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蓄势待发的东北氯碱工业
2004年26期 发行日期:2005-09-05
作者:刘自珍
蓄势待发的东北氯碱工业
□  刘自珍
    2003年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东北地
区需要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其中包括重化工业。以老工业基地著称
的东北三省,以众多大型国有企业为物质基础,拥有地域、资源、
技术、人才等众多优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
指日可待。氯碱工业是东北化工的支柱性产业,过去曾有过辉煌的
历史,今天在业内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氯碱工业应紧紧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这一发展机遇,将扩大引进技术和全
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坚持利用内外资,大力促进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以提升东北氯碱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蓄势待发的东北氯碱工业

找“差距”,加大发展力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北地区除部分重点氯碱企业在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方面仍保持较先进水平,大多数氯碱企业仍存在一定
差距。
  1. 本地区对比
  (1)烧碱产量  2002年全国烧碱产量为800万t左右,其中
辽宁省44.66万t,占全国烧碱产量的5.61%;黑龙江省12.57万t,
占1.57%;吉林省6.42万t,占0.8%。不同年代东北三省烧碱产量
在全国产量中的排序情况详见表1。
    (2)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能力  目前全国离子膜法烧碱总产能已
达318万t/a。按产能大小( 产能相同者按并列)排序,辽宁省40
万t/a,与山东省并列第1位;黑龙江省7万t/a,与湖南省并列第
12位;吉林省2万t/a,居第18位。
    (3)电解技术水平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是我国氯碱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齐化集团有
限公司于1986年从日本旭化成公司引进1万t/a复极式离子膜法电
解槽,其后于1991年又引进2万t/a同样电解槽,1998年采用北
京化工机械厂国产化2万t/a离子膜法电解槽,目前产能已达5万
t/a,彻底淘汰了原有水银法烧碱;大连染料厂于1987年4月引进
日本德山曹达公司复极式离子膜法电解槽1万t/a技术装置;沈阳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5年引进意大利迪诺拉复极式自然循环离
子膜法电解槽,产能5万t/a,并积极进行改性隔膜配扩张阳极电
解槽试验,节能效果显著;“八五”以来,锦西化工(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先后从日本旭硝子公司引进3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离子膜
法烧碱装置,其中单极槽16万t/a,复极槽12万t/a,总产能达
28万t/a,全部淘汰原有运行了40多年的水银法烧碱和石墨阳极隔
膜法烧碱装置,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能耗,且彻底消除了汞、铅、沥
青和石棉等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东北三省多数氯碱企业采用固定式金属阳极普通石棉隔
膜电解槽,甚至仍有极少数企业采用落后的石墨阳极隔膜电解槽,
能耗高,污染重,经济效益差。
    2. 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
    (1)经济规模  目前世界氯碱工业正朝着大型化、经济规模化
方向发展。如果烧碱装置经济规模不合理,虽然一部分资金和资源
投入生产,但经济效益不高,则有相当部分的资金和资源被低效或
无效占用,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根据目前我国国情,烧碱装置与
聚氯乙烯装置两者的经济规模水平最低均为5万t/a。
    东北三省烧碱装置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为锦化(28万t/a)、沈
化(17万t/a)、吉化(5万t/a)、齐化(5万t/a)等4家,只占
全国达到经济规模的71家的5.6%,而山东省则多达13家,占全国
的18.3%。
    东北三省聚氯乙烯装置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为锦化(13.1万
t/a)、齐化(8万t/a)等2家,只占全国达到经济规模的24家企
业的8.3%,而江苏省则多达7家,占全国的29.1%。
    (2)氯产品结构  世界发达国家氯产品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
工产品为主要原料,产品结构以有机氯产品为主;而我国则多以煤
炭化工产品与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辅以石化和天然气化工产品原
料,产品结构以无机氯产品为主。近些年来,我国有机氯产品也有
长足发展。
    东北三省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六六六、漂白粉、液氯、盐
酸、氯化苯为平衡氯气的主要大吨位氯产品,其后增加聚氯乙烯、
氯化石蜡等有机氯产品,但仍以无机氯产品为主。六六六停产后,
