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发展趋势及建议
□ 李政禹
当今化学品的环境无害化管理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已发生过60多起严重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公害
病患者40万~50万人,死亡10多万人。由于职业接触、农副产品农
药残留、食品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有毒化学品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
胁。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癌症患者600万人,每年因
癌症死亡约500万人。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
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中80%~85%与化学因素有关。此外,全
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发生农药中毒,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死亡约
1万人、急性中毒约10万人。
化学工业是环境污染大户之一。据统计,我国化工废水排放量和
废水中石油类、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和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居
全国工业行业排放总量的第1位,废气排放量和危险废物产生量分列
第5位和第1位。因此,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必须引起各国政府和
社会各界,特别是化学工业界的充分重视。
近年来,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制定和扩大优
先管理控制的危险化学品名单、加强化学品危害信息传播和国家管理
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全球化学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从1990
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关于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及其建
议书到近几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
的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作为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的首要目标
日益凸现。
发达国家实现
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趋势
1. 强化和完善化学品环境管理立法,开展化学品危害鉴别与风
险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化
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法规体系。目前各国正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调整化学品管理方针、政策和战略,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本国的化学品
安全立法。
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实行新化学物质上市前申报和登记
审批制度。例如,日本于1973年制定了《化学物质审查与生产控制法》,
要求生产厂家和进口商需提交新化学物质的分解性、蓄积性和毒性数
据;美国于1976年颁布了《有毒物质控制法》,要求生产(或进口)
新化学物质的厂商,必须提前90天提交生产(或进口)前申报书;欧
盟国家自1981年起开始实施新化学物质的上市前测试与申报制度。
对于引入新化学物质上市前申报制度以前已经上市销售的现有工
业化学物质,发达国家积极开展高产量化学品危害鉴别与风险评价工
作。从1987年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对年生产量在
1000t以上的5000种高产量化学品合作开展了的毒性测试与初步危害
评价工作,预计2004年将完成绝大部分物质初步危害评估工作。
2.禁止和淘汰高危害化学品生产与使用
近年来,美国、日本、德国、欧盟、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从现有
化学物质中筛选出一些可能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物质进行重点管理,
对其实行禁用、严格限用和登记许可制度。各国重点管理的危险化学
品一般具有以下特性:①对人类具有严重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
的化学品(CMR化学品),目前已经确认具有以上性质的CMR化学品有
850种;②具有高急性毒性和生态毒性,如不采取适当限制措施使用
可能造成严重中毒风险的农药制剂,例如已被列入鹿特丹公约事先知
情同意控制名单的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磷胺等剧毒农药;
③具有高生物蓄积性、环境持久性和生态毒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例如艾氏剂、六氯苯、DDT、多氯联苯等12种已经被列入POPs公约控
制名单的化学品;④具有毒性、易燃性、爆炸性和环境危险性等危险
特性,且当其生产或储存数量超过一定阈限量(临界量)时可能构成
重大危险源的化学品,例如欧盟防止重大事故的塞维索指令Ⅱ中列出
的30种具有易燃、爆炸、有毒、致癌和环境危险性的化学品。
3.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起,发达国家化学工业普遍花费巨额投资,控制
化工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80年代末期,各国化学工业排放到环
境中的化学污染物明显降低,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到了90年代
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逐步扩大,发达国家化学
工业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有毒有害废物带来的经济与环境上的严重挑
战,各国政府及其化工公司开始将工业废物管理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
向在源头上实行污染预防。推行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开始成为化学工
业实现环境改善,同时保持其竞争性和可盈利性的核心手段之一。
近年来,作为污染预防战略的一部分,国外化工公司首先强调发
展“绿色化工”技术,采用无废或低废的清洁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操
作控制等源削减措施,预防污染的产生。对于无法预防的废物和污染
物,则尽量在生产工艺内部进行废物的循环和回收利用,只有实在无
法回收利用的废物才采取污染控制措施进行处理处置,符合环境标准
后排放。这已经成为国外化工公司控制化工生产中污染物排放的准则
和基本方针。例如,美国杜邦公司致力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零废物”
产生的目标,该公司在环境政策中强调:“源削减是公司首选的最佳方
案。当不能实现源削减时,废物的再生与循环利用则是优选方案。在
