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反思化肥高速发展 高效利用任重道远
2005年20期 发行日期:2005-09-01
反思化肥高速发展  高效利用任重道远
   本刊讯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肥料生产、消费第一大国,化肥产量
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1/3,但国内在肥料尤其是化肥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日益凸显。化肥发展模式不合理以及利用率偏低引发的环境污染、
资源压力、生态破环和人类营养方面的问题逾加严重,已经成为我国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经中科院资深院士、原化工部副总工程师陈冠荣同志提议,由中国化
工信息中心主办的“肥料的高效及合理利用高层研讨会”2005年5月
16日在北京召开。30余位来自农业、化工、环保、生态、肥料立法、
动植物营养、宏观经济部门的有关领导、学者、专家济济一堂,对我
国化肥发展长期以来存在的认识误区、如何改善体制问题造成的产业
现状、以及切实提高化肥科学施用率、进一步保障农民利益等问题展
开了深入的探讨。

化肥施用量连年增多
潜在危害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对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形
成了共识,我国的化肥产业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辉煌发展的历程。
然而,时至今日,化肥不合理使用带来的隐患、化肥的无限制生产带
来的资源、能源耗费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我国化肥消费量
创下新高,超过4700万t,比1992年的2930.2万t增长了60%。相
比之下,若扣除我国的增长量,世界肥料消费量10年间减少了162
万t,我国肥料消费量已经超出了正常增长的范围。
   1. 过量施肥降低肥料利用率
   据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介绍,在低施氮量条件(120kgN/ha)
下,冬小麦的氮肥损失率不足9%,氮肥利用率可达45%;但当施氮量
提高至360kg/ha(相当于冬小麦每亩施52kg尿素),氮肥利用率仅为
23%,氮肥损失率高达55%。此外,过量施肥对作物、人、畜的危害也
早成定论。
   2. 超常发展氮肥生产,消耗能源,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2004年我国共生产合成氨4222.2万t,消耗标煤7612.6万t(包
括用于发电所耗煤)。同时,氮肥生产向大气排出的CO2达到2亿t,
占我国温室气体CO2当年排放量的1/10。过量施用氮肥引起严重的环
境污染,资源消耗量巨大。
   3. 磷肥生产超常发展,加速我国磷资源耗竭
   2004年我国生产磷肥1017.4万t,生产磷矿2617.4万t标矿(其
中出口313万t)。据中国磷肥协会统计,每生产1t(100%P2O5)磷肥,
至少需要消耗3.7t含P2O5 30%的标磷矿。据1999年底数据,我国磷
矿工业储量为66.42亿t(其中P2O5>30%的磷矿6.97亿t),依照目
前磷肥的超常发展势头,将加速我国磷矿资源耗竭。

多学科专家联合呼吁:
    成立“肥料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并创建“国家肥料发展基金”
   ◆2004年,我国政府为了保障农民利益,屡次对化肥企业实施限
价政策,其主观愿望是希望农民多用肥,用得起肥,然而专家指出,
只有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而减少施用量才能给农民带来更
大的经济利益。2004年我国农民购买化肥的开支达1800亿元,但由
于肥料利用率仅30%左右,农民对化肥的投入及政府对农民的补贴很
大部分白白浪费,并转化为环境污染。假若将施用化肥投入的1800
亿元中的0.5%(9亿元),用于发展高利用率肥料、田间肥效试验、研
究新的施肥方法、支持肥料发展的软课题研究、肥料知识的普及等,
其效果会远远大于直接补贴于盲目用肥。
  ◆专家认为,当前化肥生产应从单纯数量的扩张,转向发展高利
用率的优质化肥路子上来。与会专家呼吁社会以科学发展观全面认识
化肥问题。建议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肥料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指导肥料的科学发展,科学地评价肥料中的创新,以及建立科学的肥
料综合评价体系。
   ◆目前,肥料问题已经不限于工业生产、商业流通,农业施用的
问题,而更广泛的涉及到化肥、能源、健康、环保等各个领域。因此,
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肥料的高效及合理利用”问题,需要集中多
学科专家的智慧。
   因此,研讨会中多学科专家联合呼吁,希望国家领导机关支持成
立“肥料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或指导组)”并筹集资金建立“国家肥
料发展基金”,以促进我国肥料事业中工业、农业、商业、运输、能源、
环保、公众健康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为建立“和谐社会”中的可持续
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陈冠荣:化肥高效合理利用必要而紧迫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目共睹,完全可以说化肥是我国农业
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化肥行业单纯注重产量增
长的发展模式和化肥不合理施用已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目前
大家对解决这些问题必要性、紧迫性了解还不够,很多人的认识却还
停留在建国以后以粮为纲,以肥促产那个阶段,也缺乏一个发现问题、
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和平台。国家近几年来对化肥问题相当重
视,“十一五”规划也很快要制定,未来化肥发展政策的制定正进入关
键的时候,在这个时间召开“肥料的高效和合理施用研讨会”,可以说
意义非常重大。

