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重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历经多年的发展,建成了具有技术和产品优势的天然气化工体系,形成了长寿、涪陵化工园区为主,其他特色园区为辅的产业格局,培育发展了天然气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产业集群。
宁波石化开发区作为全国七大重点发展的石化基地之一,已连续7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榜单前3强。与宁波石化产业发展相比,重庆化工产业存在产值规模不大、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水平不高等短板和差距。
(一)产值规模还不够大。宁波石化区现有规上企业115家,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17亿元,占宁波市石化规上工业总产值(5200亿元)的62%,位居全国专业化工园区首位。而重庆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5家,产值仅为1431.3亿元,缺少千亿级的龙头企业,产值规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产业链不够完善。宁波石化区依托镇海炼化、中金石化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再到化学原料、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而重庆化工产业基础原料烯烃、芳烃短缺,产业链不完整,供应链单一,化工产业内部及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不紧密,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不强。宁波石化拥有甬江实验室、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13个科创平台,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个,构建起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而重庆化工行业整体创新效能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数量有限,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四)数字化水平不高。重庆8个化工园区相对分散,部分园区未实现全封闭管理,安全环保风险仍然较大。而且化工企业数字化转型还不够,还有部分老旧装置和设备,未来工厂雏形较少。
从当前国内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我国石化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短缺”,中低端石化产品产能增速放缓,市场竞争进入剧烈震荡期。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石化产业面临安全、环保、能耗、碳排放等诸多约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指示要求,重庆可以借鉴宁波绿色石化发展经验,发挥现有化工基础和内陆港口优势,以化工产业为基础带动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打造世界重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一是坚持产业提质集聚化发展。产业链决定一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近年来,宁波石化区依托优越的港口条件、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资源,形成了以炼油、乙烯为龙头,以丙烷脱氢等轻烃产业链为补充,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和下游化学制品协调发展的“油头化尾”全产业链体系,带动了宁波汽车、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361”产业集群发展。重庆可借鉴宁波通过构建产业链共同体和“链主+链群”培育模式,着力延链补链,通过产业链以商招商,引入链主企业,打造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之一的万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首先要加强园区化工产业内协同。宁波石化区内以镇海炼化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配套体系,重庆可以涪陵、长寿的重点化工园区为核心,园区内构建上下游产业协同合作,不仅能实现原料和产品的高效流通,还可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其次要加强区域协作。宁波与舟山合作共建绿色石化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重庆市可加强8个化工园区间的相互协作,构建市内化工产业的小循环,实现对资源的“吃干榨净”。再次要加强跨产业协作。成渝地区的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为化工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依托汽车、电子、建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对上游化工新材料的需求,逐步往上配套发展重要化工原材料,向下游延伸到电子化学品、专用试剂、工程塑料、化纤,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化工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坚持科技创新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重庆化工产业要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顶尖高校、高端研发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持续激发高端科创平台潜能。深化与重庆大学、中石油、中石化等高端创新平台合作,建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创新平台。发挥中石化川维、华峰化工等龙头骨干企业规模体量大、技术积累足、产业链长的特点,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科创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加快开展高性能催化剂、高端电子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合成与制造等方向的技术研发攻关,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研发资源投入和R&D占比,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支持和引导企业主动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和前沿项目。再次要着力培育各类创新性企业。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关键细分行业,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向创新型、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做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体规模。
三是坚持绿色转型低碳化发展。绿色发展是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宁波石化区入选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园区、全国绿色化工园区。重庆化工行业要以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加快构建化工产业绿色制造体系。首先要发展绿色产品。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产品设计,开发清洁油品和高性能、环境友好的化工产品。开展企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与认证,提前布局甲醇、聚氨酯、乙烯、聚烯烃等重点行业碳排放评价。其次要建设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鼓励长寿、涪陵等重点化工园区统筹规划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工业气体等公用工程和污水收集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相应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星级绿色工厂评价。再次要推进绿色低碳。深化园区循环化改造,有效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审查意见,持续推进降污减排工程。探索化工技术工艺与流程、废弃物治理、能源等领域减污降碳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争创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天然气化工,天然气作为石油和煤的替代,具有碳排放低的明显优势,而重庆具有页岩气资源优势、天然气化工技术和产品优势,因此发展天然气化工同时具有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四是坚持数智赋能规范化发展。安全发展是化工产业的生命底线。宁波石化区探索智慧化工园区“1+5+X”建设模式,打造园区安全、环保、交通、水利等方面智能化管理,实现全区智能管理一体化、联网化。重庆可借鉴宁波石化园区模式,围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建设智能智慧数据一体化智慧园区。一方面要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对标化工园区安全整治提升“十有两禁”要求,推进园区全封闭管理及非化工企业分类整治。健全入园项目准入评审制度,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安全评估。配齐配强专业力量,落实落细属地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要全面推动数字化赋能服务。结合数字重庆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平台建设,健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产业等专题建设。通过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示范试点,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成为改造提升传统化工产业的重要支点和助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