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农药“十四五”发展关键词
2020年12期 发行日期:2020-06-12
作者:■ 山东蓬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韩永奇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药行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在“十三五”的收官之年遇到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农药行业克服疫情困扰,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将是农药行业实现梦想、走向辉煌的关键时期,农药行业要面对来自国内、国际的多重挑战,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值得深思。

“十三五”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农药行业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效益质量为行业工作的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农药工业发展的新动力,把农药零增长、去产能过剩作为重要工作,不断调整升级农药业结构,把传统农药提升改造成为绿色农药和生态农药,促进农药业绿色发展。
    五年来,农药行业将要素优化配置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推动了农药企业重组和进驻专业园区。农药业集中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行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目前,我国农药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科研开发、原药 生产和制剂加工、原材料及中间体配套)到 2019年底,获得农药生产资质的企业有近1800家,其中原药生产企业400 家左右,全行业从业人员约10万多人。2016—2019年,我国农药销售收入利润年均出现递增状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纵观“十三五”,农药行业发展有如下亮点:
    一是提质增效重生态,促进了农药行业绿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药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农药原药产量看,2016年为377.8万吨、2017年294.09万吨、2018年208.3万吨、2019年225.39万吨。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农药原药产量仍然处于下滑通道中。
    近五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药绿色发展,积极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5年由农业部制定),零增长成效显著。近年来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负增长。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39.8%,而2015年底农药利用率为36.6%,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在确保农业生产用药的前提下,行业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高毒农药,发展绿色农药。目前,已累计淘汰禁用39种高毒高风险农药,24种农药受到限制性的生产销售。截至目前,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产品已占登记产品总数的78%。
    在环保新政的影响下,农药企业积极引入先进环保技术,开发绿色生产工艺,实施低毒生物农药示范推广,在全国创建各类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带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面积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提升。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进农药供给侧改革提速
   “十三五”以来,农药行业的面对结构性问题,由关注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大力进行供给侧改革,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中,除草剂约占60%,杀虫剂接近30%,杀菌剂约占10%,占比趋于合理。农药产品中,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型新品种、新制剂占比提升,颗粒剂、悬浮剂、缓释剂等得到发展,生态农药走向前台。
    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布局更趋集中,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浙江五省的农药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成左右,农药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药企业有28家在上述地区,销售收入在5亿~10亿元的农药生产企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2019年江苏省、四川省和浙江省,农药产量分别为74.3万吨、39.2万吨和20.8万吨,产量均超20万吨,占总产量的59.6%;山东省、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产量均在7万吨以上。产业集中与产业集聚效果突出,例如,江苏如东农药产业园等已初具规模,目前进入园区的农药生产企业占全国原药生产企业的46%。
    农药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的步伐提速,行业外资本的进入加快了企业规模壮大的进程。例如,2017年6月,中国化工收购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瑞士先正达。
    三是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农药行业迸发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新农药创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均不断提高,已经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国自主创制并获得登记的农药新品种有48个。这48个产品,按产品类别划分,杀虫剂15个、杀菌剂22个、除草剂7个、植物生长调节剂4个;截至2019年7月底,我国开发或自主创制并获得登记的农药新品种有54个,获得正式登记的有37个,在市场上大范围推广应用的农药品种有10多个。近五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登记的新农药品种如四氯虫酰胺、氯氟醚菊酯、噻唑锌、毒氟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实现工业化生产,获得了可观的销售收入,推广使用面积以数亿亩计。
    经过近五年来的努力,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农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宣告成立运行。2016年自走式植保机械、航空植保、天敌昆虫、生物农药、高效低风险农药等5个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组建,集聚国内150多家生产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加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植保无人机迅速发展,一些企业如汉和等生产的无人机在安全性、稳定性、操控性、喷洒系统等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田间作业规范化标准正在制定,已在水田、玉米、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中大显身手。一些企业或科研院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发明层出不穷,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四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农药出口富有成效
    近五年来,我国农药产品销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行业产值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农药出口量为140万吨,占当年总产量的37%,同比增长19%;2017年我国农药出口量为146.76万吨,同比增长6.9%,出口金额达到67.60亿美元,同比增长20.4%;2018年出口农药140.53万吨,金额80.72亿美元。 2019年我国农药出口数量和金额呈现小幅“双降”,分别下降7.1%和1.5%。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势必受到全球疫情影响。对国外农药的出口使我国农药行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行业本身比较弱势,因此出口量比较可观。农药出口为“十三五”消化国内产能,保持企业正常均衡生产,保证利润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时代也向农药业提出新课题,市场向农药业发出信号。国内农药行业的发展必须正视以下问题:
    一是目前农药行业产能过剩成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尤其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导致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如部分大宗、热点品种产能过剩,但用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杀菌剂品种较少;剂型结构不合理, 缺乏水基化、微囊剂、缓控释等新型制剂的专用助剂。
    二是多因素推高成本将依然是“十四五”农药业发展的痛点。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土地、环保、安监投入、金融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已经不再,产品营销等成本的上升仍继续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等。
