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新美归来新收获共同分享新启发
2019年7期 发行日期:2019-03-29
作者:■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傅向升

3月15—24日,按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工作安排,由企业家、教授、园区管委会领导等20人组成的访问团,访问了新加坡和美国,并与IHS共同举办了“世界石化大会中国论坛”。在短短8天的时间里,访问团不仅与新加坡裕廊岛石化园区进行了交流,还专程访问考察了埃克森美孚新加坡公司以及美国杜邦、塞拉尼斯、陶氏、亨斯迈、西南研究院等11家跨国公司和研发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出访日程很满,整个行程下来,颇受启发、很有收获。在此将笔者的收获体会与启发跟大家分享:   


一、主要收获
    
    1、新加坡裕廊岛对我国石化园区科学发展的启发
    石化园区在石化产业集聚、产业链协同、资源节约和绿色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次专程到新加坡裕廊岛访问,就是因为裕廊岛是世界最先进的石化园区之一,裕廊岛石化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划和建设,占地约30平方公里(新加坡国家的总面积为720平方公里),原油加工能力140万桶/天,乙烯产能400万吨,基地内有埃克森美孚、三井、壳牌、巴斯夫以及中石油(并购新加坡炼厂)等150多家炼油和化工厂,年产值471亿新币(折合2300亿元),未来的发展重点在循环经济。站在高处俯视整个园区尽收眼底,园区是填了临海7个岛形成的,紧邻海边,高塔林立,井然有序,全团成员无不赞叹裕廊岛园区的布局与壮观。
    而我国现有601家石化园区中,产值规模还没有超过2000亿元的,超1000亿元的也只有13家,占601家的2%,这是差距之一。从单位面积产出看,裕廊岛单位面积产出是76亿元/平方公里,而中国石化园区30强平均只有47.5亿元/平方公里,差距更大、这是其二。裕廊岛的规划布局秩序井然,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协同,这是国内石化园区最明显的差距,因为国内大多数园区规划先行不够,不仅布局不尽合理,更明显的是企业间难以形成上下游的原料互供和产品链的协同延伸。管理上,裕廊岛的25公里管廊、污水集中处理以及天然气、热、电等公用工程,全部由胜科集团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营,尤其是污水处理,各工厂的污水无需预处理,大多直接输送到胜科集中处理、达标排海。国内石化园区管廊等公用工程集中服务最好的是上海化工区,很多园区也都在向这一模式努力,但是在污水集中处理这件事上,几乎所有园区都要求各工厂必须首先预处理。难以理解的是,有些监管部门规定:进集中处理装置的水质标准就是外排标准,给企业运营和成本都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借鉴裕廊岛的经验,我们的石化园区要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协同,管理规范,集群发展”。

5c9e05969425d.jpg


    2、埃克森美孚裕廊岛炼厂对我国炼化一体化的启发
    这次访问了解到埃克森美孚自1893年就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新加坡是埃克森美孚最早的海外基地之一,现在裕廊岛是埃克森美孚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工厂,其炼油能力59.2万桶/天,占埃克森美孚全球炼油能力的1/4,该工厂主要产品乙烯190万吨、丁烯-1∶10万吨、丁烯45万吨、汽油95万吨,同时有聚乙烯190万吨、聚丙烯93万吨、弹性体30万吨、PX 180万吨、苯130万吨、邻二甲苯40.6万吨、卤化丁基橡胶14万吨,埃克森美孚在裕廊岛的工厂实现了热电联产。
    双方重点交流了原油直接制化学品装置的运行情况,访问团还近距离考察了这套全球唯一正在运行的工业化装置。该装置自2014年以来已经运行了5年,因原料不同其化学品产出率50%~70%不等。
    近两年中国的炼化一体化装置相继投产:2017年投产了中石油云南石化1300万吨、中海壳牌惠州二期1000万吨;2018年12月15日恒力一期2000万吨在大连长兴岛正式投料,浙江石化一期2000万吨也将于近期投产;还有已经开工的连云港盛虹、中石化古雷、中石油揭阳以及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旭阳科技、盘锦石化等炼化一体化项目,在中国市场成品油产能已经过剩、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柴油消费量已连续两年下降、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进口量逐年增加),原油加工能力已超过8亿吨,装置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2%左右,若这些新建和拟建的装置都建成投产,国内国际市场的成品油过剩状况将更加严峻,所以国内新建炼化一体化装置急需这一新的技术和工艺。
    令人兴奋的是,这次到访、尤其是在圣安东尼奥“世界石化大会中国论坛”上,埃克森美孚全球副总裁刘女士演讲时谈到,埃克森美孚拟在中国大亚湾建设的新材料基地,就是以这一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为龙头。
    3、杜邦公司对我国打造百年企业的启发
