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协会职责 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谭竹洲会长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议上的报
告摘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关心指导和
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各项职责,业务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自身改革逐步推进,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协会工
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年来,协会围绕服务企业、促进行业发展的
宗旨,根据一届三次理事会议确定的工作要求,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
工作。
一、强化宏观引导,促进行业发展
积极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如针对深化化肥流通
体制改革问题,研究提出了鼓励和支持化肥生产企业在流通领域发挥
更多作用并继续给予优惠政策的建议;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思路
和我国能源状况,研究提出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节能规划》
和《石油节约替代规划》,以及2004年化工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和
综合利用国债预备项目的建议。
抓住行业热点做好协调引导。针对目前园区建设中存在的盲目性
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在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布局、发展方向及服
务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并公布了《关于我国化工园区发展
的指导意见》。适时召开地方行业协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促进了地方
行业协会的建设。
独立或会同专业协会开展了《石化行业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与预
警工程方案》、《化学品理化数据库建设方案》、《化肥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杀虫剂类POPs生产行业调查总报告》和《中国杀虫剂类POPs
替代品生产现状调查报告》等课题研究,以及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
和科技部委托的部分软科学课题研究。
二、把握行业态势,强化信息服务
会同有关单位及部门,重新编辑联网统计报送程序,实行每日催
报制度,实现了500家化工重点企业网上直报系统的信息离线数据录
入、远程上传等功能。与10余家专业协会建立了信息交流制度,对
42个化工专业信息站进行了考核评比。每月召开一次经济形势分析
会,与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共同汇总经济运行情况,研究解决的措施。
通过行业媒体及时发布行业信息,并按要求向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国资委等部门报送各类信息及统计资料和分析研究报告。
三、促进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水平
受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委托,编制完成了《近期化学工业产业技
术发展规划》和《化学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关于国家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和《关于在镁基功能材料领域建设国
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议》等多项建议书。组织了30项行业重大科技成
果的鉴定工作,2003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200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工作。组织有关单位完成重大装备研制项
目工作以及做好军工配套服务工作。
四、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和产品竞争力
做好化工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组织与实施,组织了19期危险化学品
和橡胶制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的宣贯班;组织对危险化学品、农药、
溶解乙炔和橡胶制品等生产许可证申请企业实施了现场检查和产品抽
样检验;组织并开展了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推进产品质量认证,
完善了认证工作体系。此外,在强化标准制修订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
作。
五、减少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利益
基本建成了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为主体、以专业
协会为主体、以石化协会为主体的行业预警体系,目前各项工作正在
逐步铺开。对2003年4起化工产品反倾销申诉案,开展了前期辅导、
案件跟踪、信息服务、上下游协调、推荐裁决专家和律师、出具行业
证明等工作。在碳酸钾反倾销应诉案方面,协会组织相关企业两赴印
度参加听证会,使应诉企业23%的税率降低了10个百分点。协会作为
主要起草单位之一,参与了《中国政府对REACH制度的评议意见》的
起草工作,并两次以会长的名义致函欧盟委员会,阐述我方观点、表
明原则立场、提出修改意见。为解决中日、中韩化工贸易摩擦,与日
本化工协会、韩国石油化工协会进行多次沟通和磋商。
六、扩大国际交往,增进互利合作(略)
七、发挥协会作用,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服务(略)
八、加强自身建设,促进协会发展(略)
2004年工作重点
一、强化宏观引导
①加强行业有关政策、发展趋势和投资动态研究,提出指导和规
范行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和
产品结构调整的建议;对重点行业组织“十一五”发展思路调研;建
立健全有机原料、有机中间体、精细化学品行业组织网络,做好行业
协调工作。②开展石油战略储备、振兴东北石油和化工老基地等重要
课题研究。③继续加强对化工园区、民营化工企业和地方行业协会建
设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④做好进出口关税的归类和修订工作,组织
研究石油和化工产品关税税目、税率,对2005年税目细化和税率调整
提出建议;做好加工贸易产品单耗定额标准的审定工作。⑤加强环境
保护和综合利用工作,组织宣贯《清洁生产促进法》,推动化工行业全
面实行清洁生产;开展环境保护技术咨询评估,开拓和环保资金渠道,
推进行业贯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标准,提高化工企业环境、安全管理水平;组织编制化工行业污染物
排放标准,开展环保技术交流和培训。⑥继续做好化工特有工种职业
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推进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二、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质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注
意动态信息的收集,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产销、市场、进出口及
政策执行情况等进行跟踪;指导企业加强统计机构建设,完善行业统
计指标体系,同时加强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定期开好信息发布会,建
立石油和化工企业景气分析系统;做好全国经济普查的有关工作,组
织企业清理、整顿原始统计数据和台帐资料,开展清产核资,为普查
做好准备。
三、加强入世应对工作
首先,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贸易预警中心基础上对已经建立的
3个分支预警体系加强指导和协调,尽快建立档案,开展重点跟踪及
动态分析工作;对化肥、氯碱、橡胶等20个重点产品进行监控,对有
倾销苗头的产品进行辅导,对企业反映强烈的产品组织申请立案工作。
加强与商务部、五矿商会等单位的沟通和协商,力争在申诉、应诉工
作方面有新的突破。组织有关单位深入研究欧盟白皮书,提出对策,
加强宣传;继续与欧盟对话,为石油和化工产品出口争取有利的环境
和条件;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组织召开欧盟白皮书国际论坛;继续
开展中日、中韩民间对话,启动对俄罗斯和印度的民间对话。
四、抓好科技进步和质量标准工作
在科技进步方面,一是抓好行业技术创新工作,建立行业科技信
息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技术协作网,组织申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
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召开石油和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研讨会。二要推进
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企业评选活动,组织
年度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及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工作。同时,
继续组织好载重子午胎成套设备和工程子午胎关键设备的研制,基本
完成德州大化肥成套设备研制任务,着手编制“十一五”重大装备规
划,协助开展化工行业设备监理和注册设备监理师执业资格管理工作,
组织化肥、氯碱、轮胎等行业召开蒸汽冷凝水、除氧器自动控制等节
能技术交流会,完成“军工配套产品目录”的收集审查,为配套单位
提供技术咨询。
在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方面,在对轮胎、乳胶制品等第一批强制性
认证产品实施有效监督的基础上,争取将涂料等产品纳入第二批国家
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同时加大推进自愿性认证的力度。加强与省、
市技术监督部门和行办、协会及检测中心的合作,完成第二批320多
个危险化学品和橡胶密封制品、汽车V带、阻燃输送带等产品生产许
可证的审核工作,安排第三批4类50个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的实施
计划、起草实施细则以及组织论证、宣贯和审查员培训。做好化工国
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修改并印发《化工行业标准化管理工
作的有关规定》,研究建立化工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为开展企业标准
化体系认可做好前期准备。
五、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加强与外国政府及协会间的交往与合作,开好中英经贸联委
会第七次化工工作组会议,并举办中国化工园区项目推介会;与中国
石油集团共同组织好中韩第六次石油化工会议;与日本石油化学工业
协会、日本化工协会保持联系,执行有关合作协议;加强与美国化工
协会、德国化工协会的沟通,争取建立协会间的合作关系。此外,要
办好2004国际化工展,以及世界化肥大会等活动,并组织好境内外培
训、出国考察、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以及协助企业邀请更多的国外专
家。
六、推进协会建设
首先,密切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继续推进地方行
业协会的建设。此外,做好会员发展工作,筹备设立化工园区工作委员
会、醇燃料及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做好2005年协会换届
的准备工作。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协会机关自身改革和干部队伍的建
设,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