    三是安全与环保政策趋严。农药行业发展受制于愈来愈严的生态环保政策,全国各地农药业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江苏响水“3·21”爆炸事故后,国家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越抓越严,日趋严格的环保、安监政策,直接影响了部分企业的产能发挥,导致许多行业包括农药行业整个产业链都受到影响。
    四是全球疫情下中美关系等国外不确定因素以及国内经济增速减缓对于农药发展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药应对这些因素经验措施不足,给“十四五”发展留下了悬念;加上“两减”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以及疫情下绿色农业与食品安全再升级,向“十四五”农药行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此外,农药出口自有品牌极少,疫情下的单边保护更加猖獗,出口环境不容乐观,将对于“十四五”农药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十四五”发展展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农药业发展将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向绿色生态化方向发展
    以绿色化制造打造绿色农药工业优势成为将“十四五”农药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也需要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生态宜居对于环保和生态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新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十四五”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监管力度,以及推进农药行业加大开发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
    为实现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及农药使用“零增长”,对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以及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研发、清洁生产和农药使用过程的绿色化将是“十四五”我国农药发展绿色转型的重点。尤其是高效低风险农药以及生物农药的研发,取代高毒农药,开展清洁生产,实现农药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推动农药使用的减量化,以及田间地头包装物的回收和利用等将会更加受到关注。
    2.向自主创新方向发展
   “十四五”我国将进入“后小康”时代,增强农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研发出适合“后小康”时代的农药新品种将是“十四五”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开发新助剂和新剂型,支持生物农药发展, 积极开拓非农业用农药市场,把科技创新与提高农药工业整体装备水平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控制水平相结合,与强化清洁生产工艺和综合循环利用相结合,将是“十四五”创新发展的基本方向。  
   “十四五”我国将进一步完善农药创制体系,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药创制品种的市场开发。农药研发思路要从粗糙向精准、从注重理化性质向注重生物活性转变,省力化、精准化制剂类型、种衣剂、控释技术、纳米技术等将成为新剂型研发热点。
    3.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的农药装备智能化制造、生产自动化是大势所趋,我国移动互联网5G下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会把“十四五”时期农药企业带入智能时代。在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方面,农药行业将以数字化培育新动能,在生产中实现连续化、自动化,以及设备大型化、智能化,发展数字农药,打造数字农药经济新优势。
   “十四五”农药行业将以5G商用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与农药的融合发展,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关系、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4.向优化结构、资源方向发展
    调整农药工业结构尤其是产品结构,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将是“十四五”时期农药行业发展的重头戏。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新品种占据国内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杀虫剂产品,更新杀菌剂产品,发展除草剂新产品,以更趋合理的产品结构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高品质需要。
    重点发展针对常发性、难治害虫、地下害虫、线虫、外来入侵害虫的杀虫剂和杀线虫剂;适应耕作制度、耕作技术变革的除草剂;果树和蔬菜用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用于温室大棚、城市绿化、花卉、庭院作物的杀菌剂;种子处理剂和环保型熏蒸剂。积极发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水果保鲜剂;鼓励发展用于小宗作物的农药、生物农药和用于非农业领域的农药新产品、新制剂。大力推动农用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鼓励开发节约型、环保型包装材料。
   “十四五”将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倡导“两导”(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威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培育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企业大型化、集约化和规模经济,改变企业多、小、散的现实。将继续优化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把农药原药生产转移到专业工业园区。对于部分品种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产品,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十四五”将会鼓励农药原药生产企业和制剂生产企业以市场为纽带,建立有效、常态的合作机制,促进原药和制剂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5.以“双创”促出口将是外贸的基本趋势
    农药出口将是“十四五”时期农药行业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农药消化国内产能和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必须创新方式和创造条件来促进农药出口,以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农药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多年出口实践表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效安全绿色农药产品才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保持价格坚挺。因此农药行业应该由追求出口规模的粗放发展阶段转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绿色产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急需造就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的国际品牌,在改变出口盈利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打造和树立国际农药品牌,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由于受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十四五”时期,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三大农药品种比例将发生较大变化,将在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农药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做文章。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将是“十四五”农药外贸积极构造全方位、多品种、高效益、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外贸新格局的重要内容。

    总之,“十四五”期间,我国农药业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未来,全球粮食需求将不断上升、粮食危机警钟将不断敲响,农药作为一种支农必需品,需求是刚性的。还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球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处于下滑的动荡之中,一些全球性的危机影响着中国的经济秩序。在国际农药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异常激烈,单边保护主义导致垄断加剧,技术与贸易壁垒日益增强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十四五”国内外积极消极因素将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我国农药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并有可能影响国内农药市场的行情走向。对此,我们必须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去探寻、思考“十四五”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方向,为即将进入“十四五”的我国农药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信心,抢抓机遇,规避风险。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