    访问团此次专程访问了杜邦。自2017年9月宣布的陶氏杜邦合并案告一段落,2018年陶氏杜邦的销售额高达860亿美元,超过连续14年位居全球化工50强榜首的巴斯夫。4月1日分拆的新陶氏即将成立,新杜邦和科迪华将于2个月后的6月1日正式拆分出来。新陶氏将以新材料为主业,年销售额约480亿美元;新杜邦将以特种化学品为主业,年销售额约250亿美元;科迪华以生命科学为主业,年销售额在130亿美元左右。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在217年的历史中,第一个100年主攻火药,第二个100年专注于材料科学,迈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三个100年定位为生物科技为主,这次与陶氏合并再拆分后的新杜邦将是一家专注于特种化学品的公司。杜邦公司成立200多年来,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核心要素是创新。
    访问团还参观了位于威明顿市的杜邦中央实验室,该实验室成立于1903年,一直是杜邦的全球研发总部,由43座建筑物组成,杜邦自己把该中央实验室称作“杜邦公司的心脏”。杜邦在全球有10个研发中心,共有创新人员3.2万人。深入交流获悉:杜邦的创新是开放式的,在该中央实验室有400多个与第三方合作研发的项目,上海研发中心也在与100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研发。杜邦的创新主要是靠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和激励机制,靠充分的创新空间、彼此的互动和协同,而不是靠几个“牛人”单打独斗。当然杜邦也再三强调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得今天的创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新世纪以来,国内很多企业都提出“打造百年企业”,恐怕应当很好地研究和学习借鉴杜邦的经验,应当把创新摆在百年基业的首位。尤其是“十九大”以来,中央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像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特大型骨干企业应当选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强化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对标,突出主业并坚定不移地做强做优主业,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在制定发展战略、构建指标体系等方面,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特别是竞争对手学习,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与管理能力,向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迈进。像万华化学、新和成等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应当结合自己的主业和产品链,选取像杜邦、赢创、三菱、亨斯迈、帝斯曼等这样的专业化跨国公司为目标,进行全面对标,不追求规模,更加专注于主业、更加专注于创新,力争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单项冠军企业。


5c9e05972dbe0.jpg    4、陶氏化学对中国乙烷制乙烯项目的启发
    陶氏在全球的两大主要基地是墨西哥湾和沙特的朱拜耳工业城,在朱拜耳有25套生产装置;陶氏在毗邻墨西哥湾的德州建厂已有80年历史,德州基地有40个产品,其年产量占陶氏全球产量的25%,这里有全球最大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并且正在扩建中。访问团参观考察了陶氏德州基地,路上还看到了巴斯夫等多家跨国公司,在Braskem公司刚刚投产不久的一套丙烷脱氢制丙烯装置旁边,就是陶氏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年产150万吨乙烯,刚刚投产一年多时间。
    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是当前全球新增乙烯产能的主要路线,由于其流程短、成本低、过程清洁等优势明显,目前乙烷裂解制乙烯全球总产能6000万吨,占乙烯总产能的36%,未来10年将提升到40%以上。从地域来看:中东乙烷为原料占比最高67%,北美占52%,亚太和西欧都在30%左右。
    我国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也有很多企业拟建设新的乙烯装置,都准备采用这一工艺,已发布拟建的乙烷裂解项目有13个,乙烯合计产能1895万吨,年需乙烷量超过2000万吨。但是乙烷与丙烷不同,原料供应有着特殊要求,乙烷资源、输送管道、出口设施、运输船只、接收码头等都需专门建设;丙烷的来源既有美国、也有海湾地区,2017年我国进口的1337万吨液化丙烷中有337万吨来自于美国;而乙烷能够有出口余量的地区,近期看只有北美、也就是只有美国,又加上自去年3月下旬开始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很多规划拟建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就遇到了很现实的瓶颈和制约。
    国家发改委为了避免乙烷裂解项目的无序上马,也是鉴于目前美国乙烷自用以后、能够供出口的量确实有限,若这么多项目集中投产,要么是原料供应矛盾凸显,要么是原料价格快速上涨,装置的生产运营和效益将陷入困境,该工艺的原有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出台了新建乙烯项目核准的新规定。希望国内拟上马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的企业,必须认真思考、认真论证、慎重开工,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到访亨斯迈对我国燃料乙醇政策的启发
