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时过境迁化工巨头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2013年45期 发行日期:2013-11-22
作者:zhoukan2012

美国投资银行Grace Matthews公司总经理Christopher D. Cerimele日前表示,2008年全球经济大衰退之前,多数化工公司通过将现有业务扩大至新兴地区来实现业务增长。但是当前多数新兴市场已经放缓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势头,包括杜邦(DuPont)、陶氏化学(Dow)和伊士曼(Eastman)等化工公司的高管们也已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化工巨头们实现业务增长的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多数公司计划或正退出现有的成熟生产线,投资一些增速超过整体经济增速的新兴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以及加强业务并购等。

并购交易风起云涌

对于全球化工生产商而言,刚刚过去不久的10月发生了多起重大的业务出售交易:杜邦公司决定剥离旗下高性能化学品业务,之后该业务将由公司股东持有;陶氏化学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向格雷斯公司(W.R. Grace)出售其聚丙烯催化剂业务,并表示希望剥离价值高达40亿美元的大宗化学品业务;科莱恩公司(Clariant)以5.5亿美元的交易价格把其纺织化学品业务出售给了SK Capital Partners,还与国际化学投资者集团(International Chemical Investors Group,ICIG)签署协议出售旗下洗涤及中间体业务,此外还计划将皮革服务业务单元售予荷兰斯塔尔公司(Stahl)。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公司在进行上述业务剥离前都在他们认为更有前景、更加有利可图的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并购交易。杜邦公司2011年斥资63亿美元收购了丹尼斯克公司(Danisco),进一步增强了公司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市场地位。陶氏化学2009年斥资190亿美元收购了罗门哈斯公司(Rohm and Haas),从而令公司从大宗化学品生产商转向专用化学品生产商。科莱恩公司2011年斥资26亿美元收购德国南方化学公司(Süd-Chemie),进一步拓展了其快速增长的专用化学品业务。
  不论是出售还是并购,这些战略性的交易表明化工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此,埃森哲咨询公司(Accenture)北美化工业务负责人Kurt Eichhorn表示:“对于多数化工企业而言,当前的重点是业务战略选择。化工企业正在不断地分析它们的业务,并退出那些不能实现赢利和增长目标的业务。”基于此,据预计,2013年和2014年全球化工行业的并购交易将重拾升势。
  但是,通过业务并购的方式来实现更高的利润也并不是万能药。科莱恩公司2000年斥资18亿美元收购英国精细化学品生产商BTP的交易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此项收购交易最终以“科莱恩公司关闭BTP的一些生产厂,并在2007年出售剩余的资产”而结尾。因此,业内专家表示,化工企业在进行业务并购前,应仔细而持续地评估计划收购的资产,不应盲目进行。

投资组合日渐兴起

纵观全球,除了并购交易,化工巨头们实现业务增长的方式还呈现出另一显著的特点——投资组合。正如杜邦公司首席执行官柯爱伦(Ellen J. Kullman)所说:“公司每年至少对业务组合进行一次分析。我们在分析涉足什么样的投资组合时,最为关注的是能否通过研发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通过分析,我们能够更积极地管理投资组合,重点聚焦高增长的业务领域。对于那些不再适合的业务,我们将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出,如公司去年就以49亿美元的价格把旗下汽车涂料业务出售给了私募股权公司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目前,公司正在加大生物技术和高性能材料领域的研发力度。”
  杜邦公司高性能化学品业务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主要包括二氧化钛、Teflon牌含氟聚合物和制冷剂三大部分。2012年,该业务的销售收入为72亿美元,经营收益约18亿美元。考虑到该业务都存在周期性特点,尤其是二氧化钛,受市场的波动性影响较大。加之这些业务的增长潜力较小,因此2012年杜邦在该业务的研发方面只投入了1亿美元。相反,公司大幅增加了农业、工业生物技术和高性能材料业务领域的研发投入,2012年公司在这些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4亿美元。这是因为这些业务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52亿美元,经营收益63亿美元。
  在化工行业,除了杜邦公司,陶氏化学也是投资组合的坚定践行者。在过去的几年中,陶氏化学已经出售了价值80亿美元的业务,包括2010年出售给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贝恩资本(Bain Capital)的苯乙烯业务,2011年出售给巴西布拉斯科公司(Braskem)的聚丙烯业务等。陶氏化学首席执行官利伟诚(Andrew N. Liveris)表示,考虑到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现实,公司将继续退出一些非战略性的大宗商品市场,同时将加快进入一些未来前景看好的终端应用市场。据陶氏业务执行副总裁Howard Ungerleider称,公司实现未来增长的核心是先进材料业务,主要包括涂料、建筑行业用解决方案以及功能材料等,如Evoque聚合物,它最多可使涂料配方中二氧化钛的用量减少20%;Polyox水溶性树脂,现已用于联合利华Lifebuoy品牌的肥皂中,以减少加工成本;Filmtec Eco反渗透净化元件,它较之传统的过滤器可减少30%的能源消耗。
  科莱恩公司日前也表示,公司刚刚完成了大规模的重组活动。公司首席财务官Patrick Jany表示:“公司背负了太多现已成为大宗商品的业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赢利能力较强的专用化学品业务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创新的机会却相对有限,这将最终导致业务增长和赢利能力的下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增长业务。”科莱恩于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之初就开始进行重组。2008~2011年间,公司裁掉了20%的人员,关闭了20个生产工厂。2011年,公司斥资26亿美元收购了德国南方化学公司,从而开始进军催化剂、电池材料、水处理和工业酶等新兴领域。随后,科莱恩公司开始处置一些并不看好的业务资产,如纺织、造纸和皮革业务。Jany称:“目前,这些资产的剥离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目标,即到2015年营业利润率超过17%。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已经达到14%。”此外,科莱恩的投资组合战略还包括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2012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约2.2亿美元。今年10月底,公司位于德国法兰克福投资1.36亿美元建设的全球研发中心已投入使用,这个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将容纳500名研发和支持人员。
  对于伊士曼化工来说,公司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转折点是2012年斥资48亿美元收购首诺公司(Solutia)。伊士曼化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k J. Costa表示:“我们清理投资组合的动作比别的公司都要早,早在2007~2011年期间就剥离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树脂、聚乙烯和涂料添加剂业务等。收购首诺公司是我们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帮助公司进入了安全、节能业务领域。”由于首诺公司在被伊士曼化工公司收购前不久刚刚从破产重组的困境中走出来,因此该公司在研发上基本没有投入。伊士曼化工的收购改变了它的这种困境。2012年,伊士曼化工的研发投入增长25%达到1.98亿美元,其中一部分投向了首诺公司的业务。今年截至9月30日,公司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9%已达到1.48亿美元。
  对于投资组合,Cogency化工咨询公司经理Steve Butler表示,其实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全球主要的化工公司就已经开始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展望未来,它仍将是化工巨头业务实现增长的一种重要方式。(庞晓华 摘译)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