聚氯乙烯、氯磺酸、氯乙酸、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
三氯乙烯等有机氯产品有所增加,尤其沈化、锦化、吉化、齐化等
增加较快,但盐酸、液氯等增加更快,尤其是中小型氯碱企业,加
之精制三氯化铝、氯酸钾、氯酸钠、次氯酸钠、三氯化磷、氯化法
钛白粉等无机氯产品,使得东北三省氯碱企业仍以无机氯产品占上
风。
    (3)PVC原料路线  国外发达国家PVC原料路线已于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完成了电石乙炔法向石油乙烯法的转换。我国
先后有北京化二、齐鲁石化、上海氯碱,天津大沽等4家从国外引
进5套先进的石油乙烯氧氯化法制VCM装置,进而聚合成PVC,总
产能64万t/a。
    东北三省PVC生产除锦化部分采用二氯乙烷(EDC)裂解原料路
线外,其余均采用电石乙炔法原料路线。
从众多优势看振兴的希望
    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辽宁省富产煤炭、石油和天
然气等,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三,其沿海还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区之
一,海盐产量超过200万t/a。吉林省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电力枢纽
之一,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等。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极其丰富,以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最为重要。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通过管道向我
国供天然气,由北向南覆盖我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丰富的煤
炭、石油、天然气、海盐及电力资源是东北地区氯碱工业振兴的可
靠保证。
    2. 地理位置的协调发展优势
    辽宁省曾是全国有名的三大发达地区之一,东、北、西三面与
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自治区)接壤,不但氯碱产品产量大,
消费水平高,资金积累能力强,人才素质高,基础设施好,而且技
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均占有明显优势,将会对吉林省、
黑龙江省提供有力支持,但能源相对紧张、水资源匮乏,是制约其
氯碱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工业基础好,矿
产资源丰富,而且是国内能源富集地区之一,与两省相连的内蒙古
自治区有丰富的原盐、煤炭等自然资源和造纸、纺织等行业的广阔
氯碱消费市场,这对东北地区的氯碱工业振兴可起到促进作用。
    3. 工业基地的相互支持优势
    “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8个在东北。辽
宁省是我国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鞍钢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之
一,沈阳的机器制造、大连的造船业等在国内均有重要的影响。吉
林省是“一五”期间全国重点建设省区,有国内第一个现代化汽车
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有国内第一个综合性化工基地—
—吉林市,其化学工业形成了以基本化工为主,包括化肥、农药、
染料、医药、塑料、合成纤维、石油化工的工业体系。黑龙江省是
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其机械、石油、煤炭业在国内有重要影
响,大庆油田是我国大型石油基地。
    锦西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吉
化股份有限公司电石厂、中化四平联合化工厂、齐化集团有限公司
等重点氯碱企业和技术力量雄厚的锦西化工研究院,都曾为我国氯
碱工业的迅速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锦西化工机械厂、阜新化工设
备厂、大连冷冻机厂等也曾为氯碱工业做过不小贡献。它们都将成
为振兴东北地区氯碱工业的主力军。
    4. 振兴东北的优惠政策优势
    党的“十六大”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
强调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
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国家最近已批准了
首批振兴东北的100个工业项目,总投资610亿元,不久还将有60
个高新技术项目。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国内外商家纷纷来东北
投资建设项目。既给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
大的挑战,各氯碱企业要以此为契机,牢牢抓住良好机遇,充分利
用优惠政策,把调整、改造、振兴放在突出位置。
发展建议
    东北地区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利用国际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地域
优势,坚持扩大引进技术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坚持利
用外资和多方筹措资金、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坚持