    ●冯元琦:化肥的高效和合理利用需要政策支持
   现代农业正在对化肥提出新的要求,除了数量以外,特别强调化
肥的施用质量以及对长远的影响。国内目前对化肥行业的发展还没有
一个明确、具体的整体思路和与之适应的政策环境,比如很多必要的
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支持,化肥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测土施肥等先进的施肥方式无法顺利推行等,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
将来后患无穷。

    ●曾宪坤:建立专业指导平台很重要
  对化肥行业的管理体制多年来政出多门,由于各个部门的角度不
同,出台的政策很少从全局考虑,行业和下游往往无所适从,最终受
损失的是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化肥行业
发展的政策咨询或行业指导机构,这样对行业发展不利,对国家的总
体发展也不利。

    ●许秀成: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目前世界几大农业国家的平均化肥施用量都在大幅下降,但是粮
食的单产在上升。国内目前化肥管理体制中可以做的改进之一就是应
当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从鼓励农民多用化肥转变成科
学合理用肥,而且,放开化肥价格市场也有利于调整化肥的施用结构,
有利于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施用比例的提高,这也是缓解各方面问题最
简单有效的出路。

    ●张福锁:企业界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
  化肥怎么做的更好,怎样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只是国家和
农民自己的事情。现在国外化肥行业的大公司都对下游化肥施用的科
研和指导使用投入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国内化肥企
业好像还没有充分认识这个问题,同时我们国内也没有一套类似于国
外的化肥生产企业支持下游科学施用的成熟的机制,比如基金、机构、
专项税等,可以说这方面企业同国家、科研单位和下游共同需要做的
工作还很多。

    ●王文善:化肥行业发展观念必须调整
   现在社会对化肥行业发展的认识不统一,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目前
化肥行业仅从数量上持续扩张即将造成的恶劣影响,一些行业发展的
重大问题因为意识不统一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要做到化肥行业的健康
发展首先需要转变陈旧的数量发展观念、统一认识,并且得到国家和
社会的支持,从源头和宏观上避免化肥行业的不良发展趋势,才能够
取得成果。

    ●王旭:肥料立法势在必行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化学肥料标准体系,但在化肥行业还
缺乏一个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肥料的管理和施用中出现的
问题如环境评价、测土施肥等构架的推行、肥料行业发展方向与模式
的制定等都缺乏必要的政策指导与法律约束,因此正在进行的肥料立
法十分必要。另外在打击肥料行业的不法现象方面,立法也是一条有
效措施。

    ●闫宗彪:要站在“三农”角度考虑肥料的高效与合理施用
   肥料的科学施用还应该有合适的载体与环境,包括合理的农业生
产方式以及其它农业科技的整体进步。目前我国农业已到了发展农用
新型工业的新阶段,相关国家部委应当出台政策或成立相关组织,重
视对肥料工业为重要代表的农用新型工业的发展,才能从总体上解决
问题。

    ●缪霖:支持化肥高效合理利用与化肥企业的发展是统一的
   中化化肥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在公司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
们一直注重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和对下游科学施肥知识的普及,切身体
会到企业支持科研,支持下游产品应用科技发展对企业发展是非常有
益的,这同时也应成为企业的一种责任。

    ●金继运:重视有机肥料的科学利用
   目前国内有机肥料总养分每年约5300万t,但产业化困难等问题
导致返回到农田中仅34%左右,应当将有机肥资源的问题同国家环保
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解决有机肥产
业化难题,又可以缓解化肥过度扩张带来的社会压力,同时环保问题
也迎刃而解。

    ●申茂向:正确评价化肥工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
  我国粮食增产的30%是靠化肥的施用来实现的,在解决人民温饱
问题的过程中化肥起到了重要作用,带来的弊病是不合理使用化肥,
而不是化肥本身,我国本世纪中叶前将达到人口高峰,粮食和化肥的
需求也将达到高峰,所以化肥行业乃至和农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问题
还是应该放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去解决,必须从基础科研、产业政策、
应用发展等各方面共同促进。

    ●马文奇:磷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刻不容缓
  作为重要化肥资源的磷矿石的滥采乱挖已经到了该敲响警钟的时
候了,按照现在的磷矿破坏速度,到2014年国内的富矿就没有了。另
外我国化肥利用率低引起的氧化亚氮排放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
关注,《京都议定书》虽然目前还没有对我国的排放提出要求,但在将
来,这一问题引发环境外交争议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高。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