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浅谈收储机制在碳排放领域的新应用
2023年10期 发行日期:2023-05-16
作者:■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张华 胡天一

  所谓收储机制,一般指国家或集体在物价下跌时收购大宗商品并储存起来,在物价上涨时抛出,用以调控市场,平衡和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市场机制。收储机制应用在碳排放领域可以平衡不同地区的碳排放指标,达到调整跨地区项目转入地与转出地碳排放指标供需不平衡、难匹配等问题,有助于国家和地区布局重大项目落地。

山东省率先发布碳排放收储办法,打响碳排放双控第一枪

  2022年12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简称“碳排放收储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和调剂遵循政府主导、统筹资源、精准配置、效率优先原则。省级重点项目以及关系全省生产力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可调剂使用省级收储的碳排放指标。

  配套“碳排放收储办法”将出台《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使用管理细则(试行)》(简称“碳排放收储细则”),详见表1。2022年7月21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预计2023年将正式出台。“碳排放收储细则”将在“碳排放收储办法”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替换方案的编制要求、替换途径及对应替换比例遵循原则、替换量核算方法、替代方案审核内容等,以全面详细指导“两高项目”对应企业实行“碳排放收储办法与细则”。

从能耗收储到碳排放收储的发展及预测

  山东省从2020年开始在能耗、煤耗、碳排放三个角度试验“收储类”机制。2020年4月2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能耗指标收储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能耗收储办法”),规定了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能耗指标的省级收储和调剂。此项政策的发布与实施破解能耗指标对重大项目落地的制约,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要求,保障了项目建设。此外,“能耗收储办法”的出台,也解决了因地区煤炭消费压减政策加严导致的企业由于缺少煤炭指标装置无法满负荷运行的难题。通过合理调配指标后,山东省实现了要素资源高效优化配置,好项目、好企业的发展得到了有效保障。

  “碳排放收储办法”的发布,既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双碳”管控要求,也从侧面说明山东省通过“收储类”办法的施行,有效控制了两高项目排放问题,有力支撑了山东省能耗指标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目前“能耗收储办法”已经试行两年,其施行规律及效果,对企业理解把握“碳排放收储办法”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五点启示:(1)碳排放较能耗收储范围小,仅涵盖特定途径压减后的碳排放量,且未涉区域评级带来的影响;(2)碳排放收储数量上较能耗宽松;(3)碳排放收储方式仅为申请,不含市场拍卖;(4)碳排放收储申请使用无需付费,能耗指标需根据基准价格调整;(6)碳排放收储指标申请使用数量尚未明确规定。

碳排放收储的延伸思考

  1.碳排放收储覆盖范围、指标的使用方式、使用数量较能耗收储指标要求宽松,未来将随着国家及地方“双碳”体系日趋完善、管控力度加强而逐步扩大、丰富、加强管控

  国家尚未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山东省也尚未针对区域单位碳排放产出效益开展综合评价。因此碳排放收储也覆盖通过产能转移、企业关停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核电替代化石能源等途径减少的碳排放量。不涉及收储省级统筹的碳排放指标,且不涉及针对不同评价等级区域设置不同的收储比例。但未来不排除参考能耗收储,扩大收储范围。

  碳排放收储指标为申请使用,申请成功的指标为免费,并未参考能耗收储指标采用申请使用+市场竞购两种方式,且申请成功的能耗指标需参考基准价格支付一定费用。碳排放收储指标的使用数量上也未针对项目进行规定。但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时间临近、碳市场日趋完善并纳入石化化工,不排除将采取收费模式。

  2.“碳排放收储制度”与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联动

  2022年11月28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就《山东省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2023—2025)》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提出到2025年完成600家重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算,带动重点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选取化肥等企业率先开展,逐步扩大到有机化学品(含甲醇、合成氨等)。方案提出的重点产品对应装置与“两高项目”基本重合。目前“碳排放收储”涉及“两高项目”的碳排放量基本为范围一与范围二所涉及的排放。若山东省针对两高项目对应重点产品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碳排放收储覆盖排放,在绿色发展要求极其严格的情况下,可能与该产品全生命周期排放挂钩。

  3.国家有关部门可推广收储机制在碳排放领域的应用,其他高排放省市如宁夏、内蒙古、辽宁等存在采用“碳排放收储”的可能性

  根据最新公布的分省(区、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指标,宁夏、内蒙古、辽宁的工业及化工万元收入能源相关碳排放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不排除此类高耗能省份采用收储类机制以促进区域低碳转型发展。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