企业内部实现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既可以防止废物进入环境,又能
节省宝贵的资源,改善企业的竞争力。”
4.延伸生产企业的环境责任,鼓励发展“绿色化工”技术
近年来,各国政府和化学工业一直在考虑采用一种更全面的管理
方法,防止化学品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许多化
工公司正在将“综合产品政策(IPP)”理念结合到其经营活动中。在
使用IPP理念设计一种产品和生产工艺时,化工公司需要在产品和工
艺的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该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使用量、污染物性质和
排放量及其可能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最近OECD国家正推行“延伸生
产者的责任(EPR)”,将产品销售后和用户使用后对废弃产品的最终处
置责任扩大到生产者身上。根据EPR的原则,过去由市政当局负责和
由纳税人负担的处理废弃和不再使用的产品的责任将转移到生产者的
身上,从而激励生产企业开发可持续的和少废物的产品,借以减少废
物产生,降低原材料的使用和提高资源效率。
各国政府还与工业部门合作制定政策,引导开发与设计对人和环
境更安全的化学品。例如,各国政府对“可持续化学”、“绿色化学”
项目的研究与开发,采取了减税政策或者降低对“绿色新化学品”的
申报费用(以及预计的法规审查费)等经济刺激性政策,以利于促进
开发环境友好的化学品。对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品”,延长其专利和
专有权的保护期,鼓励化学工业在这方面的开发活动。
此外,各国政府对引起环境关注的化学品还采取征收“税金”等
经济抑制手段用来阻止化学工业生产和销售有不可接受风险的化学
品,转而生产不需要赋税的替代品。这种价格上的差异也鼓励消费者
选择对环境友好的便宜产品。例如,为了逐渐淘汰含铅汽油,20个OECD
国家曾同时引入有利于使用无铅汽油的税率差和鼓励用无铅汽油替代
含铅汽油的措施。
近年来,“绿色化工”技术已经成为各国开发研究的热点,代表了
未来化学工业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工”技术是指在“绿色化学”基础
上开发的从源头削减环境污染物的清洁工艺技术。其核心内容之一是
通过所谓“原子经济”反应,即将原料中每个原子转化成产品,不产
生任何废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的“零排放”或者通过高选择性的化
学反应,提高反应产物的收率,并使反应产物易于分离回收,以便尽
可能节约原料、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产物和废物的生成和排放。
5.鼓励公众知情权与参与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强调“对化学品
危险性的广泛认识是实现化学品安全的先决条件之一。应当承认公众
和工人对化学品危险性有知情权的原则。”近年来,为了加强危险化学
品安全信息传递,促进全球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联合国有关机构出版
了一系列化学品安全基准、指南导则和化学品安全卡片,并通过因特
网站向各国主管部门、化学品使用者和公众提供信息。
6. 推行“责任关怀”制度,促进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
目前责任关怀已成为国外化工公司加强化学品安全、员工健康监
护和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
责任关怀的基本概念是工业界和化工公司应当对社区公众做出或
展现对化学品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的承诺,并持续加以改善。其核
心内容是实行10项指导原则:承认并向公众对化学品和化工厂运营的
关注做出响应;开发和生产可以安全制造、运输、使用和处置的化学
品;在进行新老产品和生产工艺规划改造时,将健康、安全和环境问题
作为优先考虑的事项;迅速且及时地向政府官员、企业员工、客户和
公众报告与化工产品有关的健康或环境危害信息并推荐防护措施;向
客户提供安全使用、运输和处置化工产品的建议;以保护环境和员工
与公众安全和健康的方式运营自己的工厂和生产装置;开展和支持研
究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或废物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影响;与其他人
合作解决以往处理处置危险物质产生的问题;参与政府和其他部门制
定责任法律法规和标准,保护公众、工作场所和环境;通过分享经验和
向生产、贮运、使用和处置化学品的其他人提供帮助来促进责任关怀
制度的实施。
责任关怀制度还包括6项管理实务规范,包括公众意识和应急响
应规范、污染预防规范、销售规范、工艺安全规范、员工健康与安全
规范以及产品管理规范,以帮助化工公司遵循上述指导原则的精神和
要求。
加强我国化学品
环境无害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顺应国际发展趋势,调整化学工业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保证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应
当实施以下发展战略:
清洁生产战略: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采用无废和低废工艺,
改革工艺技术和设备、有毒原材料替代,加强内部管理和废物综合利
用等方法,从源头削减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并妥善处理处置生产中
产生的危险废物,有效控制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绿色化工”战略: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大力发展“绿色化
工”和生物化工,设计开发耐用的、能重复使用和环境友好的化学产
品。加强化工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依靠技术进步促
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战略:化学工业必须实现危险化学品的环
境无害化管理,淘汰和严格限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与环境且无适当方
法控制其风险的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实行与国际相接轨的危险化学
品申报登记、包装和标志制度,妥善管理和控制化学品的污染危害。
公众参与战略:化学工业必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环境
和安全管理制度,逐步推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工作,向企业员工
和社会公众提供化学品安全信息,实行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责任承
诺,满足公众和社会对化学工业安全的知情权和关注监督要求。
2. 淘汰生产和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又无适当控制
办法的化工产品
严格执行国家禁止或限制的化工产品、化工生产工艺和设备名录,
禁止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禁止将国外已禁止或
严格限制使用的重污染型化工产品转移到国内生产,防止以牺牲我国
人民的健康和环境利益为代价,将我国作为高危害化学品的生产和出
口基地。对由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暂无可替代产品的严重危害环境
的化工产品,应通过技术改造,采取合并措施,实现集中化生产和污
染物的集中治理。
