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工业气体行业 “十二五”漫谈
2011年31期 发行日期:2011-08-09
作者:孙国民
工业气体行业 “十二五”漫谈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孙国民
  21世纪初期,我国工业气体工业产值曾以高达65%的增速发展(全球年均增长12%),即便在金融危机下也毫
不逊色,预计今后5年也将以10%以上的增速发展。据有关机构估计,中国工业气体市场产值将从2010年的600
亿元人民币,增至2016年度1000亿元人民币。“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又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1. 继续推行工业气体行业发展战略
   “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液体化、管网化、综合化、国际化”(“七化”)的发展战略是工业气体行业发
展的正确指南。从“七五”至“十一五”以来20多年工业气体行业的发展说明了这一战略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20多年来,工业气体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液体化水平的极大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不够,还要研究发展的战术。我们要学习跨国气体公司的做法,抢占优质市场,积极
为煤化工、石化、化工、冶金等大型企业配套(即这些企业的气体外包),背靠大树好乘凉,借以迅速提升自身
的企业规模和多种气体供给能力,并以此为基地,构建周边供气管网,发展方圆300~500km的液态、瓶装气体
“根据地”,形成一体化的工业气体供应中心。有条件的大型气体企业,要争取多建“基地”和“根据地”,建立
全国星火燎原的气体企业集团。
  2. 建立行业准入门槛
  由于工业气体可以用较少的投资建厂建站,而且一般的工业气体技术含量不高,政府对工业气体的投资又没
有限制(当然危化品安全经营许可证、气瓶充装许可证还是要办的),所以造成了气体行业散、小、乱现象严重。
行业的无序竞争,安全投入不足,给持续发展造成了障碍。要想彻底改变工业气体行业的落后局面,必须建立行
业的准入门槛,使工业气体行业由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转入高水平发展阶段。这需要行业协会主动向行
业主管部门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批准。
  3. 做大做强是国内工业气体企业的必由之路
  要想尽快将国内工业气体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国有民营合资、中方控股的中外合资、在大陆境内的另类
外资如盈德、中气投等类型企业)做大做强,能与跨国气体公司展开竞争,并逐步与他们平起平坐,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现在自身拥有大量气体资源的钢铁、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并使其
深刻认识到工业气体业务完全可以成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鼓励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将现有气体资源
整合为独立的气体公司,在保证为本企业(集团)主业供气的前提下,解除“紧箍咒”,放权扩权,让整合后独
立的专业气体公司去闯市场,去发展,这是大有前途的。看看六大跨国气体公司的业绩,就可以预见完全独立后
的气体公司,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创造出与主业并驾齐驱的骄人成绩。宝钢集团对气体产业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
武钢集团也有所认识,其它钢铁公司也应该有所重视。第二,支持组建2~3个销售收入在50亿~300亿元的大
型气体“航母”,形成中国本土气体行业的龙头老大。如宝钢金属、盈德、武钢氧气等企业。第三,打造一批销
售收入10亿~30亿元的本土民营气体企业和其他所有制成分的气体“联合舰队”,如重庆朝阳、济南鲍德、南京
特气、广东华特、成都侨源、福州久策、浙江海天、山东龙口、湖北兰天、中气投等企业。第四,支持气体设备
制造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大战略性进入气体产业的决心和速度,创出几个工业气体销售收入在30亿元左右甚至
更高的工业气体设备制造企业,形成工业气体行业的又一支新生力量,如杭氧、川空、瑞气、陕鼓等企业。第五,
对中小气体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中小气体企业应认识到自己是弱势群体和在大企业夹缝中生存的艰难性,如果长
期“长不大”,受“排挤”和“压迫”甚至“出局”是不可避免的,那就应该联合重组,让自己慢慢长大或者打
造成极具特色的中小气体企业。
  4. 急起直追,发展电子气、特气,在高附加值气体上分一杯羹
  近年来,我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CD、LED、光伏发电、光纤、太阳能电池等产业迅速发展,对电子气体、
特种气体(特气)、高纯气体的需求量大增,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现在高附加值的电子气、特气主要依赖进口
或跨国气体公司在国内设厂分装、生产,市场主体由几个跨国气体公司垄断。纵观国内电子气、特气的生产,多
