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打通新型化工和生物医药 产业的“任督二脉” ——2019新型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淮坊滨海)大会专题报道
2019年17期 发行日期:2019-08-30
作者:■ 朱一帆

    8月14日,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山东省商务厅、潍坊市人民政府、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在山东潍坊联合主办“2019新型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潍坊滨海)大会”。本届大会以“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绿色发展”为主题,共同交流石油化工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探讨海洋化工精细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剖析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新技术、新策略。近300名石化、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媒体代表汇聚一堂,探讨产业发展大势。

    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副局长金虹在致辞中指出,新型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新型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转型升级,深化国际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税敏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低端、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一些行业开工率甚至不足40%;高端产品短缺、“卡脖子”技术久攻不克,一些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再加上环保安全监管日益严格,中美贸易摩擦前景扑朔迷离,许多地区的化工企业、化工园区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作为化工行业的一个分支,海洋化工业是最具潜力的资源性产业。近年来,以山东、天津、河北等为代表的沿海省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盐卤化工、溴素和钾素提取、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化工等产业乘势崛起。生物医药是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我国已在若干重要生物医药科技领域成功实现技术跨越,已经摆脱过去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滨海区党工委书记范福生在致辞中表示,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已初步建立起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医药化工等产业为主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体系。中石化、中海油、中化、潍柴等大型央企、国企均在滨海设有生产基地,中海油海化集团、海王化工等企业的合成碱、溴系阻燃剂等10多种基础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新和成蛋氨酸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辖区内26.49平方公里的潍坊滨海化工产业园是山东省首批专业化工园区,总面积居全省第二位。  
    今后在高端化工板块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大力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型升级;重点围绕潍坊滨海化工产业园智慧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安全环保、全产业链发展的智慧园区。
    围绕地区产业特色,大会在主论坛之外,专设了3个专业分论坛:石油化工高质量发展论坛、海洋化工精细化发展论坛、生物医药创新发展论坛,提供了一批前沿、先进、权威的产业、技术报告,打通了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有效促进了地方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共赢,为地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推进提供了有力借鉴。

石油化工的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展望”的主题报告。他指出,2019年6月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26012家。石化行业上半年运行最突出的问题是效益下降,全行业利润达3596亿元,同比下降18.3%。其中,炼油行业利润达412.8亿元,同比下降62.4%;化工行业利润达2085亿元,同比下降13.1%。
    未来,要牢牢把握创新这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把握新的技术和全球创新的新动向(如原油直接制化学品的技术、甲烷制烯烃和合成气制烯烃技术等),实现结构高端化,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力争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5家左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公司,10家创新能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
    大而不强仍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产品高端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马捷介绍了化工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方向。她指出,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表现在: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大部分化工新材料产品结构性过剩;研究与产业的脱节;产品与服务的脱节,难以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政策与布局的脱节,一些好的项目受到政策和化工项目布局的限制无法落地;投资与实体的脱节,资金往往难以投入研发投入高、风险大的新兴领域。
    炼化一体化是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石化行业高级分析师李舜指出,在传统炼厂,成品油切走60%~70%,化工原料占比10%~20%,无法保证乙烯的经济规模;而一体化炼厂从需求角度出发设计流程,新的先进产能成品油比例压缩在40%甚至更少,化工原料占比提高至30%~40%,配套烯烃和芳烃游刃有余。与同等规模的炼油企业相比,炼化一体化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降低能耗15%左右。
    随着东北亚和中东大量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规模远超北美乙烷裂解项目,世界乙烯原料结构轻质化趋势正被扭转。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经济师曲岩松表示,世界裂解装置原料中石脑油的占比将回升至55%左右。但仅就中国地区裂解原料结构而言,石脑油(广义)占比仍在进一步下降,轻烃占比仍在进一步提升。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2018年国内乙烯产能份额中石脑油约占76%,近1/4来自甲醇制烯烃和煤制烯烃产能; 同年,国内丙烯产能结构1/3来自石脑油裂解,1/3来自炼厂,丙烷脱氢约占14%,甲醇/煤制烯烃约占1/4。

