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化工行业大有可为
2019年6期 发行日期:2019-03-15
作者:■ 唐茵

    近年来,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到世界各大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每年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重量约800万~1200万吨。如何更加有效地应对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可以采取哪些行动从生产源头和使用过程中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2月27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日本塑料工业联盟协办,工信部与日本经产省支持的中日海洋塑料污染应对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业的高层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塑料垃圾威胁海洋环境
    
    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介绍,塑料垃圾具有难以降解和长距离迁移等特性,导致其在全球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从近岸到深海大洋,从赤道到两极,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踪迹,对包括生态系统在内的海洋环境、船舶航行、旅游和渔业、沿岸居住环境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据统计,人类迄今生产的87亿吨塑料制品中约66亿吨已被弃置,其中79%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仅9%被回收利用。陆域垃圾通过河流、雨水冲刷等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并在海洋环境中不断累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全球海洋环境受损每年至少达80亿美元。
    除了我们目光所及能见到的矿泉水瓶、塑料袋、外卖包装和快递包装等常规塑料外,另外一种看不见的微塑料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对于海洋生物而言,塑料微球犹如海洋中的PM2.5,由于含有增塑剂,能从环境中吸附有害物质,浮游生物、贝类、鱼类、海鸟和哺乳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后,将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最终对人类造成危害。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介绍,从国际到国内,都十分关注海洋塑料微粒的污染问题。2015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大会,微塑料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损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塑占速决”,呼吁全球各国齐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2019年沿海地方两会期间,塑料尤其是微塑料污染也引发了代表们的关注。
  
多方携手共控污染
    
    座谈会期间,中日双方代表介绍了各自在控制海洋塑料污染方面开展的工作,交流了相关经验和对未来携手控制污染解决问题的建议。
    日本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素材产业课课长辅佐池田秀俊详细介绍了日本海洋塑料废弃物的管理经验。他指出日本的树脂年产量是1102万吨。这些树脂投入生产,加工成产品,最后以废旧塑料的形式排放出来的量,2017年是903万吨。其中86%的废弃物得到了再循环利用,进行填埋处理的大约占到了6%。日本产业界也推出了减少使用塑料包装及容器、成立PET瓶回收推进协议会等举措,并提出到2020年,PET瓶整体使用量比2004年减少25%的目标。
    据分析,我国近海中塑料垃圾污染达到每平方公里26个大块垃圾和3700个小块垃圾。对此现状,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和美国塑料工业协会共同签署了项目合作备忘录,开展对海洋污染的研究工作,尽量减少塑料在生产、应用、储存、运输等方面的散落。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占杰建议,未来在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方面,应在以下方面做文章:一是组织研发新技术,加强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研究;二是大力宣传环保以及海洋污染治理,支持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减少使用,研发、推广可替代的塑料材料及可降解塑料相关产品;三是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发挥不同国家的技术特色、技术优势,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四是制定利于塑料废弃物的收集、回收、处理、再利用等相关政策,统筹规划,把塑料废弃物纳入强制回收目录进行回收,建立回收再生体系;五是重点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建立海洋垃圾的回收体系,相关方共同担负相应社会责任;六是加强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与使用,相关部门给予推广应用优惠政策。
    日本塑料工业联盟专务理事岸村小太郎认为,应从生命周期视角减少环境负担,努力加强与消费者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努力创造再生塑料新的价值与需求,通过供应链管理致力于解决海洋塑料问题。岸村小太郎指出,不是将塑料材料置换成可降解塑料就能万事大吉,还要做好接下来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商家与消费者的齐心协力很关键。因为如果使用部分可降解材料生产塑料制品,反而会造成更多的微塑料污染。塑料行业的从业人员,过去可能只关注质量和成本,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后要考虑到产品在使用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设计之初就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思考。
    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常务副会长王旺表示,在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环保呼声下,各方都应担负起环境责任。生产商作为责任主体,应公开可能产生废弃物的数据,积极使用再生料,开展绿色设计、为循环再生的数据采集和物品识别设置前置措施;流通商应设置回收设备、机具、承担逆向物流责任;消费者应将消费后的包装物或产品需要整理或清洁后送回回收系统;政府应明确再生率指标,明确各主体责任,对无法完成再生率的产品进行替代,实施鼓励再生税务政策,限制填埋和焚烧。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高性能聚合物企划部佐野浩认为,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应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三方一同构思循环应有的状态,并为此进行必要的机制研究及其他标准的制定。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不仅要让消费者周知,政府还要率先采购,或制订补贴等相关支持措施。针对以上内容及措施要在全球层面达成共识。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石化化工处处长张文明指出,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提出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体现了一种责任担当。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也是化工大国,对环境的关注也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要求。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两国政府与两国石化产业协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日两国协会与相关机构要在此次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政策、技术、标准等各方面同心协力,联手应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挑战,减少塑料废弃物的污染,推动塑料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立法和标准需跟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建议,开展微塑料污染环境立法,完善制度。建议制定《微塑料污染防治法》,相关部门按照法律或条例的规定,根据自己的职权,针对化妆品、洗发剂等制定标准、规范和指南。在以下制度设计方面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产品和材料替代制度;限制和禁止使用制度;产品标准制度;消费者的知情购买制度;论证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建立进口和出品管制制度;微塑料污染和产品普查制度;微塑料的监测和生态环境风险预登制度;微塑料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制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质量安全环保部主任、全国化工行业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魏静分享了再加工塑料国家标准研制项目的进展情况。据魏静介绍,虽然目前国内再加工塑料的技术成熟度已经达到了标准制订的要求,但我国还没有关于再加工塑料的国家标准,仅有一些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海关总署和国家标准委要求石化联合会牵头,尽快启动再加工塑料标准的研制。制订该标准的初衷一是为有关政府部门进行监管提供很好的抓手,二是规范再加工塑料的生产和贸易,三是为进口相关产品提高门槛。目前,相关人员已开展了再加工塑料的调研,做好了标准的预研准备,计划2019年率先制订PP、PE、PET这三种再加工塑料的标准。魏静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参与制订再生塑料加工标准。


治塑潮流已来,行业大有可为
    
    从2018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等24种“洋垃圾”。今年2月20日,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9年底前,建立健全全省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地方性法规及标准体系,完善监管和执法体系,形成替代产品供给能力;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列入《目录》的塑料制品。与此同时,2018年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的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提案,在欧洲议会一读审议中,获高票通过(571票赞成、53票反对、34票弃权)。这项提案计划在2021年前于欧盟范围内禁止一系列已经有其他材料替代物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而对于尚无理想替代的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欧洲议会也要求在2025年前将其使用量降低25%;含有塑料的卷烟滤纸用量则降低50%。在一读审议中,欧洲议会还建议,各成员国应当在2025年前将一次性塑料瓶的材料回收循环率提高到90%。海洋中的塑料捕鱼网的回收率也应当提高到50%。
    庞广廉表示,全球应对塑料垃圾污染问题的潮流已经来临。面对这些强硬的措施,相信石化行业能够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大力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升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塑料垃圾污染问题。



5c8b6cdfb7db4.jpg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