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三年盘点我国石油石化业
□ 朱 和
入世3年了。我国石油石化业风雨兼程渡过了入世过渡期前3年
的不平凡岁月,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深刻而又不可逆转的变化,在应
对、调整、做强、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
到,在步入入世后过渡期之时,新的更大的考验和挑战摆在前面。
我国石油石化业发生的三大变化
1.入世承诺逐步兑现,进口专营格局被打破,进口压力明显增加
按照入世的承诺,我国包括原油、成品油、绝大部分合成纤维、
相当部分有机化学品在内的大部分石油石化品种的关税减让承诺已经
兑现到位,其中汽油由9%降至5%、各种合纤原料从10.5%~13.9%逐
步降至6.5%~5.5%;各类合成纤维从10%~17%降至5%。芳烃类有机
化学品和一种涤纶长丝将在2005年、五大通用合成树脂将在2008年
逐步减让到位。
我国原先的进口专营格局已被打破。入世伊始,国家立即将聚酯、
涤纶纤维和腈纶纤维由原来的进口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进口许可管理,
将尿素、磷肥和复合肥的进口配额管理改为关税配额管理。2004年1
月起,国家取消了国营贸易的成品油进口配额管理,改为自动许可管
理。2004年9月2日,商务部批准公布了第三批原油、成品油及燃料
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企业名单,湖北天发、黑龙江联合石油化工等
两家企业获得原油进口经营权,大连实德集团、湖北天发等来自全国
10个省市的15家企业获成品油进口经营权。自2001年10月首家民
营企业获燃料油进口经营资质至今,国家已批准燃料油进出口经营企
业70多家。
我国主要石油石化品的进口量明显增加。原油进口量从2001年的
6025万t猛升至2003年的9112万t,2004年可能突破1.1亿t;五
大通用合成树脂进口量从2001年的1167万t增至2003年的1307万
t,2004年将达1360万t左右;合成纤维进口量2001年为139万t,
2003年、2004年增至176万t左右;合成橡胶2001年进口量仅为75.3
万t,2003年已增至101万t,2004年将达112万t左右;成品油2001
年进口量为2144.5万t,2003年升至2824万t,2004年将至少达到
3600万t。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
地区成为近几年对我国石油石化品出口的主要地区。
2.政府职能明显转变,石油石化业市场监管体系与体制正在形成
⑴政府加快了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
一是随着2003年3月政府换届和机构调整,形成了以国家发改委、
国资委、商务部和国土资源部为主组成的石油石化工业监管体系;二
是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向了符合WTO规则、完善市场体制的政策法规的
建设上,转向各项重要改革举措的推出和实施上,如推出并实施了新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法》、《行政许可法》等,发布了《关
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三是政府加强了对宏观层面重大战略规
划的论证研究和关系到能源安全的战略储备等工作。2003年以来,先
后完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战略研究》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纲要(2004~2020年)》(草案);建国以来首次由政府组织的新一轮
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于2003年10月展开。此外,国家战略石油储
备工程也已全面启动。
⑵石油石化市场监管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入世前夕和初期,国家加大了对国内成品油市场的规范整顿力度,
使乱批滥建加油站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出台了一批与石油石化直
接相关的法规条例和改革举措,如《原油、成品油、化肥国营贸易进
口经营管理办法》、《加油站特许经营暂行办法》、《指导外商投资方向
规定》等。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2004年9
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启动全国成品油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为
帮助解决国企改革中面临的困难,2004年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等3个中央直属企业进行首批企业分离办社会的试点工作。
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全国化工园区投
资建设过热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⑶国家加强了反倾销的力度
据统计,1997~2004年11月12日,我国共进行反倾销调查34
起(22起为入世以后),其中石化化工案件达26起,占76.4%,涉及
韩、台、日、俄、美、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这较好地遏制了海
外石化产品大规模倾销的势头,明显改善了国内相关企业的经营环境。
继2002年6月化肥行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启动后,2004年4月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WTO预警中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石化化
