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化工领域
反倾销特点及面临的形势
□ 朱小娟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各种贸易摩擦
大幅增加,对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入世以来,我国
也积极采取了相应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一方面维护受到进口产品冲
击、威胁或损害的我国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遏制了国外对华频繁使
用反倾销手段的势头。我国对外发起的反倾销案件呈现出涉案产品集
中在化工行业的特点。
从1997年我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出台以来,截至2003年底,我
国对外共发起反倾销案27起、保障措施1起,挽回经济损失累计200
多亿元人民币。其中石油和化工产品成为反倾销的焦点,27起案件中
涉及石化产品的有20起,占全国立案总数的74%。2002年我国反倾销
立案8起,其中石化产品7起,占全国立案总数的87.5%。2003年新
立案6起,其中化工行业5起,约占当年立案总数的83%,涉案的化
工产品为乙醇胺、三氯甲烷、锦纶长丝、氯丁橡胶和水合肼。
化工领域反倾销特点
1. 涉案国家和地区增多
我国对外反倾销的对象集中在与我国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地区)
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如美国、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我产品
实施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除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外,近
几年印度带动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
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明显增长。据统计,历年来印度对我国共立案
调查13起,包括1起保障措施和1起特别保障措施。
2. 国内外立案品种各有侧重
我国对外反倾销立案产品多数为基础化工产品、化工中间体以及
合成树脂等高附加值产品,而国外对我的反倾销则集中在无机化工原
料等低附加值产品上。这与我国化工贸易结构有关。我国化工产品进
口集中在原油、部分有机化工原料以及合成树脂等高技术含量、高附
加值产品,而化工出口则集中在无机化工原料、染料、胶鞋以及橡胶
制品等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
3. 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国外倾销重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近几年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正是国
外企业倾销的重点,旨在以低价倾销的优质产品挤占我国市场,使我
国正在建设中的新兴产业难以健康成长,从而达到长期占领我国市场
的目的。
反倾销成因分析
1.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盛行,且对我国执行
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我国需采取强有力的反击措施。近10年来,欧
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不断上升,于是纷纷加强反倾销立法,
扩大反倾销的调查范围,提高反倾销税的税率,企图用反倾销等贸易
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工业。2003年,共有1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采
取贸易救济措施,立案总数达50起,其中反倾销立案44起、特别保
障措施4起、保障措施1起、涉及知识产权的立案1起。
在反倾销调查中,一些国家将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
在涉及我国的反倾销调查中采用“替代国”的方法确定我国出口产品
的正常价值,最终导致我国企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作出价格承诺、
出口数量受限。
2. 产品结构相似导致市场竞争激烈
从产品结构上看,与我贸易摩擦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存在着与我国
产品结构相似的特点。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相似,
并把我国作为最大出口目标市场,往往以低价形式进行倾销。在我国
已提出诉讼的20个涉及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件中,韩国就有15个,
占75%。
3. 我国产品先天不足给了国外倾销机会
我国企业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产不
足需,使国外产品有机可乘。如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有机化工原料,
国内基本供不应求,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
有不小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促使外商不惜血本大举倾销,企图垄断
我国市场,致使国内企业价格不正常地一降再降,严重损害了我国企
业的利益。
反倾销措施实施效果
虽然我国调查和裁定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还很少,但从已作出终裁
和初裁的案件看,反倾销调查都较好地遏制了国外产品的倾销行为,
改善了国内相关企业的经营环境,一些产业因而走出困境。可以说,
实施反倾销措施已经显现了很好的效果。
1. 受损害产业较快恢复发展
在苯酐反倾销案中,其价格从立案前的4800元/t上升到7200元
/t,企业产量增加13%,销量增长18%,利润增加31%。
2.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绝大部分产业的技术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创造了新的经
济增长点。例如生产不锈钢的太原钢铁公司,立案后税前利润率大幅
增加,技术改造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新品种开发大
大加快。
3. 维护了公平竞争秩序
国外的倾销行为严重干扰了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影响了国民
经济健康发展。如聚酯切片和涤纶短纤产业,立案前亏损面均超过
60%,形成全行业亏损,采取反倾销措施后,价格回升30%以上,行业
亏损大幅度降低。
4. 增加了就业机会
实践证明,采取反倾销措施后,相关企业失业率普遍降低,就业
情况好转。苯酐生产企业失业率在立案后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聚
酯薄膜生产企业失业率从6%下降到不足1%。
5. 保护了幼稚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邻苯二酚生产技术是我国经过3个“五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研
制开发成功的,1997年投巨资建成了第1家企业。国外企业出于垄断
市场的目的,把进口价格从9万多元/t降低到2万多元/t(我国成本
4万多元/t),使我国企业陷入绝境。2002年3月反倾销立案后,产品
价格回升到成本以上,该幼稚产业得以继续发展。
6. 遏制了国外的倾销势头
我国企业拿起反倾销武器,迫使外国重视以对话和磋商方式解决
与我国的贸易争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和歧视性待
遇。
总的来看,我国积极运用反倾销法律,对向我国倾销的进口产品
发起反倾销调查,这些案件在遏制倾销和进口增长给国内产业造成损
害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国内受损产业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同时,也对国外对我出口产品滥用反倾销起到了一种震慑作用。
今后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今后我国将面临较
为严峻的产业经济安全形势。
1. 全球贸易摩擦领域、范围和数量将不断扩大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不
容乐观,全球贸易摩擦日趋激烈,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为主
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从领域看,
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
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从国别看,从欧美、美日贸易摩擦发展到
全球范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
易摩擦增加;从产品看,已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反倾销摩擦逐步向多
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
2. 针对我国的特殊保障条款纷纷出台
我国加入WTO后,各成员国纷纷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加强了对华特
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已有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新西兰、印度等国制定了对华保障措施法规,并已有3起针对中国产
品的特殊保障措施立案(美国2起,印度1起)。目前,针对我国入世
议定书发起的特别保障措施案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新问题。
3. 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壁垒将越来越多
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产业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我国
的反倾销可能在2005年达到高峰。原因有三:第一,根据入世承诺,
到2005年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外贸经营权,届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上的竞争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第二,我国制造业产品升级换代的
高峰大致在2005年,很多产业形成的生产能力必然需要进入国际市
场;第三,2005年全球关税、非关税都要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
国外采取的各种技术贸易壁垒也对我国产品出口设置了障碍。如
目前欧盟正在出台化学品政策立法,2005年将在全欧盟实施,这实际
是一个化学品进口的技术壁垒,虽然它是对所有国家的化学品都适用,
但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影响很大,尤其对我国化工产品及纺
织、服装、玩具等行业将产生难以预计的负面影响。
目前国外采用的企业健康安全壁垒,也值得重视。在WTO成员国
中,许多国家对以延长工作时间和降低工人劳动条件带来的低成本和
低价格进行抵制,甚至不允许以这样条件生产出的产品入境。这已成
为一些国家的另一种反倾销形式。
总之,在世界经济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频繁的阶段后,我们要学会
运用WTO规则,有效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法律武器,维护
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产业经济安全,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