    亨斯迈的创建人是老亨斯曼先生,今天的亨斯迈在新CEO皮特先生领导下,定位为全球差异化精细化学品制造商和营销商,全球约有1万名员工,现有4个事业部:聚氨酯事业部,主要是MDI、多元醇、环氧丙烷/甲基叔丁基醚、热塑性聚氨酯等;功能化学品事业部,主要是胺类、表面活性剂、顺酐等;先进材料事业部,主要是复合材料、粘合剂、树脂等;纺织印染事业部,主要是染料及其相关化学品等。亨斯迈有120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全球60多个国家授予专利3400多项,目前有效专利2300多项。
    这次访问过程中,双方还重点交流了燃料乙醇的事宜,燃料乙醇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添加到汽油中,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石油的使用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和巴西是燃料乙醇最广泛和消耗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美国是由于大量转基因玉米需要消费市场,而巴西是因为大量甘蔗生产乙醇的成本较低,20世纪80年代巴西总统乘坐的汽车就是以纯乙醇为燃料的,后来德国、墨西哥城等地区也曾使用过乙醇汽油。美国是发展燃料乙醇的积极倡导国,美国政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燃料乙醇,并建立了完善的燃料乙醇生产运营和市场管理体系。
    我国在2001年为了解决“陈化粮”问题而启动了燃料乙醇项目,当然也是针对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加的状况、调节我国的能源结构,“十五”期间核准了地处东北、河南、安徽的4家以消化陈化粮为主的燃料乙醇生产厂,当时的燃料乙醇产能102万吨,乙醇汽油的推广和使用仅限于东北三省、河南、安徽、山东等11个省市;2017年9月,国家1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要求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
    这就提出了几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
    一是燃料乙醇的供应量问题。当前汽油年消费量超过1.2亿吨,按E10(燃料乙醇添加量10%)计,约需要1200万吨,而目前我国燃料乙醇的年生产量仅有250万吨,与需求量相差约1000万吨。若以粮食为原料,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车不能与人争粮;若走非粮路线,而目前的生物法尚无成熟的工业化技术,如何解决供应问题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是现有的MTBE装置何去何从?目前我国MTBE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产能有1900万吨,约200套生产装置,占世界总产量的49%,而且大多生产装置都是近几年建成投产的,这些装置的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全面推广使用燃料乙醇,因汽油标准对氧含量的要求,就不能再继续为提升辛烷值而添加MTBE,这给MTBE生产企业带来了直接而严重的打击。
    三是燃料乙醇的运输车辆、调油和储油设施等,都需要新的投资。这次访问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新情况,美国以1996年加州添加MTBE的汽油储罐泄漏污染井水为由,2000年首先在玉米种植大州爱荷华禁止使用MTBE,2001年加州开始在汽油中用乙醇代替MTBE,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可再生燃料标准即汽油中添加10%的乙醇(E10),目前在美国有27个州禁用MTBE,大多数州不再用MTBE而使用乙醇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污染、而是为了避免诉讼。作为监管部门的美国环保署20多年来一直倡导使用MTBE,直到2017年美国的炼油商、汽车生产商、消费者和环保组织一直在呼吁结束可再生燃料标准,可是由于美国大量的转基因玉米需要出路,超过40%的玉米都用于制造燃料乙醇,利益的驱动使得燃料乙醇和MTBE的争论还在持续着。
    德国推广E10的失败、欧盟放弃E10而改用E7、印度的不成功、越南改为E5以及墨西哥城运行一段时间后却禁止在城市中使用乙醇汽油等,这些案例都是因为乙醇汽油的使用,导致臭氧大量超标的例证。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二、共同关注的几个问题新解
    
    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铺摊子上规模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很多企业总是在纠结“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实际上“大与强”确实有着辩证关系,这也像“数量与质量”的辨证关系一样,在一定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有很多企业把先做大摆在了重要位置,把上规模铺摊子摆在了突出位置,有的在做大的过程中适时把握调整和转型,逐步实现着做强的目标;而更多的企业从经营规模看都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可是当正在喜悦和荣耀之时却轰然倒塌了,有不少类似的企业和案例值得深思。
