全局(AFSSA)2010年2月份宣布,将与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及国际卫生机构合作继续对BPA
进行评估研究,还将采取一系列行动对双酚A进行研究,包括:在法国搜集母乳、婴儿配方奶粉以及婴儿体内双
酚A含量的相关数据,调查增塑剂、非食品接触材料如家中灰尘、水及与含聚碳酸酯物体的双酚A暴露源;加快
研发检测人体内低剂量双酚A潜在毒性的方法和潜在的替代物质;警告消费者在使用含PC的婴儿奶瓶或容器盛
装液体食物时采取简易的防范措施等。
    5WHO/FAO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加拿大卫生部正在召集全球的专家于2010年10月份在加拿
大召开国际会议,共同讨论近来一直引起激烈争论的双酚A暴露所带来的健康风险问题。
  目前,虽然尚未得出双酚A影响环境及人体健康的评估结论,但各国对双酚A的风险评估还在继续,现有风
险评估数据也将成为各国政府出台双酚A法规限量的依据。
     三、市场回应“双酚A”事件
    全球所关注的双酚A对人体健康可能存在危害的问题,对双酚A相关产品生产商及销售商也产生较大的影
响。部分生产商已开始行动,开发另一种可取代双酚A制造幼儿食品罐内衬的材料,而另一类生产无双酚A塑料
产品的公司则销量大涨。
  加拿大最大的运动产品零售商Forzani Group从其500多个商店撤下了所有含有双酚A的水瓶;沃尔玛超市
等其他一些主要零售商,以及一些婴儿用品商店正逐步淘汰含双酚A的产品。Bornfree公司主席维格多说:“大
型零售商正在远离双酚A产品,这将会迫使厂商改变策略,制造不含双酚A的产品。”该公司的非双酚A产品销
售量已出现大幅度的增长。
  然而业界也指出,虽然大型化工公司和食物包装商已着手研究其他替代产品,不过完全禁止使用双酚A是不
理智,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替代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一方面双酚A的替代品并不能够完全
取代双酚A的功能,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这些替代品被视为是较安全的选择,但日后是否也会对健康构成威胁还言
之过早。
  四、正视国外技术壁垒 加快研发替代产品
  目前我国共有双酚A生产企业5家,产能48.6万t/a, 其中上海拜耳(21万t/a)、广东惠州忠信(2.5万t/a)
和蓝星无锡树脂厂(4.1 万t/a)、中石化三井化学(12万t/a)、南通星辰(9万t/a)。2010年中国聚碳酸酯原
料双酚A行业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技术不断提升。国内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在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上
不断提升。但是来自国际金融危机、外部政策环境恶化、产业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下游需求萎缩等众多不利因素
使得聚碳酸酯原料双酚A行业在2010年的市场状况及价格走势备受关注。
  尽管各国家和地区对消费品中双酚A的安全监管和限制指标不尽相同,但勿庸置疑的是国际上禁用双酚A的
范围正在逐步扩大,近年来我国在双酚A限制法规标准方面也正在做出一些调整和修订,逐步与国际相关法规接
轨,但仍不全面,因此建议企业不断关注相关领域出口国的法规最新更新和进展,关注各方法规的调整变化,及
时跟踪、高度重视,从而及早做好应对工作,防止措手不及。此外,国内企业正视国外技术壁垒,正确判断市场
需求,根据形势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或加大研发力度,尽快开发更加安全可靠、对环境友好的替代产品,从技术
和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促进产业的转型。

链接:双酚A大事记
  ● 2005年5月,美国FDA新闻官报称少量的双酚A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对塑料容器进行持续加热之后,
确实发现双酚A泄漏的现象,但如果按照产品使用说明,双酚A就不会分离出;在储存食品的罐头中也发现极微
量的双酚A泄漏现象,但影响罐头食品的程度极其微小。
  ● 2006年2月,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BfR)称在家庭一般使用情况下没有检出双酚A,聚碳酸酯奶瓶并不会
对人体产生危害,不会禁止使用聚碳酸酯奶瓶。
  ● 2006年5月,美国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双酚A导致了小鼠的出生缺陷,怀疑它对人体也具有同样
的不良后果,美国专家呼吁停止生产含双酚A的塑料。
  ● 2007年1月29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公布食品接触包装中双酚A评估报告。报告主要针对双酚A
对生殖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指出对于食品中发现低剂量双酚A,消费者也可放心使用。
  ● 2007年2月27日,美国网站报道,加利福尼亚环境组织发现在当地销售的5种婴儿用塑料奶瓶中检测到
双酚A。
  ● 2008年4月18日,加拿大卫生部和环境部联合对外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含有双酚A成分的聚碳酸酯塑
料婴儿奶瓶。
  ● 2008年6月6日,FDA首席科学家要求科学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对双酚A的研究进行评议。
  ● 2008年7月23日,欧盟食品安全局AFC小组继2006年之后发布对双酚 A的进一步风险评估报告。欧盟
食品安全局将继续有关双酚A的科学研究及跟踪其对人类健康影响。
  ● 2009年11月3日,美国非盈利组织——消费者协会(CU)公布罐头食品含双酚A情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
示,食用双酚A含量较高的罐头食品可能导致摄入的双酚A超过安全值,对健康造成危害。同时,该消费者协会
也承认,此次调查范围有限,只涉及小部分食品,不能作为普遍性的结论。
  ● 2010年3月,德国官方风险监督机构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双酚A及其影响
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聚碳酸酯材料生产的奶瓶喂养婴儿并不存在健康风险。
  另据最新消息,近日威斯康星州成为美国继明尼苏达和康涅狄格后第三个禁止在婴儿瓶及水杯中使用双酚A
的州。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