海洋化工精细化发展看点多
   
    海水淡化意义重大
    我国淡水资源缺乏,海水淡化对民众生存发展意义重大。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总工杨波指出,目前,国内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主要集中在5~8元/吨。国内海水淡化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为主。未来十年,反渗透和蒸馏仍将是世界海水淡化工程中应用最多的两大主流技术。今后应进一步提高反渗透膜的性能,如降低操作压力、提高膜的耐氧化性等;研究膜法与膜法集成,以降低制水成本,提高系统的可操作性;研发新的海水淡化技术(如正渗透、膜蒸馏、碳纳米管膜等)。杨波同时介绍了国内海水淡化的一个典型工程——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配套的海水淡化工程,总海水淡化规模≥400000吨/日,包括膜法(一期90000吨/日)和热法(一期90000吨/日)两种处理方式。
    在海水淡化技术流程中,能量回收装置用于回收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浓盐水余压以提升进水压力,把浓盐水的高压能量转化为进料海水能量,实现节能。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潘献辉研究员提出,反渗透能量回收装置分为功交换式和水力透平式两种,其中功交换式由于效率高,节能优势明显,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市场应用较为普遍。他建议能量回收装置应享受国家节能补贴;国家应加大对海水淡化关键能量回收装置的科研投入,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提高海水淡化工程装备国产化率水平,鼓励采用国产能量回收装置,促进研发成果的应用推广。
    海藻纤维性能优越
    海藻胶可谓海洋中的“纤维素”,是海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针对海藻纤维的研究一直是海洋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天津工业大学王建坤教授介绍了“海藻酸钙纤维纺织产品的功能与应用”。她指出,通过海藻纤维与其他纤维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发现随着织物中海藻酸钙纤维的含量增加:织物的透气性能明显提高,透湿性能略有增加;吸液率也随之增加,表明海藻纤维纺织产品对人体血清有很好的吸收性能,适合用于医疗卫生材料和美容化妆材料;抑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也越好,适合用于抗菌、防臭纺织产品;滤料的过滤效率越来越好,可用作食品级过滤材料。
    除了传统的褐藻,海藻中的另一重要种类——红藻同样具有制造纤维制品的潜力。青岛大学薛志欣教授指出,红藻纤维带动了海藻养殖、纤维、纺织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是海藻酸盐纤维的有益补充。她介绍了红藻胶纤维的制备及研究进展,阐述了如何从分子结构和纺丝工艺入手,合理调配分子结构和纺丝手段,以获得高强、稳定、阻燃的红藻胶纤维。
    透视微藻产业卡脖子技术  
    微藻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中国微藻产业联盟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大学潘克厚教授指出,降低成本是微藻生物燃料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影响微藻产油成本的关键技术有:产油微藻良种选育,微藻高效、低成本培养基及规模化生产工艺开发;废弃CO2的捕捉、净化和利用;低成本高效的光生物培养系统;微藻生物的低成本收集;高效炼制和多联产技术。
    今后的研究重点是选育并储备更多适于不同培养环境条件,生长快、产物含量高、质量好的微藻良种(不易贴壁生长、不产生胞外多糖、最适pH8.5~11.5、温度范围4~50℃、个体密度1.02~1.05g/cm3、个体大、产物油含量>30%),并使之多样化、系列化;研发相应的养殖技术和工艺,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产物的需求;对微藻良种的生物学特性(如用水、生产地区、反应器、生产方式、炼制方式等)进行研究。
    提溴技术高效节能化
    溴素工业是海洋化学工业的主要分支。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刘伟高工介绍了高效节能提溴成套技术成果。该技术以中试研究成果为基础,完成首台套浓海水提溴领域产业化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形成三大核心技术,即三塔连续非稳态流场CFD分析技术、填料塔原位过程强化技术、尾气可控及再利用封闭循环技术;具有两大特色,即填料塔主体(玻璃钢塔、风机等)设备及工艺不变,吹废明显降低,产能有效提高。
    无机硅化物向高质量发展
    无机硅化物产品广泛应用于石化、纺织、电子信息、军工、食品、制药、橡胶、涂料、 农药、饲料等领域,是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产品。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会长周法海指出,经过100多年历史,我国无机硅化物产业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五大系列产品硅酸钠、硅胶、白炭黑、硅溶胶和分子筛。我国无机硅化物产能、产量已居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无机硅生产大国。2018 年,我国无机硅化物企业达到360个,设计年生产能力 965 万吨,年产量765万吨,年产值235亿元。我国无机硅化物产品中高质化、高值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竞争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未来,应进一步提高硅酸钠产品质量,生产出高模数硅酸钠、功能性特种二氧化硅、高端硅溶胶、特殊用途的白炭黑等高质量、高精细的高端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
    海洋药物潜力巨大
    海洋生物资源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新药开发潜力的资源。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杨金波指出,我国目前已发现3500多个海洋天然产物,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中,我国海洋糖工程药物研究水平较高。海洋药物研发尚存瓶颈,包括资源难以获得,海洋生物难以人工培养,活性物质含量低、分离难度大、结构复杂,海洋药物筛选及成药技术落后。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开展的海洋药物筛选体系应用前景看好。
    膜技术的后起之秀
    山东天维膜技术有限公司娄玉峰介绍了“基于均相离子交换膜技术应用的酸碱盐废水处理”。他指出,均相离子交换膜的应用方式包括电渗析膜、双极膜、扩散渗析,前两者利用电场驱动,后者利用浓差驱动。电渗析可用于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反渗透浓水回用等,双极膜技术可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有机酸生产,扩散渗析技术可用于工业废酸、废碱回收。他指出,均相离子交换膜技术是先进的分离技术,在我国的盐化工、氯碱工业和卤海水(包括深层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它还是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对改造我国传统民生产业将发挥独特关键的作用,有力地推进高新技术改造现有产业的进程。
        
生物医药产业机会何在?
    
    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对国民健康造成的威胁正日益显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国民面临着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双重挑战,这为医药市场需求带来了增长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裕国指出,医药化学品合成面临不少挑战:药物的传统化学合成过程原材料消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药物分子趋于复杂且终产物纯度要求高,药的质量与国外最新药典标准差距大,遭遇出口技术壁垒;生物大分子药物结构复杂,其开发具有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药物研发过程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亟需进行药物制造过程工艺创新。
    郑裕国进一步指出,生物催化合成医药化学品具有低污染、低能耗、高原子经济性,符合医药化学品生产需求,是实现“药物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性能优良的生物催化剂是生物催化技术的基础,开发高效生物催化剂或构建高效细胞工厂,运用新型生物技术,强化、拓展生物催化剂的适应性功能,与化学催化反应进行无缝对接,是实现医药化学品绿色生物制造的关键。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少雄指出,近年来,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我国表现突出;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创新药物表现优异。在新时代,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成为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但行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瓶颈,例如在人才方面存在阶梯性缺失的危险,在资金配置方面需要机制上有所突破。陈少雄表示,未来应关注肿瘤、心血管、脑卒中、神经类、免疫和抗衰老等领域的新药开发;建议企业要立足于产品和质量,采用更加合理的工艺设计,减少污染排放,提高产品质量可控性,降低成本;此外,还应有效利用国内市场规模经济效应。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