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施压我国化肥产业发展
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加快,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水平明显提高,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足,使得我国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发展还面临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价格低的新挑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此外,我国化肥产业及化肥品种、质量是关系到资源、能源,全方位影响“三农”,并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的产业。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化肥第一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国产化肥基本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有能力出口国际市场。但目前我国化肥施用过量和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年消费的化肥量已突破5000万吨,居世界之首,其消耗量占世界的1/3。据报导,我国现有饮用水30%受到污染,其中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重污染,直接威胁到居民身体健康,另有61%的内陆湖泊富营养化,近海“赤潮”频繁出现,部分水域“蓝藻”屡屡发生,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虽然这些污染不完全是化肥本身造成的,但化肥工业活化产生的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其不合理施用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化肥带来的污染也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其生产和施用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粉尘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和人民身体健康。单一施用无机肥,造成土壤有机养分和微量元素缺失,从而破坏了土壤养分的平衡并致使土壤质量变差,目前我国耕地约有1.5亿亩受污染,耕地质量堪忧。这不仅导致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影响作物发育,降低耕地生物功能和生产能力,且在土壤中积累、在作物中残留,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最终造成粮食和果食品质量下降。
我国土壤现在面临耕地质量下降以及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其中,耕地质量问题包括土壤酸化、板结、盐碱化、土传病害、肥力减退、营养失衡、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氮磷硫、氟等污染物排放、土壤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水和大气环境变差等。全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中低产田比例达2/3,坡耕地约占40%。土壤养分失衡比较普遍,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贡献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70%~80%的水平。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长期以来农业一味追求粮食产量,导致土壤资源利用强度大,利用方式复杂,施用农用化学品多,单位农业种值面积的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加之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长期不合理种植导致土壤问题严重,部分地区土壤退化严重。我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及沙化、次生盐渍化严重;东北地区黑土地贫瘠;南方地区红黄壤酸化加剧;西南地区耕地粗骨化、石漠化。过量施肥,不仅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加大新型肥料研发力度
近十年来安徽省化肥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为当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化肥产品只有是优良的品质,才能使企业经营得到持续的发展。但是化肥行业发展在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和土壤的修复。高效、环保、节能、稳定、功能多元化等稳定性肥料因其肥效高、流失少,对环境压力小,将是肥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肥料。
随着近年来安徽省农用化肥量的不断增大,化肥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对肥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
近年来许多企业加大研发力度,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或建立战略联盟,如开发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等在“双夏”抗旱工作中作用突出。目前这些产品已成功在一些经济作物上使用,并以其易溶解、无残留、不堵管网的特点,配合节水灌溉系统形成“水肥一体化”,达到省肥、省水、省工、高产、高效、环保等效果。
中盐红四方、司尔特、六国、辉隆五禾、淮化、帝元公司、凤阳金星、文胜肥业、莱姆佳、科邦、天享、安徽华沃生态、安徽金正大、中农化工、霍邱金蓼、沃福、新天地、兴隆、云峰肥业、撞钟、六安金田、徽澳肥业等企业在新型肥料上均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功能型肥料,如:新型易降解包膜缓释肥、控释肥、抗旱肥、稳定肥、增效氮肥、复合氮肥、生态有机肥、有机无机三维全价肥、活化增效肥、高塔硝基肥、氨化稳定网控肥、茶叶专用肥,全水溶性复合肥、生态氮肥、速溶磷酸钾铵、多态氮肥、磷包氮缓释型配方肥、水溶肥、桉树专用肥、脲甲醛复合肥、硝基肥料、生物有机肥、水稻颖壳不闭合专用肥、驱虫宝有机肥、种肥、生物炭基复合肥、有机磷铵钙等。
淮化UAN水溶肥(每年出口20万吨)和新天地肥业公司有机无机复合肥出口等,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好评。许多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力度,加大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新重点实验室”设在莱姆佳公司,聘请美国专家等予以指导,并在甘肃武威开展大棚试验和推广工作等。帝元公司在宿州承包经营5400亩地;六安宝瑞达公司四年前实现10600亩地承包经营、科学施肥等;云峰肥业实现20800亩地、中盐红四方3000亩地、昊源公司1000亩地,承包经营和开展农化服务等。
现代农业追求的是节能、低碳、增效、绿色,而肥料是最大的农资投入品,关系耕地质量和土壤生态建设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责任。由此看来功能性肥料发展方向是围绕绿色环保和农业产能做文章,为生态农业作贡献。
目前化肥产业转型升级重中之重在于营造化肥的去产能化,未来必须走质量代替数量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控制总量、去产能化,严格准入,原则不能新建;严格环保能耗不达标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效率,向高效化、多样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测土配方肥、水溶肥,缓控释肥(“控氮释放、促磷增效、防钾淋失”),功能性肥料等值得关注。
功能性肥料是当前我国肥料行业,尤其是新型肥料发展的关键和重点,而关爱土壤是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和稳定安全的首要问题。传统肥料功能关注提供作物的养分,新型肥料则赋予了肥料更多新型功能。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延伸,出现了水肥一体、药肥一体、种肥一体、肥机一体等发展趋势。这与现代企业需求的综合比较服务相适应,推动了行业的进步,并成为构建和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方面。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一方面要促进粮食增产,提高作物品质;另一方面要减少面源污染,提升土壤的修复能力。正是面临这样的形势,或者说是契机,从而使新型肥料、功能性肥料应运而生,即既能改善土壤和微环境,又能增强营养、提高产量,这将是肥料行业发展的延续和新的亮点。
发展新型功能性肥料
功能性肥料。意在强调肥料的功能,肥料的基本功能是为作物提供营养、改善土壤性质、培肥地力。功能性肥料既具有肥料的基本功能,又具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推动和发展功能性肥料是国际、国内肥料发展的大趋势,它是一项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系统工程。