数由中小公司承担,他们在资金、科研、技术(深度提纯、痕量杂质分析、气瓶内表面及内部处理、有毒尾气的
解毒处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必须抓紧解决。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生产出了高纯
氨、高纯氯化氢;自主研发或以引进分装的方式生产出三氟化氮、四氟化碳、六氟化硫、硅烷、磷烷以及标准气、
激光气、消毒气、环保检测气、电光源气等电子气、特气;特气用的Y瓶和初步的气瓶内壁处理技术也已开发成
功。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为此,建议:第一,特气行业的民企和重点气瓶制造企业联合大学、研究院所,成立一个全国电子气体、特
气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共促发展;第二,国内大型气体公司综合化发展,加大电子气体、特气
的研究和生产投入,全面提升竞争能力。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里也提出了发展特气的要求。
  5. 制造特大型空分设备,满足新型煤化工等行业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新型煤化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将
大发展。据估计,我国2015年规划的煤化工所需空分设备制氧能力为600万m3/h左右,约合60000m3/h空分设
备100套。5年之内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几大空分设备厂不搞特大型设备都不行了。“十二五”期间发展大型、特
大型空分设备是空分设备行业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中,列入了支持发展
特大型空分装置这项任务。
  大型、特大型空分装置要适应各方面的需要。正如马大方教授倡导的个性化空分:①流程个性化,要满足不
同用户个性化要求,和用户的工艺要求相结合,为用户确定最合适的空分流程;②安全个性化,不同行业、不同
用户、不同环境对空分装置的安全要求不同,要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长期连续运行、产品质量有保障、节能减
排的大型特大型空分装置;③纯度个性化;④压力个性化;⑤节能个性化;⑥其它几个方面个性化(气体产品品
种、驱动方式、变压吸附空分、液化设备、服务等)。空分设备制造企业“十二五”期间应加强用户调研,加大
创新力度,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个性化的大型、特大型空分装置,满足新型煤化工、IGCC、
熔融还原炼铁等新兴行业的需要。
  6. 二氧化碳是个永远做不完的产业
  2009年11月,我国对世界庄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
现承诺,提高能效、发展替代能源、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是三种最重要的减排手段。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中,
CO2捕集利用最具现实意义。根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CO2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敏的统计预测:2010年我国CO2
回收量约为750万t,按现有传统用途(食品、焊接等),已超过需求的30%。2011~2012年北京、辽宁、广东等
7个省预计增加产能145万t/a,而同期增加的传统用量大大低于此数。目前CO2市场已经出现低价恶性竞争的
局面,再加上部分地区CO2气井的开采,更是雪上加霜。长此下去,将严重挫伤CO2回收企业的积极性,对减排
极为不利。如何破解目前困局呢?笔者认为,①国家要制定严格禁止开采CO2气井的政策,尽快制止这一违反节
能减排政策的怪现象;②要大力推动CO2应用,出台鼓励CO2应用技术的开发政策,如CO2驱油、CO2驱煤层气、
生物养殖,以及合成大宗基础化学品、燃料和高分子材料等,只有开发出这些新技术,大量回收的CO2才能得以
转化利用,逐步走上CO2捕集利用与封存的良性发展之路;③CO2企业应多元化发展,在主产CO2的同时,寻找
其它相关产品,如天津联博化工公司在建成两套CO2生产线的基础上,开发了标准气、异丁烷的生产,从而巩固
了CO2生产的基础;④开发更加节能的CO2回收技术,努力降低成本;⑤CO2的生产要上规模,上水平,逐步实
现集约化;⑥引进成熟的CO2捕集利用技术,开展国内国际广泛的合作。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总量近300亿t,而CO2的利用量仅为1亿t,不到排
放总量的1%,所以说CO2是个永远做不完的产业,前途无量。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里五次提到了
CO2,可见其重要性。
  7.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是“十二五”大型特大型空分设备节能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将大批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NG)。中海油、中石油、
中石化在沿海已建设十几个年接收能力在300万~1000万t的接收站。大量LNG的进口,在带给我们清洁能源的
