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化学工业启示录
□ 胡 琴
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并成为五大建设主题,而且在整个报告中被列为第八部分单独进行阐述,这在过去的报告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细节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两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凸显出政府对这两部分的重视。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更强大动力,也将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用绿色的行业形象扮靓美丽中国。
化学工业的“生态”之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绊脚石。2012年12月31日,位于山西长治潞城市境内的潞安天脊煤化工厂发生苯胺泄漏入河,导致河北和河南境内的大面积水源受到污染。苯胺作为一种重要的胺类化学品物质,主要用于制造染料、药物、树脂等,对人体有毒。此次事件是新年伊始又一次严重的环境污染典型事例,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与生态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而生产“生态产品”便是“生态文明”在石化产业中的落脚点。
作为工业文明中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力军,化学工业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化肥、农药的使用使人们免除饥饿的困扰;合成纤维材料让人们衣着华丽;营养保健品为人们延年益寿;精细化学品让生活更加舒适便捷……但是化学品的滥用却使得环境代价惨烈,化学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时至今日,化学物质每年都以几千种的速度递增,而且已经有超过10万种的化学物质进入了人类环境,给自然生态系统增加了新的负载。新时代的化学工业,如何才能转换为“生态文明”的助推器?
“责任关怀”理念先行
“责任关怀(Responsible Care)”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一种行业自律行动,是石油和化工企业关爱员工、关爱社会、树立自身形象的发展理念。该理念由加拿大化学品制造商协会(CCPA)于1985年首次提出,国际化工协会联合会(ICCA)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于1994年左右传入亚洲。责任关怀包含六个基本范畴,分别是职业健康与安全、工艺安全、物流安全、社区意识和紧急响应、产品监管以及污染防治。迄今为止责任关怀已经覆盖了50多个国家,及全球80%以上的化工产品。在“责任关怀”理念的倡议下,全球化学工业已经承诺要在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不断努力,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大型跨国化工企业都已经把实践“责任关怀”作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积极在全球树立新形象,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与公众交流,推动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2006年2月5日,在阿联酋迪拜召开的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上,《责任关怀全球宪章》得以通过并发布。此宪章由ICCA拟定,有9项核心要素,其中全球责任关怀的核心原则是要素的第一条,内容涵盖了国家与国际层面上有关责任关怀发展的诸多原则。其中的一个原则是对产品监管做出更高承诺,旨在实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产品信息及其安全处理方面的长期改善。在社会责任领域,将加强与化工行业周边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对话。
自从200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A,简称联合会)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的企业成员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在中国推广“责任关怀”计划以来,我国化工行业的“责任关怀”推进工作已渐入佳境。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60多家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签署了责任关怀承诺书;化工行业标准《责任关怀实施准则》(HG/T4184-2011)已正式发布并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使责任关怀活动从此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此外,联合会还专门成立了责任关怀工作委员会,为开展责任关怀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作为应对世界众多挑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化工行业重视责任关怀,并努力付诸实践,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响应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众望所归”的落实者。理念先行,方向明确,才能渐行渐远。
推进有效的化学品管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2年发布的《全球化学品展望》认为,在发展、减少贫困和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方面,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置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化学品管理不善导致了全球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些损失大部分都由社会福利机构或个人所承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管理不善导致的全球经济损失估计为2363亿美元;汞接触导致对健康和环境的破坏损失估计为220亿美元;中国商业渔场严重的水污染一年造成的损失估计为6.34亿美元;在美国,因农药管理不善所导致的农作物和鸟类的经济损失已经分别达14亿美元和22亿美元……而逐步淘汰含铅汽油所带来的全球效益就高达245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
UNEP理事会提出的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SAICM)也在2006年的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上通过,其总体目标是:在化学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之实行健全的管理,以便最迟至2020年把化学品的使用和生产方式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重大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总体性政策方针声明,为了执行SAICM,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应当遵守:斯徳哥尔摩和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新千年宣言、约翰内斯堡执行计划所确立的原则和方针;巴伊亚化学品安全宣言;以及下述适用于自己的国际条约——蒙特利尔公约、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徳哥尔摩公约等。
我国2012年11月召开的首次全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指出,从长远来说,化学品管理工作要做好四项工作:严格环境准入,加大淘汰和限制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健全生产及相关领域重点环节环境管理;控制特征污染物排放;提升化学品环境监管能力。从近期来看,化学品管理需要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全国生产化学品环境情况调查,开展危化品环境管理登记,继续做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统计和汞污染源更新调查。
有效的化学品管理,任重而道远。在供应链的各个阶段减少有害化学品,改善化学品的管理是向低碳、资源节约型和包容型的绿色经济过渡的关键环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管理制约。管理合理,执行有效,脚步才能稳固而坚定。
开发“生态”产品
生态文明需要物质基础的大力支持,而“生态产品”作为小的单体,为生态社会的物质进步奠定基石。如今,生物质和生物可降解重新诠释了化工产品的“绿色”定义;而功能性化工产品不仅节约了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驾护航。当“健康、营养和资源效率”成为人类共同的课题之时,化学工业正致力于为全球的大趋势进程提供环保的解决方案,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尽量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
“无害”应是生态产品的前提条件,“安全、环保、可循环”是生态产品的关键要素。要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就需要从产品本身抓起,让毒害远离每一天的“衣食住行”,文明的足迹才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