加快氯碱工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新思想、新体制、新观念、
新机制增强东北地区氯碱工业整体竞争力,开创氯碱工业对外开放
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1.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有效发挥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综合优势,加大氯碱工业结构调
整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使氯碱装置
达到经济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氯碱产品价格竞争力,扩大氯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要特别注重引进外资、金融、信息、咨询和高新技术等的带动和扩
展效应,从而确立建设大型、先进氯碱项目的有利条件。
    辽宁省要加快氯碱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
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提高制造业水平;开展多种经
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
励具有先进发展条件的大型氯碱企业率先实现氯碱工业现代化。
    2.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东北地区部分中小型氯碱企业仍采用传统落后的技术装
置。要采用先进的离子膜法烧碱技术和先进的扩张金属阳极改性隔
膜电解技术淘汰传统落后的石墨阳极和固定金属阳极普通石棉隔膜
法烧碱技术;要采用先进的戈尔膜盐水精制过滤技术替代传统落后
的间歇法盐水精制技术;要采用先进的连续升级膜烧碱浓缩技术装
置淘汰传统落后的大锅熬制生产固碱(片碱、粒碱);采用先进的透
平氯气压缩机代替传统落后的纳氏泵输送氯气等等,这些高新技术
和先进适用技术的采用,既可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自动化水
平,又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用时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
效益。
    3. 走与石油化工相结合的道路
    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型石油化工装置几乎都配套有大型氯碱生产
装置。多年来我国受计划经济条块分割的长期影响,氯碱工业与石
油化工割裂发展。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石油
和化学工业协会成立并成为中介协调组织,这更有利于氯碱与石化
的结合。石化装置提供的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
甲醇、石蜡等与氯碱装置产生的氯气反应,可生产出大量有价值的
有机氯产品,既平衡了氯气,又满足了市场需求。
    东北地区是我国五大石油、天然气开采基地之一,松江石油基
地包括大庆油田和扶余油田,年产量约占全国的2/5以上,呼吁政
府有关部门打破行业界线,创造条件,协调发展,使石油化工与氯
碱工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世界级“油化氯碱”企业集团。建议辽
宁省引进国外乙烯氧氯化法VCM先进技术,新建1~2套具有世界经
济规模(20万~60万t/a)、能够生产高、低聚合度、高抗冲共聚
树脂等可替代进口产品的PVC装置;鉴于我国石油资源并不丰富,
如果国际市场资源(石油及石化产品)价格相对比较低廉,有条件
的企业可就近依靠大连港进口单体VCM来生产PVC,也可取得可喜
的经济效益。建议吉林省氯碱企业充分利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首批100个项目之一的中国吉林石化分公司60万t/a乙烯扩建工程
项目的优惠政策,积极与石油化工相结合,配套建设具有世界经济
规模的先进石油乙烯氧氯化法PVC装置,尽快淘汰落后的、污染严
重的电石乙炔法PVC生产装置;鉴于吉林省水、煤、电、石灰等自
然资源相对丰富,在管理水平较高、技术装置发展条件较好的PVC
企业,在现阶段适当保留一定量的电石乙炔法PVC作为过渡性措施
是必要和现实的,但必须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对
现有电石乙炔法PVC进行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为
重点的技术改造,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成本优势,与
此同时,要加大PVC塑料制品的开发应用力度,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建议黑龙江省在石油资源丰富的大庆油田与齐化集团有限公司联合
建设世界级特大型石化氯碱基地,配套建设60万t/a以上乙烯法
PVC项目,从而加快电石乙炔法PVC向石油乙烯法转换的步伐,同
时要注重延伸PVC深加工产品,重点是建筑用管材、板材、型材、
塑钢门窗、防水材料和各种包装材料、多功能农用薄膜以及专用牌
号树脂等,从而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4.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
用各种自然资源
  东北地区是鸭绿江、松花江、黑龙江三江交汇的地方,茂密的
森林,肥沃的黑土地,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其生态环境的好坏,
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
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治理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工业