    这次访问的科慕、塞拉尼斯、奥升德等公司,虽然规模不大、营业收入不大,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国际数一数二的水平,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对我们启发很大。科慕是3年前从杜邦分立出来的,分立时的主导产品就是钛白粉和氟化学品,今天又拓展了特种化学品,在中国常熟的工厂主要生产氟化学品,主业很突出、也很精致,去年销售收入66亿美元。塞拉尼斯的主导产品就是醋酸及其衍生物和工程塑料聚甲醛,去年销售收入72亿美元,净利润12亿美元。亨斯迈虽然设有4个业务板块,但是聚氨酯事业部是最主要的,是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去年亨斯迈的销售收入是94亿美元,净利润8亿美元。如此看来这三家公司的规模都不大,又加上平时我们熟悉的科思创、赢创、帝斯曼、科莱恩等一批跨国公司,跟我们这次访问的三家公司极其相似,规模不大、但主业十分突出,销售收入总额不大、但利润率很高,谁又能说这些公司不是国际一流公司呢?
    所以,我们应当转变以前过多依赖投资拉动、过度追求规模、过多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思路和模式,真正做到突出主业、强化创新驱动、实现科学管理,把企业的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把国际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我们在实现石化强国跨越的征途上,就一定会有更多的“百年企业”屹立于世界石化之林。
    2、创新的差距似乎有拉大的危险
    创新是访问团共同关注的话题,不论是在埃克森美孚裕廊岛炼化一体化的装置跟前,还是在陶氏休斯顿基地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乙烷裂解制乙烯的装置旁边;不论是在杜邦中央实验室的大型测试仪器旁,还是在亨斯迈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我们都深深感到:没有创新,一个企业难言竞争力;没有创新,一个企业不可能奠定百年基业;没有创新,一个企业更是难言未来;每一个跨国公司都是在创新中成长、在创新中走向世界、在创新中走向未来。
    当我们来到地处圣安东尼奥的西南研究院的时候,不仅对该院所处的环境赞叹不已,更被该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就折服。西南研究院是一家私立、非营利、完全中立的研究机构,成立于1947年,占地4.86平方公里,开始时只有20多人,现有2600人,其中博士264人、硕士502人、本科693人;全球有15个机构,其中美国13个,共有1300多项专利。主要的研发领域有:应用物理、化学与化工、国防军工、空间科学、燃油润滑油、智能系统(主要是无人驾驶)、机械工程、动力总成研究。
    西南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型研发,因为大学更侧重于基础研究,而企业则更专注于产品开发,所以西南研究院起到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实验装置有小试、中试若干套,其中固定床反应器有4~10毫升、20~100毫升、1.5升、3.5升、4升、7升、20升等不同规模;循环流化床反应器有300毫升、20升、200升不等,所有的反应器和研发设备全部由自己的机械工程部门加工制造;2017年的研发收入5.29亿美元,2007—2017年的经费增长速度有所下滑,是因为有几个政府项目关闭了;所从事的研发项目50%来源于政府委托、50%企业委托。所有项目都是以合同委托的形式承担,承接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单独封闭的空间内完成,绝对为客户保密,就是政府或企业委托的产品测试结果也绝不擅自公布结果,因此该研究院在政府、企业界有着良好的信誉,在社会公众面前有着无可非议的公信力。
    在交流中得知,该研究院受企业或政府委托正在开展着多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譬如煤炭经循环流化床反应器直接制化学品、二氧化碳与炭反应制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经薄膜反应器制聚合物、二氧化碳合成燃料、天然气制油示范工程等,这些创新项目若实现产业化将对现有的生产工艺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在交流和现场考察的过程中,笔者脑海里浮现出在三菱公司看到的自然光分解水制氢和氧的实验装置、想到了LG公司全球最先进的OLED配套化学品及新材料和制备技术、也呈现出三菱公司的基因修复技术和靶向治疗技术以及三菱公司展示的为氢燃料汽车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储氢瓶。
    当国内很多人为学术论文数量全球第一、专利申报数量世界第一,为某一领域取得的某些创新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摈弃浮躁、冷静地对对标、真诚地找找差距,进而奋力追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创新成就和进步是巨大的,但不能因此而昏昏然,还应当保持冷静,认真地思考“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缩小还是拉大了?是否会越拉越大?”思考之余似乎凭添了些许忧虑!
