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制科技规划的几点思考
□ 傅向升
“十五”计划的执行期还有不到2年的时间,根据中央的部署,
从国家到各级政府以及各部委和各大企业,都在认真组织编写“十一
五”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国家还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中长
期(2006~2020年)科技规划领导小组。本人结合自己曾经参与和主
持“八五”、“九五”化工科技规划的一些体会以及近几年对企业工作
的一些认识,就编制规划,特别是科技规划过程中,应当思考的几个
问题谈一些建议,希望对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启示。
认真对待规划的指导性与实用性
规划的作用首先是指导性,因为规划是一段时期内人们为之奋斗
的基本纲领。不同层面的规划其内容和要求可以不同,但指导性是每
一个规划的共性。作为国家层面的规划,应当使人们基本了解其规划
领域的当前现状、发展趋势、国内外主要差距、规划期的奋斗目标以
及主要任务和确保规划目标实现的相应措施等。对于地域性、行业性
或某个单位的规划,不仅要让人们了解在规划期的现状、差距、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而且还应指导人们怎样去做、重点从哪些方面做。
并且,一个好的规划还应有统一认识、统一目标和凝聚作用。也就是
说,一个好的规划应能够指导人们为既定目标而奋斗。
规划的实用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在可操作性。计划经
济时代,很多规划都被人们戏说为“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而今天我们
编制规划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对现状和成绩不夸大其词,对问题和差
距更要实事求是;目标要明确,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行性;配套
措施要具体、得当。使规划真正成为指导人们勤奋工作的指南,并最
终让为之奋斗的人们体会到成就感。
认真对待主体与脱节问题
现状把握的准确与否,是确保规划目标准确和顺利实施的基础。
如果现状把握不好,过度夸大,规划会存在盲目性;过度压缩,看不
到已经形成的良好基础,就有可能误使人们陷入悲观的情绪,不能激
发人们奋发有为的斗志。当前,正在编制的科技规划要正视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不足、手段落后、人才奇缺的现实,对目前存在的两大基本
问题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第一,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多年来科技界一直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与发达
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的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现在比前些年有所
好转,但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国内确实有一些企业,如中
石化、中石油及一些已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在本集团或本企业
内,不仅从认识上而且从各项措施上都充分体现了重视技术创新和依
靠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但是确实也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特别是一些
传统产业的生产企业,虽然在认识上已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在
技术创新组织、人才、经费等具体措施方面却表现得无能为力,甚至
是无奈。因为传统产业的很多生产企业,当前的惟一目标是生存,无
力顾及发展,也就造成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日益衰弱。从这些支撑国民
经济的主体企业即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
术创新的主体。国家在今后一段时期应当在重大科技计划中给予企业
足够的重视。一是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措
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健全技术创新机构,改善技术创新的条件和设施,
使企业具备基本的技术创新手段;二是结合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引
导院所和高校科技人员进入企业,把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主战场从实
验室转到车间去;三是对院企、校企结合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经费和
政策的支持,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第二, 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就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一系列
措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1999年242家科研院所的转制,希
望通过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进一步促进
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但是,目前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
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很多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同志都有同感,自科
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以来,大多数院所不再是行业共性技术的开
发者和传播者,因为科研院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自身发展问题。
过去院所主要依靠国家科技经费、技术转让和合作开发所得来支持院
所的运营,而转制以后院所的收入来源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多数院
所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得到发展,主要靠自身产业化
所得。绝大多数院所都有一个共识,凡是自身产业化搞得好,经济效
益就好,收入来源就相对稳定;凡是自身产业化搞得不好,经济来源
就难以稳定,不仅不能很好的发展,并且生存都存在困难。如此以来,
凡是具有竞争力、市场急需的技术或产品,院所一般情况下就不再转
让,而是想方设法自身产业化,使技术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效益,
以期生存与发展。也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生产企业希望从院所获
得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技术或产品反而比以前更难了。
建议国家、地区或大的企业集团(因为有些企业集团内也有一定
数量的独立科研院所)在制定科技规划时,要真正面对这一现状,并
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院所真正进入企业,或进一步强化
院企联合,对于这类重大科技项目将予以优先支持,逐步改善科研与
生产的脱节问题。
认真对待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
过去编制规划,通常的做法是在各地区、各行业重大项目的基础
上“堆砌”国家规划;在各单位拟选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堆砌”地区
或行业规划。那时选择进入规划的项目,主要考虑其先进性,而往往
忽略了适用性。今天编制规划要真正认识企业的现状和市场的需求,
一定要做到先进性与适用性兼顾。规划的立足点既要面向一些高技术
企业,更要面向我国现有大量的传统产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办
公室里“编”规划,不顾国情与基础,只注重“高新”而忽视了“适
用”。
建议在有些行业,如航天、信息、通讯等领域的科技规划目标以
“高新和赶超国际水平”为主,而在大量的传统产业则以“推进先进
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为主。特别是对那些生产企业有大量需求,
不需大量投入,而一旦在生产上采用或在行业中推广,将对企业的节
能降耗和消除环境污染有重大改观,对提高生产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具有普遍的推动和带动作用的技术予以重视。在规划项目的层面上,
国家高新技术计划、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可以重点考虑先进性;过去未
予足够重视的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应主要针对传统生产企业,重点考
虑适用性。让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见到实
效,使科技工作真正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使科技真正为经济服务。
通过科技攻关和重点技术推广,不断提升生产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不断提升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