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或经济增长模式问题,还是一个
社会问题,任何工业发展决不能以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为代价。氯
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遵循这一基本原则。要积极贯彻和
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大“绿色”氯碱产品的研发力度,依靠
科技进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努力节能降耗,促进东
北地区氯碱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表1  不同年代东北三省
       烧碱产量在全国产量中的排序情况
年份    1958 1967 1977 1987 1997 2000 2001 2002
辽宁省     1      1        2     3      5       7    7     5
吉林省     9     14       10    15     21      22   23    24
黑龙江省18     20       19    18     17      20   15    20
  
相关链接
从若干“首次”看
东北地区对我国氯碱工业的贡献
    1. 整流部分
    1967年原锦西化工厂自行设计制造出我国第1台大功率硅整流
器,1972年又在国内首先采用66kV直降式有载调压分接硅整流变
压器,减少变压层次及电能损失,提高了电的综合效率。
    2. 盐水部分
    1964年,原沈阳化工厂在国内首先采用冷冻法除SO2-,并回收
部分芒硝,经济效益优于氯化钡法。
    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先在国内采用碳酸钡法脱除盐水中
硫酸根技术的企业,其成功应用对国内氯碱行业(生产42%及其以
上浓度的烧碱厂)产生重要影响,极具推广价值。
    3. 电解系统
    1952年,原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1套水银法电解槽装置,开
创了我国生产高纯烧碱的历史。
    锦西化工研究院长期进行金属阳极活性涂层的研究,首次研制
成功钌、钛、锡三元组分涂层,在多家用户进行部分电解槽生产试
验后,于1983年底通过鉴定。
    1992年11月由阜新化工设备厂研制成功的国内第1台KD-55
型隔膜法扩张金属阳极电解槽在齐鲁石化公司通过部级技术鉴定。
    锦西化工研究院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高聚物/无机物复合纤
维改性隔膜,使槽电压显著下降,为我国氯碱行业由固定式金属阳
极隔膜电解槽改为扩张式金属阳极改性隔膜电解槽做出贡献。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曾研制出500cm2工作氧(空气)阴极板式压
滤机型氯碱微型电解槽,开创了我国研发氧(空气)阴极离子膜电
解槽的历史。
    4. 蒸发部分
    1982年10月,吉林电石厂首次将双效自然循环蒸发工艺改为
三效顺流部分强制循环蒸发工艺,成为符合国情的蒸发改造方向,
已被国内众多氯碱企业采用。
    1983年,原沈阳化工厂3万t/a烧碱三效逆流强制循环蒸发新
工艺装置投产,是国内自行设计的第1套三效逆流强制循环蒸发装
置,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成为烧碱蒸发的发展方向。
    5. 氯气输送装置
    1978年,锦西化工机械厂、上海天原化工厂等共同设计制造的
LLY-3700型离心式多级透平氯压机在上海天原化工厂投入工业化生
产试验,标志着我国氯气输送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6. 聚氯乙烯
    1958年,原锦西化工厂建成首家3000t/a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
生产装置,开创了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1987年,原沈阳化工厂引进的1万t/a微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
生产装置投产,又与化八院等单位成功翻版了国内首套1万t/a国
产化装置,国产化率达99.7%。
    1986年12月,锦西化工研究院研发成功的双涂布防粘釜技术
达国际水平。
    1994年5月,原沈阳化工厂建成国内首套万吨级PVC糊树脂国
产化装置,通过国家验收。
    1995年10月,锦西化工研究院、杭州电化集团公司共同完成
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聚氯乙烯掺混树脂工艺开发。
    7. 其他氯产品
    1952年,原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1套氯化苯生产装置。
    原沈阳化工厂是我国最早生产氯化石蜡的厂家,1959年首家建
成1套含氯量42%的装置,1979年又首批制成氯蜡-70,此后国内
氯蜡厂相继投产氯蜡-70。
    1990年5月,由锦西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气相催化脱氯化氢法制
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新工艺,通过化工部科技研究院基础设计评审
会评审。
    2000年4月,齐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德国西门子引进1套
ELMO-F液环式氯压缩机组,成为我国首家采用常温高压法生产液氯
的企业。
  
当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