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巴西 多元化发展我国石油工业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抗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其面积、人口、经济实力均居南美乃至整个拉丁美洲首位。巴西的石油工业与经
济发展经历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曲折起伏的道路,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给我国不少借鉴和启示。
一、向深海开拓的巴西石油工业
1. 向深海开拓使油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巴西石油工业起步于陆上,勘探、开发规模均较低,油气储产量长期在低位徘徊。在上世纪80年代初勘探
重点向浅海转移,油气储产量开始攀升(见图1)。至上世纪末,巴西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里约热内卢东北的坎波
斯(Campos)盆地的浅海(<500m)和深海(500~1500m)盐上领域。在该盆地发现的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10亿桶) 有
马利姆(Marlim、27亿桶)、龙卡道尔(Roncador、23亿桶)、马利姆南(Marlim Sul、12亿桶),其油质普遍偏重。
进入本世纪,勘探向其南邻、位于里约热内卢南西海上的桑托斯(Santos)盆地延伸并以超深海(>1500m)、盐下领
域为主。与之相应的是勘探投入的持续增大,2007年深水投资达25.89亿美元,为2002年的1.7倍,占同年世
界深水投资的20.7%。
椐IHS(2009)的数据,2000~2008年巴西海上大于10亿桶油气当量的重大发现有8个,其中6个位于超深海
区(见表1)。在世界油气勘探新进展中巴西的发现居重要地位,在列入2008年世界10大油气发现中5个属于巴
西。2009年,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宣布,随工作的深入到2013年其探明可采石油储量可达300亿~350
亿桶(40.9~47.7亿t)。这些令人羡慕的大发现使巴西获得了“深海鲸群”的美誉。油气田相距不远且油质多偏
轻,多为油、气、凝析油共生, 为其降低经济边际值而大规模开发创造了较好的条件。2007年投资9亿美元的
P-54平台投入开发,可年产油900万t、处理并压缩天然气22亿m3。2009年图皮油田盐下油藏也开始试生产。
深水油田的初步开发使巴西2008、2009年石油产量年增率达到3.8%、7.4%。2009年石油产量跃居南美第2位、
世界第13位,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列世界15位。由于海上油气的较大发展,2007年以来,巴西已由上世纪
70年代初石油高度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达90%左右)转变为 (净)出口囯,主要出口对象为美国和中国。
在新油、气田发现并陆续开发的基础上,本世纪巴西天然气产量也快速上升并为降低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
的比例、促进石油由进口转变为出口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天然气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需从邻国进口以满足东南
沿海经济发达区的需求。以1000m3气折1t油当量框算2002和2008年的气、油产量比依次为0.11和0.14。天
然气上、中、下游的基础建设滞后是影响产量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发展,巴西于2006年制定了新的天
然气计划,使2008年产量跃增至128亿m3。尽管2009年中期3个气田(Linhares、Camarupim以及Cangoa)投产,
但受金融危机导致的用户需求萎缩和中下游建设滞后的影响,一些油、气井被迫放空燃烧或减产,2009年天然气
产量反而下降19.3%、仅为100.8亿m3。
表1 2000~2008年巴西海上重大油气发现 m
储层 石油储量/ 天然气储量/ 量和*/
油 田 水深 顶深 油藏类型 发现日期 100万t 10亿m3 100万t
I-EN-004A-RTS 700~800 5029 气-油 2005.11 8.59 33.96 42.55
瓜拉(Guara) 2000~2500 5000 油-气 2008.08 136.42 14.15 150.57
塔木包(Tambau) 1800~2200 4298 气 2005.10 0 48.68 48.68
朱巴特(Jubarte) 1200~1600 4199 油-气 2001.01 136.42 23.35 159.77
米科西尔豪(Mexilhao) 500~600 4792 气-凝析油 2001.03 0 137.54 137.54
亚拉(Iara) 2200~2500 5563 油-气 2008.09 409.28 84.90 494.18
图皮(Tupi) 2000~3000 4877 油-气 2006.10 753.75 169.80 923.55
木星(Jupiter) 2500~3500 5105 气-凝析油-油 2008.01 136.42 452.80 589.22
合 计 1580.88 965.18 2546.06
