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今年的情况来看,整个染料行业的发展态势基本向好。虽然行业发展遇到一些问题,内部企业经营情况参差不齐,但总体来看,销售额和利润都延续增长态势,龙头企业的利润增长相当可观。”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田利明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企业境遇冰火两重天
近几年国家安全环保监管持续升级,国内染料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其实,在田利明看来,染料行业的调整比化工其他行业都来得更早一些:行业增速在“十二五”期间就有所减缓,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如今像浙江龙盛、浙江闰土、江苏亚邦、浙江吉华这样的业内龙头企业的实力已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刚刚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浙江龙盛前三季度营收166.23亿,同比增长14.11%;归母净利润38.82亿,同比增长22.13%。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69.74亿,同比增长29.17%。作为分散染料行业的老大,龙盛在中间体业务领域也拥有处于接近垄断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其始终能保持行业最高的毛利率。
然而,一些企业在这轮洗牌中则面临生死抉择。“一方面,是政策原因,现在整个产业政策都有很大转变,在企业安全环保、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之前在这方面没有投入的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适应这些要求。另一方面,大公司前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技术获得突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有了大幅提升,而小企业技术落后,产品无法满足现行标准,市场竞争力被削弱。”田利明表示。
另外,“321”响水事故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也很大。在这次事件中,染料行业排名前四的企业,有3家受到影响,甚至有家企业90%的产能都在事发地,还有一些单品种染料或中间体排名靠前的企业也在其中。这些重点企业受牵连而被迫停产。这次事件继而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严控染料项目。“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行业角度来看,加强管理是有益的,可以倒逼全行业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在新的起点、新的标准上获得跨越式发展。”田利明认为。
然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上半年染料行业产量在去年同比两位数的下滑的基础上,继续走低。在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整个行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压力。
“一带一路”拓展仍需提速
我国染料产量在全球占比将近70%,国内生产的染料约1/3用于出口,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染料产品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有机颜料产品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因为之前国内大约16%的有机颜料出口到美国。染料产品也间接受到影响,根据美国对原产地贸易的相关规定,东南亚地区进口中国染料印染面料,用于服装生产,在出口美国时也会受到限制。这迫使当地印染企业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染料。”田利明介绍。
田利明认为,对这种影响要有长远考虑,因而更坚定了国内染料企业走出去的决心。田利明同时也是亚洲染料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在他看来,染料行业在“一带一路”市场拓展方面步伐没有预期那么快:“国际化发展是行业自身的需要,最重要的原因是产口出口所占比重大,使用时需要提供售后服务,这是境外办事处或贸易商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以现在行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资本积累,都应该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其实早在十年前,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就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同时也采取了许多举措,通过举办亚洲巡展,考察境外的一些工业园区,参加国外学术交流活动,引领行业向外走。但现在企业向外走的速度还未达预期,目前在境外有合成工厂的企业只有两家。其中,浙江龙盛在2009年就与印度Kiri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设立了工厂,目前运转顺利。”
据田利明了解,国内排名前20的染料企业,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落地项目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开工建设。“走出去发展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比如法律问题、原料问题、文化问题。但是你不迈出那一步,这些问题都不用谈,真正走出去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田利明认为,纺织印染行业走出去发展的速度比染料行业要快得多。不仅规模大、企业多,速度也快。一些上市公司到国外购地之后,自己招商,引进配套产业,这就给了染料企业与下游抱团走出去的机会。
未来创新怎么做?
产量成为全球老大之后,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一些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仍被国外企业垄断,未来国内染料创新的着力点在哪儿?田利明表示,首先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比如在自动化和连续化这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在行业内推广安全、环保、节能新技术等。
另外,新技术应当顺应新的需求趋势。当前,数码印花的体量比重在印花领域逐年增加,并以其特有的智能化、环保化、个性化等优点成为未来纺织业的趋势,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印花工艺。数码印花所用数码墨水是其印花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用于数码墨水的数码染料未来需求前景看好,但其制备技术基本被欧美大公司所掌控。
“与传统印花相比,数码印花废水排放量大幅降低,过去的印花速度慢、布料宽度受限等问题都已经逐一被攻克,一旦获得大规模推广之后,数码染料的需求也将放量。”田利明认为,目前国内企业都十分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虽然也有所斩获,但无论从体量还是产品品质上来看,仍有提升空间。
功能染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类染料中用量较大的是液晶染料,这种技术目前仍掌控在日本韩国生产商手中。但原料基本上都由中国、印度供应。日本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已有十四五代产品了,技术提升很明显,体现在最终产品上就是色彩越来越鲜艳和逼真,而我们现在的研究还接近于零的状态。差距太大了!现在产量增长遇到了瓶颈,产需矛盾仍然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说前30年染料行业的面临的是扩量,那么未来几十年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提质。”
田利明认为,为现有产品拓展新的应用也是一种创新:“之前活性染料染棉织物,分散染料染化纤织物,现在活性染料的应用扩展了许多,毛织物、尼龙、腈纶织物都在不断研究应用活性染料。因为活性染料色谱非常全,色彩也鲜艳,所以研究相对多。”
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染料行业在全球所占比重很大,但获得这个地位的时间还很短,研发基础比较薄弱。“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新品研发不能放松,理论研究也要加强。之前国内一些大学还设有染料专业,但如今都变成精细化工大专业了,涉及到染料合成的只有一小部分,接下来的商品化、售后服务及应用等都没有专业的培训,专业性的人才培养存在短板。”
“‘十三五’期间,染料行业增速下调,园区的集中化、产业的规模化都获得长足的进步。未来行业一是要结合现在‘一带一路’实现国际化发展;二是要加大力度推广产业化技术包括,连续化、自动化技术等;三是要持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田利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