同时,也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冷能。LNG冷能借用到空分设备之中,可节电50%~60%。空分设备运行主要消耗的是
电能,电能占氧气生产成本的60%~70%。借用LNG冷能,气体的成本将大幅下降,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在福建莆田,中海油与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合资兴建了610t/d的液体空分装置,已经成功运行一年多
了。目前,中海油在宁波、珠海的LNG冷能空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也获通过。国内借用LNG冷能的空分设备应是
“十二五”的重要课题,正在积极开发之中,希望能够尽早面市。
  围绕LNG还可以开展LNG汽车、LNG船及LNG、LCNG加气站,以及废旧轮胎粉碎、金属冷轧、冷藏库等多项
开发。另外,煤层气的液化设备也是气体设备制造业的一个“潜力股”。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南中
也提出,鼓励LNG冷能的利用,特别是大型空分设备对LNG冷能的利用。
  8. 把握相关行业脉搏,把工业气体带入发展的“高速公路”
  工业气体及其设备的发展,与下游用气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关行业的大发展,带动了为其服务的工业气
体行业的大发展。从人们总结出的工业气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1.5倍左右这个规律即可说明
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把握相关行业的脉搏,不失时机地跟上去,才能使工业气体产业的发展驶入“高速
公路”。
  根据规划,2015年我国煤化工所需氧气达600万m3/h左右,约合60000m3/h等级空分装置100套;乙烯产
量将达到2500万t,需氧气90万m3/h,约合30000m3/h等级空分设备30套;再加上炼油、冶金、化肥、IGCC、
多晶硅、光伏、半导体、光纤等其他行业的需求,工业气体的市场潜力巨大。
      现阶段,煤化工、石化、冶金等大型企业,出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集中精力做好主业的考虑,
由原来自行上马空分设备,自供气体的做法,正在逐渐转变为气体外包,由社会化、专业化的气体公司供气的理
念(如包头神华、日照钢铁等企业)。这种理念符合又快又好的发展路线和大工业发展规律。“十二五”期间,这
么大的蛋糕摆在面前,国内气体界只有解放思想,大胆开拓思路,紧跟形势,打破常规,跨越式发展,超常规发
展,才能实现常人看来不可能的“蛇吞象”。
  9. 加强气体企业“软实力”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
  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人才、发展战略、产品品牌、技术创新、服务、社会责任、信誉、环保理念
等等,气体企业以往不太重视“软实力”,只重视“硬实力”。今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气体企业要逐步培育
建立适合气体行业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战略,注重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创建知名产品品牌,注重信誉,搞好服务,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整体解决方案,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建立起有影
响力的良好企业形象,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0. 工业气体的发展必然带动工业气体产业链的发展
  工业气体的发展首先带动的就是工业气体设备制造业,如空分设备、液化气体设备、变压吸附制气设备、制
氢设备、尾气回收利用设备、高纯和特种气体纯化设备等。工业气体的发展对工业气体设备提出了超大型化、多
流程、全提取的要求,也对节能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纯化技术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次,还将带动工业气体
包装、运输、存储设备制造业,如大小气瓶、特种气瓶、超高压气瓶、新材质气瓶、低温储罐、超大型低温储罐
(几万至十几万立方米)等。这些新的要求和新的需求,同时也是新的市场商机,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去面对。
  总之,“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持续攀升,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已经确定,新能源新技术的大力
发展将带动工业气体行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中国工业气体仍将是个蒸蒸日上的朝阳行业,它为国内气
体公司和跨国气体公司提供了同样的机遇。新的竞赛开始了,这场竞赛直接关系到国内气体企业的生存。一个真
正有抱负的企业家,绝不会只盯着眼前的得失,也不会甘于目前的现状,而是寻求超常发展机遇,寻求在历史发
展中做出贡献,我们相信工业气体行业的企业家和志士仁人一定有勇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