    3、政策监管“回头路”不会走、“一刀切”会改观
    近几年,中国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一批环保新政策和新标准,很多在华跨国公司都感同身受,在世界石化大会期间很多参会的跨国公司都十分关注中国环保监管从严的政策取向。为适应这些新的政策要求,石化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所增加,特别是有些部门在监督执纪过程中不论企业是否达标简单地“一刀切”,有的地区在贯彻政策和标准时层层加码,这些都对石化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据统计,2018年底石化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底减少了1494家。
    环保新政只能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李克强总理工作报告中讲到,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粗暴、一关了之。由此可见,环保监管不会放松、更不会走“回头路”,可是规范化、制度化和越来越注重实际将是肯定的。企业也应当辩证地看环保监管从严的影响,正是依法关停了一批工艺技术落后、消耗高、污染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为那些管理规范、生产效率高、产品品质好、诚信经营的企业赢得了应有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去年石化产业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创造了7年来新高,达到了6.77%。所以说,环保监管从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中国石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中美优势互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世界石化大会期间、尤其是从“中国论坛”的盛况看,中国因素、中国石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受关注,整个中国论坛会场座无虚席。中国石化产业已连续9年列世界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9年中国继续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将为全球增长贡献27.2%的份额;中国石化产业对世界石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目前是38%,有跨国公司预测2030年贡献率将达到50%。又加上中国现在是汽车保有量和产销第一大国,中国民用客机C919的订购量已超800架以及中国加工制造业的需求,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都是巨大的。尤其是高端材料、功能材料、特种化学品等市场潜力更大。去年以来,巴斯夫、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等一批跨国公司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这些都证明中国石化产品市场的无限商机和发展潜力。
    另一个关注焦点是中美贸易摩擦何时了?自去年3月下旬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升级版,从7月6日互加关税开始已历时大半年时间,对石化产业有影响,但直接影响不大、显现不明显,但是间接影响和中远期影响不容忽视。自中美两国元首阿根廷达成共识以来,中美双方都在积极斡旋,都在向着不再升级、以至取消加征关税的方向努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出访期间得到的信息看,阶段性成果还是乐观的。我们希望达成共识,因为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石化领域有着很大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
    页岩气革命以后,美国已成为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未来10年美国原油产量会持续增长,一直到2050年的产量仍将高于2018年日均1090万桶;3月11日休斯顿《剑桥能源周》上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5年美国新增石油产量将占全球新增量的70%,新增天然气产量将占全球新增量的75%。中国是最大的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国,又加上近几年丙烷脱氢制丙烯快速发展、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的拟建规模,以及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占比不断降低,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石化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前两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天然气、液化丙烷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由于贸易摩擦升级、关税升高,致使2018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天然气、液化丙烷等产品的数量均出现大幅减少。所以全球都在高度关注中美两国何时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和消费者,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5c9e05969a0e7.jpg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