工业反倾销工作体系正逐步走向完善,相关工作也正走向正规化。同
时,入世以来,我国产品出口也明显增加,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和
保障措施的案件同样明显增加。据统计,2003年此类案件数达50起,
涉案金额18.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两倍。2004年上半年,我国
遭受反倾销调查多达27起,被施加反倾销措施多达16项,大大多于
其他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被施加反倾销措
施最多的国家,这表明竞争加剧和国际贸易摩擦增多。
此外,国内行业标准明显加快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据不完
全统计,3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共公布了391项石油石化行业新标准,
废止了112项石油石化行业老标准。
3.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凸现
(1)外资加快进入,影响逐步扩大
以欧美大公司为主、日韩及台资紧跟,外资企业加快了全面进入
我国石油石化及关联行业的步伐,投资规模和力度显著加大,涉及领
域不断拓宽。迄今为止,外资已在华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油品营销、
燃气开发利用、精细化工、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合成材料加工、
石化仓储物流、差别化与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为重点的投资发展产业集
群,并已在我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03年外商在华石油石化投资
总额比2002年增长2倍以上,达40亿~50亿美元。外商目前投资的
主要地区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需求旺盛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环渤海地区及少数内地中心城市,并正向基地化、园区化、产业集群
化、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完善产业链、健全组织机构的方向
发展。目前,世界500强大石油石化公司、世界著名的专业化工公司、
日韩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等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埃克森美孚、壳
牌、BP、道达尔、杜邦、拜耳公司在华投资总额已达100多亿美元,
BP公司成为在华投资最多的外国石油公司,巴斯夫则成为在华投资最
多的外国石化化工公司。
总的来看,外资在华的发展领域各具特色、进深程度不等。在炼
油领域,由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和中国石化合资的福建炼化一体化
1200万t/a炼厂扩建项目已获批准并开始着手进行。在油品营销领域,
埃克森美孚、壳牌、BP与中国石化、中油集团在东南沿海四省合资经
营的2900座加油站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2004年10月,法国道达尔
集团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签署了在环渤海四省市合资建设200座加油
站的协议。在润滑油调合和销售领域,世界15大润滑油生产销售商已
全部进入我国,所设的34座调合厂遍布我国东部十省市,生产能力达
105万t/a,占国内润滑油市场份额的22%,占高档润滑油市场的80%。
石化领域目前已成为外商投资最活跃、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
域,主要的投资业务包括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纤维与薄
膜、丁苯橡胶、丁苯胶乳、PTA、醋酸、烷基苯、已内酰胺、各种工程
塑料及其原料(如聚甲醛、聚碳酸酯、ABS树脂、PMMA及其单体、不
饱和聚酯)、聚氨酯与氨纶及其原料、三剂、各种精细化学品、汽车化
学品、电子信息化学品、三大合成材料加工等。目前,生产聚苯乙烯
的外资企业已占全国总产能的1/3以上,生产ABS树脂的已占全国总
产能的2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几年我国化工园区开发建设
热潮的掀起,外资在石化、化工领域的投资规模和力度大大提高,一
些世界级规模的装置已在上海、珠海、南京、宁波等化工园区动工兴
建,成为外资在华石油石化投资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热点。与此同时,
外资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建设大型石化仓储物流设施和
基地也掀起了新的热潮。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虽然不是外资的主要投资
发展方向,但阿帕奇、菲利普斯、雪佛龙德士古等公司已在我国海上
油田的合资开发中有所收获。此外,外资在东南沿海的LNG和LPG的
营销方面近年来也有很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入世以来,过去对华投资相对滞后且侧重于下游
加工领域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石化企业奋起直追,加大了对
中国大陆大宗石油石化品业务的投资力度。目前,韩国LG已成为我国
第二大PVC生产商;台湾奇美、韩国LG已成为排名我国前二位的ABS
生产商;日本帝人和美国杜邦的合资企业已成为我国产销规模最大的
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企业。
