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剂——替谁背负了罪名?
□ 仲伟科
增塑剂的概况
在中国老百姓的认知里,塑化剂的“知名度”高于增塑剂,这还得“归功于”2011年5月“台湾塑化剂”事件。化工从业者都知道,台湾称之为塑化剂、日本和韩国称之为可塑剂的就是大陆的增塑剂。通俗地说,增塑剂就是专门用来赋予某种材料柔软弯曲性能的。目前,化学工业中应用的增塑剂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就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在大陆又可简称为二辛酯(DOP),就是它在台湾塑化剂事件中惹祸的。台湾昱伸公司在不正确的地方利用了DEHP的其他性能——在制造食品起云剂(乳化稳定剂)时偷工减料,用塑化剂取代成本贵5倍的棕榈油以图牟取暴利。与工业酒精勾兑、苏丹红、三聚氰胺事件类同,这是极其恶劣的制假行为、恶意滥用和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我国增塑剂年产能超过400万吨,占全球总产能的50%多,其中邻苯类增塑剂占到80%以上。增塑剂年消费量250万吨左右,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近30万吨。 邻苯增塑剂又以DEHP为主,约占90%,其次是二(异)丁酯D(I)BP。目前由于原料和技术的限制,国内还没有DINP生产装置。
增塑剂的三大应用领域是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和聚醋酸乙烯酯(PVA),PVC占80%以上。在PVC中,增塑剂仅用于软制品(如电线电缆、地板材料、壁纸等),而不用于建筑材料用的硬PVC。中国增塑剂终端消费结构大致为薄膜(35%)、塑料鞋(18%)、合成革(17.5%)、泡沫塑料(9%)、电线电缆(7.5%)等。
增塑剂“迁入”白酒
台湾塑化剂事件后,我国各方积极应对,一方面积极检查封堵各种涉及台湾产起云剂的产品;另一方面,也自查国内增塑剂是否存在不正确使用的情况。2011年6月13日卫生部紧急签发551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DEHP、DINP和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中国酒业协会也进行了大量调查,并于2011年6月得出结论,发现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最高2.32mg/kg,最低0.495mg/kg,平均0.537mg/kg,并通过调研认定白酒产品中的塑化剂属于特定迁移,主要源于塑料接酒桶、塑料输酒管等。2012年8月20日,酒业协会发文督促建议白酒生产企业禁止在白酒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并要求卫生部门进行白酒塑化剂残留量安全风险评估。
最近沸沸扬扬的白酒增塑剂事件,最先惹事的是DEHP的“兄弟”DBP。据最先报道酒鬼酒产品塑化剂超标的21世纪网消息,检测报告显示,酒鬼酒中DBP的含量为1.08㎎/㎏,超出国家标准0.78mg。随后,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11月21日报告显示,50度酒鬼酒样品中DBP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公众网络上马上给DBP贴上了这样的标签说明:“部分资料显示,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酒鬼酒自查原因,结论与中国酒业协会的调查几乎一样,酒中的塑化剂迁移自包装过程使用的塑料(胶管/瓶塞等)。相对来说,塑化剂在酒精(乙醇)中比在水中会更容易溶解。在这起事件中,白酒企业也算受害者。
随即媒体和民众的目光就转向了其他白酒企业,以及其他使用塑料包装的调味品、饮料等企业,一时间,民众谈塑化剂色变。规模经营的企业都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塑料包装管是否会迁移出增塑剂,那么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更无法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塑料制品会不会“跑”出塑化剂进入饮食链。是不是任何塑料包装、塑料玩具都会有增塑剂迁移?亟需政府、有公信力的专家来澄清。
增塑剂的标准与法令
增塑剂真的有这么大害处吗?是不是所有的增塑剂都要一棍子打死?正如前面所说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只是增塑剂中一个最大的分支,而目前欧洲通常把邻苯二甲酸酯分为高分子量(DINP、DIDP)和低分子量(DEHP、DBP、BBP)。之所以分为两组,是因为欧盟经过多年的研究证明高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可以安全使用,均已进行了REACH登记,并且不要求任何健康和环境影响分类,也不是三致物质。数据显示,目前,高分子量邻苯二甲酸酯占欧洲生产的邻苯二甲酸酯总产量的80%以上。
而低分子量一组则被标为1B类生殖毒性试剂,意思是只要不大剂量地暴露在增塑剂中,人身健康是不会被损害的。最近的研究表明公众接触DEHP应该不会有问题。在欧盟,DEHP由于其无法替代的性能,仍被豁免可以用于生产医疗器械。而且研究结果表明,即使PVC制品破碎成小颗粒了,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也紧紧结合在PVC结构内,不是那么容易“跑”出来的。进入环境中的极少量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也很容易被降解。
日本2009年就有标准禁止含DEHP、DBP的PVC合成树脂用于玩具,禁止含DINP、DIDP或DNOP的PVC用于与嘴接触的玩具、安抚奶嘴等,而在食品包装方面对邻苯增塑剂目前没有特别要求。美国禁止玩具和儿童护理产品中含邻苯增塑剂的量超过0.1%。其他国家也对邻苯类增塑剂有这样那样的限制,针对玩具和儿童用品的比较严厉。中国的法令和标准主要参考美国,与欧盟略有不同。例如551号文件不仅要求控制DBP和DOP,也要求控制DINP。
对于增塑剂的使用,中国的法令和标准与国外差异不大,也算比较全面。问题主要在于企业是否遵守法令、贯彻标准,政府是否按法令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监督,这恰恰是我国公众担忧的地方。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某些生产企业铤而走险,乱用、滥用增塑剂。目前,很多恶意使用化学品的事件往往经媒体披露,政府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事后灭火却不能防患于未然。众多的前车之鉴表明:我国政府监督仍亟待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观亦需提高。
同时,公众对于增塑剂的安全性不够了解也是一个因素。大多数化学品都有毒,但事实是只要你不接触到、不用错、不吃进肚就没危险。目前公众恐惧的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食用了增塑剂。在中国,并非化学品被妖魔化,而是化学品的恶意使用被老百姓认为如同妖魔一般无孔不入。因此,卫生、质监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需要发挥实实在在的监督作用,为公众的健康把好关。制品企业应真实地告诉用户所售材料的成分及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增塑剂无罪,增塑剂生产者无罪,应该惩罚的是那些不正确使用增塑剂、恶意隐瞒和恶意滥用增塑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