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聚烯烃产量和需求持续增加,其中聚丙烯较聚乙烯的需求增速高,消费结构变化,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国内开发了系列化功能化聚烯烃新产品;节能和环保取得成效。当前行业发展面临油价回升的机遇和原料轻质化欠缺、国产高端聚烯烃牌号供应不足、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主要挑战面临这些机遇和挑战,行业发展要立足提质增效,着眼于材料和技术创新升级。
聚烯烃行业2016年概览
产量持续增长,消费增速放缓
2016年底,全国聚乙烯装置56套,总能力1526万吨;聚丙烯装置63套,总能力1876万吨。
据统计,2016年1~10月,聚乙烯树脂产量1182.7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9%;聚丙烯树脂产量1517.4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3%。
合成树脂需求增速放缓。据统计,2016年1~10月,全国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8814.8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只增长了2.8%。
为国内市场供需平衡,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据统计,2016年1~10月,全国合成树脂的出口489.0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长18.8%;合成树脂进口量2555.7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5%,但是进口量仍远大于出口量。
2016年聚乙烯需求增速放缓。据统计,1~10月,全国聚乙烯表观消费量1957.6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只增长了0.7%;
2016年1~10月,全国聚乙烯的出口23.9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7%;进口量798.9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
2016年1~10月,全国聚丙烯表观消费量1737.5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只增长了4.7%;
同期全国聚丙烯出口20.6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5.8%;进口量240.8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5.4%。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在研发方面,国内先后开发了系列化、功能化聚烯烃新产品,满足了下游产业需求,特别是汽车油箱料、耐热PE管材料、三元共聚PP膜料、丙丁共聚PP膜料、高透明PP注塑料、低灰分PP、1一己烯共聚PE薄膜料 、PE100RC管材料等实现了替代进口;氢调法高流动注塑PP、快速成型PP、抗菌PP系列料、高熔体强度PP、中密度聚乙烯(MDPE)透气膜 、低气味PE瓶盖料、复合型中型散装容器 (IBC ) 集装桶专用料、PE 精密注塑等;高碳烯烃共聚单体合成工艺及茂金属生产POE技术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此外,装备和设计取得进展。国产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实现工业转化,具备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乙烯装置的能力,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催化剂、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出口。例如,裂解炉成套技术和装备出口马来西亚,一次开车成功。
在节能方面,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能耗进一步降低;在环保方面,企业普遍建立了三级环保防控,持续开展了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治理。
行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
国内经济发展将继续拉动石化产品市场需求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将继续拉动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促进能源、建材、家电、食品、服装、车辆及日用品的需求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需绿色、安全、高性价比高端石化产品,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空间,但市场需求增速下降,国际油价仍在较低位震荡,行业结构性矛盾日显凸出,原料多样化带来新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社会诉求日益提高,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等也制约着行业的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乙烯年均增速只有3.6%,2020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4480万吨;“十三五”期间五大合成树脂的消费量年均增长4.2%。
国际原油价格走低带来利好
预计2016~2017年,全球原油资源过剩局面难以改善,国际油价将继续在低位徘徊。由于低油价对非常规资源增产形成抑制,全球原油供应过剩局面将逐步缓解,国际油价将缓慢回升。预计2017~2020年,国际油价将从50~60美元/桶回升至70~80美元/桶。
但原油低价格给石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利好。一方面将降低炼油、石化产业的原料成本;另一方面随着油价下跌,燃动力消耗费用下降,储运等辅助设施的成本也随之下降。
原料多元化带来新挑战
轻质化成为世界乙烯原料呈现区域性特点。2015年全球乙烯产量为1.418 亿吨,2020年全球乙烯产量将达到1.685亿吨,中东和北美由于具有天然气及天然气液(NGL)的资源和价格优势,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乙烷及轻烃做为裂解原料,轻质原料比例上升,呈现轻质化。预计从2015 年至 2020 年世界乙烯原料的构成:乙烷原料占比将从35%增加至39%;石脑油原料占比将从44%降至39%;液化石油气原料占比将从14%降至12%;其他原料占比将从 5%上升至8%。
中国现有乙烯原料总体偏差,以石脑油、加氢尾油为主,比例达到70%以上。轻质原料比例偏低,仅占15%左右,尤其是没有足够的乙烷原料。
国产高端聚烯烃牌号供应不足
当前化工产品市场结构性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醇等产品已开始呈现亏损;二是高端产品缺乏自主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进口聚丙烯管材专用料、电容膜专用料和聚乙烯汽车油箱专用料、燃气管专用料进口量大且进口均价高,这些品种或国内产量较少,或质量未能完全符合用户的要求;三是高端产品国产化未突破,例如,超低灰分电工膜、超高压电缆料;四是塑料后加工产业运营管控机制不建全。塑料后加工产业用料不规范,特别是聚乙烯燃气及饮用水管材料白+黑现象严重;聚丙烯排水管道用料未能实现专用化,制约材料创新不断升级开发与快速拓展应用。
安全环保要求提高
近年国家不断强化环保治理,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增强,陆续发布了《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文件和标准,要求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生产安全,企业面临还超洁净排放改造的问题。
商业模式变革带来新挑战
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电商兴起、“互联网+” 战略的推动、政府有关优惠政策的鼓励,对制造业传统的营销模式造成很大冲击和挑战。 目前各大电商纷纷进入石化产业的产品的销售领域,削弱石化生产企业已有的传统市场优势,有的电商深入到石化基层企业搞对口合作。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西欧、日本大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积极打造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自贸区的设立、 中韩自贸等国际协定的签订履行促进全球化竞争。
行业发展展望
按国家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重点做好以下9个方面的举措。
提质增效为中心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高水平化工园区和以石化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我国从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
我国烯烃产能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期到2020年,乙烯产能3200万吨,当年产量约3000万吨,其中煤(甲醇)制乙烯占比达到20%以上;乙烯当量自给率将将大幅上升到67%;丙烯产能将从2014年的2528万吨增至3970万吨。丙烯当量自给率超过100%,聚丙烯产能过剩约548万吨。
优化产业布局
一是有序推进浙江宁波和惠州等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二是加快现有乙烯装置升级改造,优化乙烯原料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乙烯原料多元化
加快推进重大石化项目建设,开展乙烯原料轻质化改造,提升装置竞争力。开展煤制烯烃升级示范,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适度发展甲醇制烯烃、丙烷脱氢制丙烯,提高保障能力。
技术创新
做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包括:乙烯羰基合成制甲基丙烯酸甲酯、功能膜及组件制备和应用、甲烷直接转化制烯烃等技术的研发。做好重大成套技术和装备攻关,包括30万吨及以上聚乙烯异向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压造粒机组。
调整产品结构
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提升工程塑料工业技术,加强应用研究。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加大节能工作力度
一是推广节能技术装备,主要包括锅炉水汽系统平衡及热回收工艺设备、高效换热器、低温余热发电用螺杆膨胀机、乏汽与凝结水闭式回收设备等节能装备;二是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力度,尤其是加快工艺排气以及电站排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实施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本质安全理念。积极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危化品从生产、仓储到运输、使用的全程跟踪、控制和监督,实现危化品的安全生产和运输;建设关键装置设备安全评估、分析和实时监测系统,确保装置、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力争通过对资源的有效、循环和清洁利用。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建立行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应用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实现石化和化学工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
扩大国际合作
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国内企业参与海外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北美页岩气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生产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合作产业链。
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强化技术消化,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发挥我国在煤化工等领域的业务技术和生产经验优势,加快合作,实现产品就地销售,开拓新兴市场。
未来我国聚烯烃行业发展应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国从石化大国向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