所谓新型肥料应该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我国科技部和商务部《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3)中有关新型肥料目录就包括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植物促生菌剂,秸秆、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控、缓释新型肥料、生物有机肥料、有机复合肥,植物稳态营养肥料等,但这个定义不够完善。新型肥料的定义应该包含有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新物质、新元素、新形态,使用具有新功能、新效果的一类化肥。
此外,新型功能肥料有别于常规肥料,必需突出一个“新”字。对“新”字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或其中的某个方面。而一个事物的“新”与“旧”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型肥料用不了多久可能成为常规肥料,而现在的常规肥料也是由当年的新型肥料经多年应用而稳定下来的。
(1)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是指肥料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杀虫、防病等其他功能,所谓的保水肥料、药肥等均属于此类,此外,采用包衣技术、添加抑制剂等方式生产的肥料使其养分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增加施肥效益的肥料。
(2)形态更新。是指肥料的形态出现出了新的变化,如除了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的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通过形态的变化,改善肥料的使用效能。
(3)新型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使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效能稳定化、易用化、高效化。
(4)运用方式的转变或更新。针对不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等特殊条件下的施肥特点而专门研制的肥料,尽管从肥料形态、品种上没有过多的变化,但其侧重于解决某些生产中急需克服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如冲施肥、叶面肥等。
(5)间接提供植物养分。某些物质本身并非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但可以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间接提供植物养分,如某些微生物接种剂、VA菌、根真菌等。
新型肥料的主要作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作物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调节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机制;改善肥料品质和性质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在现代农业中,有机肥料作为作物养分的来源其意义越来越小,而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从而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优质,以及发展可持续农业、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机无机结合,缓急相济,互补长短,可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而且广泛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还可净化城乡环境。
新型功能性肥料是肥料家族中出现的一个新成员,可以称它为新型肥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谓新,仅是有别于传统肥料),功能性肥料也是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不允许在在肥料里面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农药等,但现在科研及市场上均在探讨,是否可以有条件地附加,因此,功能性肥料标准的制定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标准包括土壤调理剂:系列产品标准,铝、钴、镍、铅等重金属有害元素等;有机水溶肥料;系列方法标准,聚谷氨酸、壳聚糖等;有机肥料、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系列污染控制安全标准,抗生素、有害元素等)。制定标准的提前,首先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再认识、再深化、再改造,企业需要明确产品改造后的机理并得到专家的认可,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通过市场的实践验证和市场认可程度再确定管理方式。企业研发过程要关注肥料的质量安全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废弃有害物的使用,如有机质(桔杆、畜禽粪便、食品业的废渣、城市废弃物等)选择和处理要慎重;功能性肥料不鼓励一个品种含太多功能,避免功能之间相互抵销作用。一些企业宣称产品下脚料中含有益成分,但是实际上还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不仅污染土壤,也会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因此未来应对废弃物的使用陆续制定相应的强制性的、限定性的标准。应当制定一系列的肥料使用技术规范,包括农化服务规划,经销商经营规范。同时应进一步做好新型肥料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的梳理工作。
新型功能性肥料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及时沟通和交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管和协调,作为企业要拓展思路,严格管理,抓好经营,把好质量、价格与服务关;作为技术层面(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要力求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上下真功夫,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农化服务。同时要切实重视“两化”融合,信息化、工业化深度结合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农资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行业大数据应用、行业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智能工厂示范工程。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化肥行业“走出去”步伐,构建互利双赢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当前,要切实提高对化肥转型升级和新型功能性肥料的认识。国家应尽快出台《肥料立法》和《耕地质量立法》,以法律形式促进新型功能性肥料的发展,并促进农业绿色生态和土壤环境修复。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极为必要的,是促进肥料品种多元化、提高肥料的重要手段。从当前生产实践来看,肥料工作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上,完善施肥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理念至关重要,常规肥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肥料应用的主流。新型肥料的研制、生产、推广需要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在坚持“以转型升级促发展,以绿色生态为方向”工作中,化肥企业应从自身作起,加速肥料结构“精准”调整,主动作为,加大供给侧的改革进度,加大新型功能性肥料研发、推广、使用力度,加大环保治理力度,大力推动发展绿色化肥,以建设美丽化工、美丽化肥的实际行为,力争“三农”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再创新辉煌。
在此背景下,我国传统化肥必须以绿色生态为方向,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农产品数量、质量双安全。为保护生态红线,不仅要加速创新农化产品,更要做好农化服务。中央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化肥企业在维护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质量方面责任重大。国家要求到2020年实现化肥“零增长”,为此,必须加速我国肥料结构“精准”调整,促进土壤生态用肥,守护绿水青山,努力发展新型功能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