*当量和计算以1000m3为1t油当量进行计算
2. 规模油气资源亟待开发
目前巴西Campos和Santos两大盆地的11个重大新发现累计探明加预测储量已达24.27亿t,且几乎全部未
被开发。这一数值远大于BP世界能源统计的2008年巴西的(剩余可采)储量(17亿t)。巴西东海岸外已知有油气
储存的盐下层面积超过11万km2,目前招标进行了初步勘探的面积仅占38%。全面开发这些油田将带来产量更
快的跃升。按Petrobras公司2009年初披露的计划,仅开发23个盐下油气田就可使其新增产量由2015年的58.2
万桶/d(2910万t/a)扩大到2020年的182万桶/d(9100万t/a),天然气产量从180亿m3/a增加到2020年的约
290亿m3/a。考虑到全国其他油田的生产,到2020年巴西石油产量将有可能比2008年翻一番。
此外,巴西还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为减轻石油进口的压力,巴西长期重视其油页岩的开发并形成自己
的特色。2008年页岩油产量为18万t,居世界第3位。巴西南部陆上的巴拉那(Parana)盆地是南美洲面积最大
的含油气盆地,其东南缘有绵延数百千米的沥青砂岩带,勘探开发程度甚低、潜力巨大。
3. 注重发展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
一直以来,巴西都比较重视石油炼厂的建设。为了适应进口原油的特点其炼制重油等劣质原油的能力也较强。
2008年,巴西原油加工能力约为9541万t/a,占南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8.9%,其中深加工(催化裂化和催化重整)
占25.6%。
巴西自2002年卢拉执政以来,把发展石油工业下游看成均衡发展经济、提高产值、保障就业的重要举措,
避免了巴西在成为重要石油输出国后,走过份依赖出口原料畸形发展的老路。目前,巴西已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乙
烯生产和消费国。巴西化学公司(Braskem) 在2010年初不仅完成了国内的强强联合,而且接管了美国太阳石油
公司(Sunoco)的聚丙烯业务,使之在此业务上居世界第三并成为全球第八的石化企业。
在国内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迅速的基础上,巴西石油公司充分利用其深海石油的技术优势,不失时机的向国外
开拓,特别向包括墨西哥湾、黑海在内的各大洲海域发展。
二、能源发展的多元化道路
1. 生物质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
乙醇汽油 巴西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热带国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利用蔗糖工业的优势研发乙
醇代油。1931年巴西就规定乙醇作为进口汽油的添加剂;1975年实施的“国家乙醇计划”推进了其生产-应用的
一体化发展以及乙醇燃料汽车的研发;1989年以后,巴西政府将乙醇生产和贸易的决策权向私有部门转移;1993
年政府规定作为燃料的汽油必须添加无水乙醇,其份额由2%逐步上升为4%~5%;目前更是规定超过1500人的
城镇加油站必须安装乙醇加油泵,供应的汽油中须含乙醇20%~25%。巴西倡导使用“灵活燃料”汽车,2007年
以来销售的新车90%以上为此类型。 除了部分完全使用乙醇的汽车外,混合燃料中乙醇已可达50%。从全国看,
巴西生物乙醇已成功地替代了26%的汽油消费,除自用外还规模出口,目前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乙醇生产和出
口囯。到2012年,巴西乙醇产量将达360亿L,其中100亿L用于出口。此外,巴西还强调利用本国丰富资源走
非粮路线。
生物柴油 巴西的生物柴油发展也很迅速,2008年以102万t的产量居世界第4位,除自用外还可大量出口。
2003年巴西提出了“国家生产和使用生物柴油计划”;2005年颁发了允许使用生物柴油的法令,相关法律也为其
发展提供了保障和税收减免;2008年规定柴油中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而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5%。
巴西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为大豆,目前正因地制宜地向棕榈(据测算其效率比大豆高10倍)、向日葵等多种油料
作物发展。
巴西在生物质能的规模利用上已居于世界前列。除在国内建设大批新厂外,还将生物燃料的生产推向了国外。
巴西已与美国合作开展多个生物乙醇项目;巴西石油公司拟在2009~2013年投入33.3亿美元用于生物燃料:其
中19.2亿美元用于乙醇、4.8亿美元用于生物柴油、4亿美元用于专用管道、5.3亿美元用于科研。巨大的科研
投入将为生物燃料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 注重水电和核电的发展
2008年巴西一次能源消费中水电和核电的比例之和达37.4%,而全球这一比例仅为5.5%。巴西水力资源十
分丰富,依托亚马逊河丰富的水量和相当大的落差,使水电成为巴西电力的主体,约占全部发电量的90%。
巴西铀资源也十分丰富,仅对国土面积30%进行铀矿勘探已获30.9万t储量,居世界第5位。但过去要耗
巨资把铀矿出口到国外加工成浓缩铀,再运回国内使用,这导致核电站发展较慢。2006年5月巴西建成自己的铀
浓缩中心,并相继建成安格拉1号、2号和3号核电站。为弥补电力不足,巴西拟充分发挥核资源优势,还将计