(2)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入世3年来,民营石油石化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表现在润
滑油调合、石油沥青、成品油销售、燃气开发利用、聚酯及聚酯纤维、
石化下游三大合成材料加工等领域。据统计,至2003年底,全国规模
以上石化、化工民营企业已有4800多家,占化工企业总数的31%;销
售收入1332亿元,占全行业的7.4%;资产总额930亿元,从业人员
54万名。
在润滑油调合销售领域,民营企业虽主要生产中低档产品,但所
占国内市场份额已达1/3,生产企业多达3000多家,其中少数企业(如
北京统一石化公司等)已涉足高档润滑油产品领域。在石油沥青领域,
崛起一批较大的民营企业,例如可年产高档沥青120万t并拥有原油
专用码头的青岛广源发集团。在成品油销售领域,社会批发企业目前
约有700多家,占全国批发企业总量的30%;社会加油站约3.7万座,
占全国总数的44%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属民营企业。据悉,不久前
几十家民营石油企业还组建了直属全国工商联的石油商会。在燃气开
发利用领域,有一定规模实力的民营企业已达20多家,一些企业已与
港商或外资合资,打破了国营企业控制国内85%燃气经营权的局面。
如民营广汇集团2004年6月决定斥巨资介入新疆LNG项目的建设。在
聚酯及聚酯纤维领域,民营企业近几年来在浙江一带迅速崛起,目前
全国聚酯聚合能力和涤纶短纤生产能力中民营企业已占一半,一些企
业正在积极规划发展其上游的PTA项目,并且国内民营聚酯纤维企业
已成立了自己的报价系统,借以影响国内市场价格。
(3)国有企业增添新来者,竞争开启新格局
入世3年来,除中油集团、中国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公司外的
其他国有企业也开始涉足石油石化领域。2003年11月,中国化工进
出口总公司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最近国家又批准其收购韩国仁
川炼油厂,从而加快了其由贸易公司向实业公司战略转型的步伐。2004
年5月,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等
原化工部所属的5家企业经重组后成立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并已开
始向石化业务领域拓展。这样,开启了在我国石油石化产业链的不同
领域由5家各具特色的国有大集团公司参与的竞争新格局。在入世后
的3年中,中油集团、中国石化的上、中、下游业务在市场竞争中逐
步由分别偏重北方或南方推向了全国,中海油的业务也从上游向中下
游延伸。2004年5月,中油集团、中国石化获准将油气勘探开发业务
开始由陆上走向海上,而中海油则获准“登陆”进军内蒙,参与陆上
油气勘探开发。
(4)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走向市场化
众所周知,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历了20多年的逐步变化
过程:1981年以前实行的由政府定价的完全计划价格体制阶段;
1981~1994年的“双轨制”阶段;1994~1998年5月“并轨”阶段;
1998年6月后进入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阶段;现在正进一步向市场
化的新阶段迈进。2004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能源期货品种——
燃料油期货合约正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我国在进一
步完善石油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和促进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由“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向“市场化”迈进方面跨出了重要一步。
三大国有公司在积极应对中有了新提高,
使我国石油石化业取得了新发展
1.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三大石油石化公司加大投资力度,有重点地进行勘探开发,取得
了新突破。石油产量步入稳定低速增长期,天然气则进入了产量快速
增长和管道建设与市场开发并举的历史发展新时期。从国内油气生产
格局看,东部老油田产量在努力稳产的情况下呈逐步下降之势,西部
油田产量增长较快,已逐步形成西部接替东部产量的趋势。天然气生
产形成了东部产气区、四川产气区、鄂尔多斯产气区、西部产气区等
五大产气区并举的格局。入世3年来,在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全线建成
贯通试气的同时,“川气出川”的重庆忠县-武汉输气管道、利用南海
天然气资源的东方-洋浦-海口输气管道、连接长庆气田和呼和浩特
的内蒙第一条输气管道、山东龙口-烟台-威海输气干线、利用东海
天然气的浙江杭甬天然气管道工程等相继建成或已动工兴建。一个全
国性的天然气输气干线网络已初步浮现,这为三大公司进一步发展打
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此外,经过专业化重组成立的中国石油集团东
方地球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已昂首进入全球物探行业第四强。
2. 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
炼油和油品销售是入世后受到冲击和影响最大的领域,中国石化
和中国石油3年来围绕优化配置和利用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终
端市场控制力等方面大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改扩建,现已
建成镇海、茂名、高桥、齐鲁、金陵、大连、兰州等一批千万吨级炼
