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推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 促行业发展“双赢”
2025年17期 发行日期:2025-09-04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咨询事业部 胡家祺 陈懿楠 张华

  2025年,为落实“双碳”战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环办气候〔2025〕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自愿披露为主、强制披露为辅”为原则,旨在建立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标准化框架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强化市场监督与资源配置。《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环境信息披露从“强制合规”向“自愿引领”转型。化工行业作为高排放、高能耗领域,需以政策为指引,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协同和标准引领,实现绿色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国际标准互认的推进,我国化工企业有望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内容概览

  《意见》主要任务包括构建技术规范体系、丰富披露形式和渠道、拓展应用场景、引导市场化服务、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国际合作等(表1)。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建立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到2030年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披露模式。

政策解读

  1.“自愿”到“隐性强制”的转变

  尽管政策以“自愿披露”为基调,但从国内政策趋严、国际压力加剧以及市场需求升级等趋势来看,碳披露的“自愿”属性正在弱化,逐渐成为企业的“必答题”。国内碳市场的启动与扩展,要求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基础是碳披露。国际绿色贸易政策如欧盟碳关税(CBAM)、新电池法等,倒逼中国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数据。同时,随着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企业ESG表现关注度的提升,碳披露也日益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此,企业需提前布局碳管理体系,强化碳数据核算与披露能力,紧跟国际碳关税政策趋势,优化供应链碳足迹,降低出口风险。

  2.碳数据的商业价值

  碳披露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挖掘绿色商机的重要工具。企业通过碳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碳数据核算与披露能力,可以将碳数据转化为新资产,抢占绿色转型新赛道,提升企业竞争力。在绿色金融领域,银行和保险等机构已将碳数据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披露完善的企业更易获得低成本融资支持,同时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将成为金融机构评估企业环境风险的重要依据;在市场端,碳披露有助于企业塑造绿色品牌形象,满足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偏好,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通过精准的碳数据管理,企业可更有效地参与碳市场交易,将减排成果转化为可变现的碳资产。因此,企业应将碳数据视为战略资产,积极布局碳交易和碳金融等新商业模式,并借助碳披露强化品牌形象,吸引ESG投资者与绿色消费群体。

  3.技术规范的完善

  加快推进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完善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健全完善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制定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制定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指引,为企业开展温室气体信息披露提供指导。制定关于产品碳足迹核算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标准,帮助和鼓励企业披露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数据。

  4.披露形式的多样化

  探索建立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服务平台,集中展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内容,推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社会公众和投资人公开查询提供便利。支持企业编制和发布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年度报告,或将温室气体信息通过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形式予以公开发布。鼓励企业以临时报告形式及时披露对社会公众及投资者有重大影响或引发市场风险的温室气体排放行为。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碳数据管理效率,为企业碳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引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企业可以在碳管理平台上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核算,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5.应用场景的拓展

  健全企业自愿披露的温室气体信息鉴证机制,为相关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支持有关机构将企业披露温室气体信息纳入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信息披露与评级评价相关规范。加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政策体系与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衔接,推动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碳足迹核算中更好地应用自愿披露的温室气体信息。推动企业自愿披露温室气体信息在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等领域中的应用,鼓励金融机构合理应用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探索开发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银行可基于披露数据设计“绿色信贷”产品,支持化工企业向生物基材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转型,推动资金流向低碳领域。2024年,石化行业利润同比下降8.8%,但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如中国化学工程集团通过发行碳中和债券支持CCUS项目。

  6.国际合作的加强

  加强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相关技术规范与国际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可持续信息披露、ESG信息披露等标准规范的协同研究与衔接,推动互通互认。强化企业温室气体信息和可持续信息披露国际合作,加强对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典型案例和良好经验的总结与传播,推动企业气候行动的示范效应。头部企业应率先行动,打造绿色供应链,带动上下游协同减排。中小企业则可借助第三方碳管理平台,迅速建立碳核算与披露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担当作为。

对化工行业的影响与建议

  1.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化工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该政策对化工行业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一方面,化工企业需要加强碳管理,提升碳数据核算与披露能力,以满足政策要求。具体面临:政策合规压力。化工企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行业,需要积极应对政策要求,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确保碳数据核算与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市场竞争力提升。通过碳披露,化工企业可以展示其环保成果和减排努力,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通过碳披露,化工企业可以挖掘绿色商机,提升竞争力,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并且,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时会考虑企业环境绩效,化工企业通过披露温室气体信息,可以更容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2.化工企业政策影响建议

  (1)加强碳管理体系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学习国际化工巨头如巴斯夫(BASF)、陶氏化学(Dow Chemical)等企业的碳管理经验(表2)。巴斯夫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了显著的碳减排效果。陶氏化学则在CCUS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化工行业提供了新的减排路径。


  建立内部碳管理体系:化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包括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确保企业碳管理工作符合政策要求。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如采用更高效的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等,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优化供应链碳足迹

  关注国际碳关税政策:随着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断加强,化工企业应密切关注欧盟碳关税等政策的实施情况,提前布局供应链的碳足迹优化。例如,盛虹控股集团通过建设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实现了用废弃塑料瓶生产再生聚酯纤维,每年可回收利用300多亿个废弃塑料瓶,减少碳排放量近130万吨。

  加强供应链协同: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供应链的低碳化。例如,中化国际通过碳业务数字化在线管理,全面把控碳排放信息及准确性,开展碳核查,并在扬农瑞祥等子公司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实现了供应链碳足迹的有效管理。

  推动供应链透明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供应链碳足迹的实时监测和管理系统,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通过与供应商共享碳数据,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和措施,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低碳转型。

  (3)挖掘绿色商机

  开发低碳产品和服务:化工企业应将碳管理纳入战略规划,挖掘绿色商机,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己二酸生产的低碳化,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己二酸生产企业,并通过了多项国际认证,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拓展绿色金融渠道: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利用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通过披露温室气体信息,提升企业的环境绩效评级,吸引更多绿色投资者的关注。

  参与碳市场交易: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碳配额的买卖和碳信用的开发,实现企业碳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增值。例如,中化国际旗下的扬农瑞祥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工作,盈余约7.3万吨。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温室气体信息披露、可持续信息披露等标准的制定工作,推动中国化工行业在国际碳管理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与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合作,提升中国化工企业国际竞争力。

  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化工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和推广低碳技术、工艺和产品。例如,九江石化通过引入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有效治理,显著减少了生产流程中的能耗和废气排放。

  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国际先进化工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了解最新的碳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情况,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