划建设8个新核电站。
三、巴西石油工业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1. 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石油不能自给而需花费大量外汇进口曾是制约巴西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基础薄弱的巴西不可能像多数
发达国家一样靠“市场力量战略”和大量战略储备来保障石油安全,而是发挥本国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
同时大力发展水电、核电(这需要进行投资巨大的基础建设)。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减少了石油的消费和进口,而
且使巴西在这一领域奠定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在低碳经济行将到来时已抢占了科技制高点。即使在石油自给有余
时,替代品使用也大大降低了其消费量以保障大量出口,并以所得的外汇促进经济更均衡的发展。在石油勘探开
发上注意到海陆并举,以海为主;油气并举,注意弥补天然气基础设施不足的缺陷;以常规石油为主,也充分利
用油页岩。
这种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值得我国借鉴。这不仅应体现在全国战略上,更应贯彻在各地区、各经济
区的发展上。我国各地区在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强烈不均衡性要求其能源构成上必然各有相当大的差别,因地
制宜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是决定其特色的出发点。在多元发展中还应重视国内外并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
石油工业上、下游也应加快在国外的开拓和布局。
2. 实施促进发展的政策法规
巴西大力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离不开政策的保障。在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应用中,首先有法规肯定其使用
的合法性,继而随其产量的增长以法规保障其最低掺入量以及“灵活燃料”汽车的生产和使用。没有这些政府的
措施,生物质燃烧难以克服困难得到切实的推广。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在石油非国有化上的特殊政策。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起伏和动荡,巴西于上世纪末实
施的石油体制改革奠定了两条基本格局:一是坚持石油资源的国家所有,国有的石油、石化公司在相当大程度上
控制了全局或在合资项目中控股,但必须政企分开,公司作为市场上的一员独立经营参与公平竞争;二是向民营
资本和外资全面开放,大量吸引资本投入和先进技术引入。显然,这是巴西在本世纪海上石油得以大发展的重要
前提和动力。而2002年卢拉执政以后,巴西政府对盐下深海-超深海石油开采实施了新政策:(1)成立一家新的
公共公司(Petrobras)代表政府权益并实施管理;(2)政府对72%的盐下石油区块或项目实施公开招标,外国公司
与Petrobras都可平等参加招标,中标的将是向政府上交“利润油”最高者,以前合同中涉及到28%的盐下区块
仍维持原合同;(3)中标的所有公司将采用产量分成合同获利;(4) Petrobras有权对每个项目参股30%。综合
看来,这种政策既保证并扩大了囯家对资源的权益又能吸引外国公司的参与。对照在“新国有化”中其他国家的
类似条款有两点值得强调:(1)外国公司可以按产量分成获得分额油,而在现今许多新合同中则废除了产量分成,
全部石油归资源国控制;(2)资源国并没要求绝对控股,30%的参股比例并不高。这一相对宽松的政策可以吸引
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跨国石油公司(IOC)和国家石油公司(NOC)的投入,而这对高投资、高科技、高风险的海上石
油业发展是必需的。
3. 积极进入世界海洋石油领域
巴西依托海上、特别是深海-超深海石油的快速发展由消费国转变成重要出口国,这一现象反映了近年以及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世界油气的勘探方向和热点。而目前正是海上作业设备不足制约着海上油气的发展。对我国
来说改变海上油气滞后于世界水平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首先,我国的石油公司已初步形成可以在海上进行勘探开
发施工的技术力量,更重要的是依托我国强大的造船工业和包括石油设备在内的制造业,我国已经可以制造关键
性的多种海洋作业船,完善其配套也将不是难事。政府应加强规划和协作,使我国的海上石油开采登上这一领域
的制高点,这也可以作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切入点之一。国内公司可以用自已的设备在南海(首先
是其北部)深海-超深海域进行勘探开发作业,也可进入世界其他海域。显然,这个过程中联合其他有实力的公司
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而其中与Petrobras合作更是首要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