油基地,中国石化旗下的5家千万吨级炼厂的炼油能力已占中国石化
总炼油能力的41.7%;同时,广州、抚顺、大连西太平洋、福建也正
在抓紧进行千万吨级炼厂的改扩建。另外,一批重要的配套项目已建
成或正在建设中,如连接长江三角洲五大主要炼化基地、供应进口原
油的甬沪宁原油管线建成投用;中国第一条原油长输管线大庆-铁岭
-秦皇岛管线完成技改工程;中国石油“西油东送”的原油、成品油
管道工程2004年9月底启动。这标志着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适应国
产和进口原油输送的新干线管网轮廓已初步显现。两大公司在加强成
品油营销网络的整合和建设的同时,还加紧了成品油输送干线的建设,
如继2002年兰成渝成品油长输管线建成投产后,国内最长的横跨茂名
-广西-贵阳-昆明的西南成品油输送管道于2003年9月动工兴建;
2004年4月初安庆-合肥成品油管道工程获准建设等等。此外,经过
专业化重组成立的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新近跻身世界润滑油企业15
强之列。
3. 石化领域
3年来,燕山、上海、扬子、齐鲁二轮乙烯改造项目先后完成,
使每套乙烯装置规模从30万t/a提高至70万~72万t/a;吉林、独
山子、兰化、广州等乙烯装置也先后完成了改造;茂名、大庆的二轮
乙烯改造正在进行中;中外合资的扬巴一体化、上海赛科、广东惠州
大乙烯项目正在建设中;镇海炼化建100万t级大型乙烯装置已获国
家批准。同时,一批大型石化装置项目已建成或在建中,如上海石化成
为我国最大的百万吨级塑料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涤纶长丝生产企业、南
京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烷基苯生产基地、吉林石化成为全国最大的乳聚
丁苯橡胶生产基地。
4. 实施“走出去”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加快、加大了走出国门的步伐,取
得了较大的进展。中国石油海外原油作业量从2002年的2129万t增
至2003年的2470多万吨;同期权益产量从1014万t升至1288万t,
预计2004年还有新的增长。中海油通过权益收购和油田产储量权益购
买等,大大增加了在海外的油气储产量。据统计,中海油可采油气储
量和油气产量中海外的比例,2001年时仅分别为0.94%和2.63%,2003
年分别猛增至20%和25%。中国石化通过机构重组,也在不断加大海外
勘探开发力度。目前,三大公司已在海外20多个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
发活动、工程承包和炼化项目建设等。最近,中哈原油管道工程已动
工兴建。2004年年中,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先后进军香港,开始经营
加油站业务,打破了欧美公司在当地垄断经营的局面。
入世的3年,也是三大石油公司继续深化改革、持续重组、改进
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取得新进展的3年,这为其做大做强、增
强凝聚力和竞争力提供了体制机制上的保证。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作
为中国企业的排头兵连续3年入选了世界500强企业。三大石油石化
公司的做大做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石油石化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据统计,我国原油产量从2001年入世时的1.649亿t增至2003年的
1.7亿t;天然气产量从303.4亿m3增至341.3亿m3;原油一次加工
能力从2.81亿t/a增至3.04亿t/a,升至世界第2位;乙烯生产能
力从475万t/a增至565万t/a,升至世界第3位,乙烯产量则从475
万t增至611.7万t;聚酯产能从2000年时的568万t/a猛升至1264
万t/a,占世界的比例从9.91%升至2003年的28.87%,从而使合成纤
维生产能力高居世界第1位。
入世后过渡期面临的挑战
入世3年来,虽然我国石油石化业经受了一定的考验,取得不小
的进步,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3年中政府对成品油市场还有一定程
度的保护,关税减让尤其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的关税减让还未到位,
市场还未全部开放,外商在华业务尚在发展中,民营企业只是在局部
领域有所发展。因此,真正的考验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从面临的压力看,一是根据我国入世承诺,2004年12月11日和
2006年12月11日将先后分别开放国内的成品油零售业务和批发业
务。届时,由于油品价格市场化、进口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国内
炼油和油品销售市场竞争将加剧。
二是随着2008年我国石化产品进口关税全部减让到位,加上2004
年我国又对所有内外资企业放开了外资经营权,预计石化产品进出口
贸易企业投资主体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外贸经营竞争将加剧,来自
周边国家地区和中东的石油石化品进口压力将加大,从而进一步挤占
国内石化市场份额。
三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
善,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将不可逆转,我国石油石化业的政府监管体制
机制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对国有大石油石化企
业提出了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尽快提高竞争力的迫
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