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化工信息杂志
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2004年37期 发行日期:2005-09-05
作者:梁云龙 路元丽
缓/控释肥料的推广应用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    梁云龙  路元丽
    近年来,我国化肥的施用量增长很快,但由于肥料应用及相关技
术研究滞后,加之使用结构不合理,导致化肥的利用率偏低,有效成
分大量流失,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资源浪费、农业成本增
加、污染环境、农产品品质不高等。因此,提高化肥利用率已成为我
国肥料界的首要任务。节肥增效、控污增产、生态安全、持续发展的
缓/控释肥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为配合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
“缓/控释肥料发展高层论坛”,我刊已在第30和31期对缓/控释肥料
的当前发展情况及其战略意义进行了重点报道。结合上两次报道,总
结专家观点,本期对目前我国在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料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进行分析。

    在发展缓/控释肥料方面,我国已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如
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郑州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
究所、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等;汇集了一大批关心“三农”的著名专家学者,如中科院资深院士
陈冠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原化工部经济技
术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冯元琦、河北省政协常委阎宗彪等;涌现出一批
投身缓/控释肥料生产应用的企业,如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锦西天然
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程翔肥料公司等。可以说,当前我国用于
大田作物的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应用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无论在自主
创新开发、工艺设计放大、工业化生产还是在田间示范方面,都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
  在推广应用方面,研究单位和生产企业都采取积极态度,做了大
量工作。如广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省农业厅的支持下,启动
了一系列的示范区域,包括很多的“千亩连片”试验田等,并且采取
多种宣传策略,让农民认识该类型肥料的优点;中科院石家庄现代农
业研究所把肥料研究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先后在小麦、玉米、棉花
等作物上进行了示范;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已在湖南桂东、永顺等10
多个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但总的看来,目前都还停留在宣传、示范阶
段,离大面积推广应用仍然有一段距离。

瓶颈问题在那里?
  在缓/控释肥料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企业遭遇了各种困难,主要反
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认可是最大障碍
  农民的传统习惯是“一施肥要尽快见效”,而缓释肥料经常被误认
为无效或效果不显著。另外,由于害怕买到伪劣化肥,农民根据对施
用传统速效肥料的经验,要求化肥速溶、全溶,至少是速散,因此,
他们决不会自觉购买缓/控释肥料。表面上看,这是农民接受新鲜事物
能力的问题,是市场的认可问题,但实质上,这反映出了政府对假冒
伪劣化肥打假不力,对缓/控释肥宣传示范还不够。
    2. 化肥生产企业仍以生产速效肥为目标
  许多肥料生产企业只注重当前效益,以生产速溶、速散肥料为主
要目标,甚至为迎合市场,将本来有一定缓释性能的复混肥料也变成
全无缓释性。由于大多数生产厂不愿意投资缓/控释肥生产技术,使研
究开发单位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也制约了缓/控释肥料研究开发。
同时,投身缓/控释肥料生产的企业也有上述难处,他们面临的一个重
要问题是国家是否鼓励和支持化肥企业进行新型肥料的开发,缓/控释
肥料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理应享受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惠政
策,以免扼杀企业的创新热情,影响我国肥料产业的进步。  
    3.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国外缓/控释肥料价格昂贵,除日本外很少有国家用于大田作
物,使有关领导部门误认为缓/控释肥不能解决我国粮食作物的要求,
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当前世界上缓/控释肥料施用不普遍,但近十几年来,由于世
界各国日益重视环境问题以及发达国家劳动力昂贵的现状,省工、环
保的缓/控释肥料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常规化肥,如1990~1995年,
美国常规肥料消费平均年增长率为0.6%、日本为-1.7%,而美、日两
国缓/控释肥料的消费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5%,近年的增长速度保
持在5%左右。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对缓/控释肥料的需
求潜力。农村,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正面临种植结构调整,
随之在农业投入中占主要地位的肥料也面临调整,要从过去的单一单
质肥料为主,向复合、专用、缓释、控释相结合为主的方向发展。缓/
控释肥料代表了未来肥料的发展趋势,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出发,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应当受到重视。

政府支持是关键
  要解决发展缓/控释肥料的瓶颈问题,使这种新兴肥料步入快速发
展轨道,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国家政府部门应当意识到发展缓/控释
肥料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从而在政策法规、资金和宣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 开展缓/控释与稳定肥料的“一条龙”发展模式
  建议由国家科技部牵头,组织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农科部门组
成一个接力式一条龙体系。科研单位提出能大田推广应用的缓释、控
释与稳定肥料课题,并进行研制开发,由生产企业进行放大生产,由
农科部门试验推广。国家资金分阶段投入,分阶段验收,参与单位要
注入风险抵押金;也可以考虑从化肥企业上交的税收中提取一部分作
为缓释、控释与稳定肥的发展基金,由指定的一个部门具体操作。
  2. 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在一种新型肥料问世过程中,总会出现许多假冒产品坑农害农,
这不仅会影响缓/控释与稳定肥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而且对农民也是
一种伤害,希望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制定缓/控释与稳定肥的国家标准或
行业标准,并将其列入国家肥料管理条例。
  3. 加大宣传力度
  要使农民施用缓/控释肥料,首先必须使他们对该肥料有一个基本
的了解,这就要作大量的舆论工作,这是使农民接受缓/控释肥料的第
一步。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渠道,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宣传
缓/控释与稳定肥料的优点,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召开现场会是
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更有说服力。
  4. 建立示范点
  该项工作应在经济相对发达、施肥水平较高的东部各省区首先展
开。这些地区有需求,并且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紧迫性也更强。政府
应有计划的推广,充分发挥农科部门在百姓中有一定威望的优势,建
立试验点,甚至是试点户,帮农民用好缓/控释与稳定肥料,使该肥料
影响逐渐扩大,并逐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5. 降低肥料价格
  由于缓/控释与稳定肥料生产的成本投入要比传统的普通肥料要
大,售价略高也属正常。但过去此类肥料主要针对高尔夫球场、草坪、
花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有关资料称售价是普通肥料的2~8倍,甚
至更高,这是农民无法接受的。只有将该肥料成本及售价降至相对比
较合理的水平,该肥料才有发展前途。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也正在为此
努力,如北京农林科学院采用废旧物资包衣,改进工艺和设备,可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肥料的成本;华南农业大学在原材料、工艺上下功夫,
使化肥厂在不改变现有生产线的情况下转产,使生产成本大为下降。
广东省土壤肥料总站有数据显示,其各示范点全年平均肥料成本,控
释肥为84.41元/亩(1ha=15亩),常规肥为74.08元/亩,而常规肥
需施肥4次,施肥劳力成本达24.91元/亩,在施肥这一重要生产环节
中,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平均节支7.38元/亩。
  同时,专家也指出,国内缓/控释肥研究、生产单位不能过多的依
赖国家政策和投资,应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科研、生产和
推广体系,推动我国缓/控释肥的快速发展。
当前评论