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2022年21期 发行日期:2022-11-01
作者:■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 程熙琼

  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已满一周年。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全年碳配额总交易量达到1.9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达到84.9亿元,其中包含挂牌交易和大宗交易两种交易品种。市场以48元/吨的价格启动开盘,单笔成交价在38到62元/吨之间浮动,2022年7月15日收盘价为58.24元/吨,较启动日开盘价上涨超过20%。

  从规模看,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管控我国约4成的碳排放量,配额总量达到了45亿吨。总体看,一年来全国碳市场的运行基本平稳,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完成率达到了99.5%。伴随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市场已经开始发挥出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的作用,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碳市场有效推进了国家能源结构转型与企业高效减排

  碳市场履约机制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稳步转型。目前,我国发电行业碳配额分配采取基准线法,即通过对电力行业排放基准线的设置,逐步推动我国火电布局的调整和结构的优化,推进煤电节能改造、供热改造,从而降低碳排放强度。2021年,我国电力行业平均发电二氧化碳排放约为558克/千瓦时,较2005年下降约35%,其中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828克/千瓦时,较2005年下降约21%。过去15年间,我国通过发展非化石能源发电、提升发电效率等措施,整个电力行业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215.1亿吨。

  碳市场机制推进了低碳管理与技术的创新发展。首先,碳市场交易的方式逐步强化了企业对碳减排工作的认识,强化了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电力企业数据管理日趋规范,数据质量控制、碳排放数据体系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企业基本上全部开始了碳实测工作。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电力企业均相继制定了企业碳交易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范围与工作流程,相关人员也在陆续开展培训,专业素养与水平均普遍提升。第二,伴随碳市场启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得到了推广,如线连续监测系统(CEMS)在获取企业碳排放数据中的应用技术研发;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CCUS)研发;二氧化碳利用方式和规模技术的研发等。

  碳市场是为企业提供高效且低成本减排的重要手段。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推动企业低成本减排作用初步显现。碳市场提供了一种灵活的交易机制,即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让企业利用市场交易方式,主动将自己的实际碳排放量和拥有的碳排放权进行匹配。同时通过市场作用形成价格信号,来引导未来我国减排降碳领域的投资,包括一些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等。疫情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排放企业需要在达成环保要求与减碳指标的同时兼顾企业运行成本,碳排放交易作为一个市场化手段,为企业提供高效且低成本的经济型减排手段,助力企业顺利完成减排任务,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碳市场运行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仅有2600余家发电企业,参与者行业较为单一,市场整体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与交易种类与数量都相对有限,控排单位与技术服务机构碳数据一定程度欠缺真实性。除此之外,市场价格还不能完全反映出碳配额的稀缺性,企业减排动力和交易需求也不是很高。 

  市场活跃度较低是影响全国碳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从挂牌交易占比看,一年来全国碳市场中大宗交易量是挂牌的5倍左右,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获得的免费配额相对充足,基本不需要再去市场上交易就可以轻松实现履约,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囤积配额获取利润的情况,这使得碳市场整体的活跃度不高,与国外同类碳市场,甚至国内试点市场相比,活跃度都比较低。从换手率来看,即交易量与发放总量的比值,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换手率仍不足4%,而世界最为成熟的碳市场——欧洲碳市场的换手率则达到了400%,为中国统一碳市场的400倍,足以看出我国碳市场和世界成熟市场之间仍有一定差距。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要多样化交易方式,如现在欧洲碳市场较为普遍的拍卖、现货、期权、期货和远期等交易方式,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助力低碳技术与碳资产管理创新,进一步促进碳市场良性发展;二是多样化交易产品,CCER是一种可以给碳市场提供增值、流量的工具型产品,也可以带动公众和市场级参与者加入到市场交易中,从而提升市场的活跃度。现在大家较为关心的是何时重启对CCER项目,也就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备案和签发工作。

  全国统一碳市场仍面临缺少适合的标准这一问题。一方面,发电企业核算范围三的碳排放难度仍然较大,多数企业对范围三排放量的核算依赖于行业平均数据,而不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获得的实际数据。另一方面,碳市场仍未建立起专业科学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企业仍需要重复计算上游供应商的碳排放数据。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有望解决这一问题。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以及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广、适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排放因子编制和更新体系,我国碳市场标准体系建设有望进一步加强。

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伴随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我国碳市场已从“缓慢发展模式”进入“高速运转模式”。碳交易体系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参与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参与市场的主体也正在逐步增多,碳配额分配将在可预见范围内进一步收紧,市场正在良性刺激低碳技术的投资与应用发展,碳市场即将承担起温室气体减排的核心作用,逐步强化我国在世界低碳领域的话语权,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碳市场的定价权。

  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等八大高碳行业,配额总量可能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将覆盖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市场规模将在可预见的范围内快速扩大。另外,伴随市场交易方式与交易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市场活跃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积极参与市场交易,是企业高效且低成本减排的必要途径。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