要逐步淘汰或禁止那些对人体健康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性等
特殊毒性,构成不可接受或无法控制风险的化学品以及对生态环境具
有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蓄积性且无法适当控制其使用的化学品的生
产和使用。
3.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
今后新建、扩建、改建化工生产装置,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化工产
业政策,要求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和污染物产生量少的
清洁工艺和设备,淘汰资源消耗高、排污大的落后工艺技术,特别是
原材料型生产装置。
在化工行业逐步推行清洁生产,普遍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
立化工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推广清洁生产适用技术,按照清洁生产的
内容和方法学,搞好化工企业污染的生产全过程控制。
按照集中控制和分散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化工生产装置集中的
化工区或城市,要建立集中的污水处理场。各化工生产企业要强化对
难降解、不宜集中处理的“三废”污染源的预处理。化工企业已建成
的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不得停用,以提高排污达标率和资源综合利用
率。
4.建立健全环境法规体系,加强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
随着化学工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跨
国化工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将会给国内化学工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
艺、管理技术、发展资金以及污染预防与化学品安全管理技术,对促
进我国化工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职业健康和环境
保护水平较低,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法规、标准滞后,可能导致化
学品的环境风险从发达国家向国内转移。与化学工业生产有关的环境
风险可能显著增大,将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
适当对策。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品安全与环境管理法规和
标准体系,但是涉及化学品安全的法规、标准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
健全的地方。例如,我国尚需建立和完善新化学物质上市前申报制度、
重点管理化学品登记许可制度、重大化学危险源报告制度等国际通用
的化学品安全和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
此外,目前化工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中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急需加
以克服。在化工企业中应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职业
安全卫生管理体系(HSE)认证,通过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化制度来控制
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积极达到国家环保法规
要求以及持续改进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
5. 推行责任关怀,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是实现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公众
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决策上的知情权和参与上与国外存在很大差
距。因此,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促进公众知情权和参与环境
保护和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化工企业需要通过建立“责任关怀”等制度,主动地承诺持
续改进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并向公众展现自己为实现环境保护与
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效,实现从单纯的“化学品
的供应”向提供“化学品监管服务”的方向发展。
应当学习借鉴国外化工公司的经验,在全国化工公司推行责任关
怀制度,建立一系列评定标准、评价指标以及自我评估检查与约束机
制,促进我国化工公司的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化学工业要想实现
可持续发展,企业员工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参与环境管
理。企业的高层领导在思想观念上需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明确区分
“持续生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差别,把发展生产和实现化学
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化学工业需要一个崭新的企业文化变革和进行重新设计的工作动
力。现代企业的主管不仅应对其经营公司的产品、原材料、产值利润
以及造成的污染负有直接责任,而且应对公司依附的社会负有关心照
顾的义务。企业的主管应明确承诺在发展生产中实行安全生产和污染
预防的方针,公司从上到下制定安全生产和污染预防计划,并通过在
职教育向全体员工灌输污染预防和化学品安全的社会责任观念,积极
参与污染预防和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工作。
此外,我国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需要与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体
系相接轨。全国化学工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需要有较大的提高。目前
许多化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缺少关于化学品安全的信息资源。
为了加强化学品环境无害化管理,普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联合国
有关机构编制的国际化学品安全卡提供了经国际公认的专家核实、审
查的关于危险化学品的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等基础数据,对国内企
业正在开展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以及建立职业安全、健
康和环境保护方针、管理规章制度、文件记录和开展技术培训都有很
大帮助。因此,应当在全国普遍推广使用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以普及
化学品危害及预防措施的知识,实现向现代化、科学化安全管理方式
的转变,提高我国化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